正文 第40章 經濟全球化的形成與發展(3 / 3)

戰後最早出現的區域經濟集團化組織是1949年成立的經濟互助委員會。20世紀50年代建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原子能共同體和經濟共同體。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發展中國家也建立了一係列區域經濟集團和組織,其內容涉及國際貿易、資本、技術、勞務等方麵的合作和協調。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國際經濟競爭愈來愈激烈,無論是原先在世界經濟中處於優勢地位的國家,還是處於上升地位的國家,以及弱小國家都願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通過建立或參加區域經濟集團這種選擇,取得自己經濟發展的有利環境,提高經濟效率和國際競爭力。正是出於這一動機,在一些次區域經濟集團和組織不斷建立和發展的同時,歐洲共同體開始籌建歐洲統一大市場,美國和加拿大達成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協定,部分亞太國家召開了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會議。1993年1月,歐洲共同體內的統一大市場建立,1993年11月馬斯特裏赫特條約生效,歐洲共同體轉為歐洲聯盟。1994年1月,北美自由貿易區建立。1994年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進入製度化的合作階段。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三大區域經濟集團對當今世界經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歐洲聯盟的前身是歐洲共同體。1985年歐洲共同體提出並著手建立共同體單一內部市場。1991年12月,歐共體成員國簽署了歐洲聯盟條約(馬斯特裏赫特條約),正式確立歐洲經濟貨幣聯盟和政治聯盟的目標。1993年11月1日,歐洲聯盟正式成立。此後,歐洲聯盟各國努力向趨同標準靠攏。2002年1月,歐元在12個國家正式流通,歐元成為與美元並駕齊驅的世界貨幣。目前,歐洲聯盟15個成員國,總人口3.76億,麵積達323.5萬平方公裏。1998年歐盟15國GDP總值為77387億美元,1998年歐元區人均GDP為22210美元;1997年進出口總額為17246億美元。2002年12月歐盟首腦會議通過《主席國宣言》,決定在2004年接納波蘭、捷克、匈牙利、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斯洛文尼亞、斯洛伐克、馬耳他和塞浦路斯10國為歐盟成員國。一個囊括25個國家、近5億人口的歐洲聯盟將會在世界經濟和政治中發揮更大作用。

美國和加拿大於1988年1月達成美加自由貿易協定。1994年1月1日墨西哥加入後,美加自由貿易區轉變為北美自由貿易區。擁有3.64億人口、2130萬平方公裏麵積、國民生產總值和進出口貿易居全球之冠。1994年12月美國提出2005年建立美洲自由貿易區的倡議。1993年11月中美洲自由貿易區和加勒比共同體一致表示準備以集團的名義分別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區。1994年5月南錐體共同市場也通過決議盡快與美國商談該組織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區的事宜。1995年8月智利與墨西哥、加拿大達成了自由貿易協議。美國則進一步製定了比較明確的“全美洲經濟聯盟計劃”,即以自己為核心,以北美自由貿易區為基礎,把經濟一體化的範圍推向整個美洲,組建一個北起阿拉斯加、南到阿根廷的全美洲的經濟集團。

1989年11月,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新西蘭和東盟6國的外交、經濟、工商和財政部長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召開會議,標誌著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的成立。1993年6月,會議更名為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成立之初APEC隻是一個政府間聯絡及論壇式的組織。1994年亞太經合組織進入機製化合作階段。其宗旨和目標是: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堅持開放性多邊貿易體製和減少區域內貿易壁壘。目前該組織共有21個成員:澳大利亞、文萊、加拿大、智利、中國、中國香港、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墨西哥、馬來西亞、新西蘭、巴布亞新幾內亞、秘魯、菲律賓、新加坡、中國台灣、泰國、美國、俄羅斯和越南。每年召開一次的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是APEC最高級別的會議。首次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於1993年11月在美國西雅圖舉行,會議發表《經濟展望聲明》,揭開了亞太貿易自由化和經濟技術合作的序幕。1994年11月的茂物會議標誌著亞太經合組織在區域經濟集團化方向上取得了新進展。此後在大阪、馬尼拉、溫哥華、吉隆坡、奧克蘭、文萊召開的一年一度的APEC成員國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通過了《大阪行動綱領》、《馬尼拉行動計劃》、《聯係大家庭》等文件和宣言。2001年10月,APEC第9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上海舉行。會議發表了《上海宣言》,通過了《上海共識》、《數字APEC戰略》等一係列文件,開啟了世界經濟一個新的亮點。2003年10月APEC第11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曼穀舉行。會議發表的《領導人宣言》決定加強夥伴關係,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與便利化,保障民眾免受安全威脅,並能從自由開放貿易中充分受益。

3.跨國公司的主導作用增強

跨國公司是指以本國總公司為基地,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在其他國家和地區設立子公司或分支機構,在一個決策體係下從事跨國界生產和經營活動的大型企業。19世紀末,壟斷資本主義產生後,即出現了跨國公司。戰後,跨國公司蓬勃發展。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的統計,到20世紀90年代末,全球跨國公司的數量至少已達到6萬家,其中15個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的數量由60年代末的7000家增加到90年代末的4萬家。外國直接投資的流量由80年代初的560億美元增加到1998年的6440億美元。

經濟全球化為跨國公司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一是全球化突出了跨國公司的優勢。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國外資政策由敵視或懷疑跨國公司轉向歡迎跨國公司,使跨國公司進行國際投資的風險大為降低,可以在更大範圍內利用各種有形與無形資源,更加有效地移植自身優勢與一些不可移動的特定區域的優勢資源結合,進行跨國經營。二是全球化引起跨國公司經營戰略的調整。在世界市場較為分割的情況下,各國采取貿易壁壘政策,跨國公司的最佳經營方式是在當地建立工廠,就地生產就地銷售,獲取高額壟斷利潤。在貿易自由化後,跨國公司經營戰略調整的主體思路是強化母公司與子公司及各子公司之間的產品與工藝環節的分工。過去跨國公司內部彼此之間相對獨立的格局正在演化成一體化的國家生產體係。由此也改變了各國經濟聯係的內容,使國際分工進一步深化。

在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同時,跨國公司在當今世界經濟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1)跨國公司促進並深化了國際一體化生產體係。跨國公司早期的經營形式是通過對外投資建立生產性子公司,母公司用產權控製子公司,很少幹預子公司的經營,子公司在東道國內獨立經營。在存在貿易壁壘條件下,生產要素及非貿易服務的流動受到限製,跨國公司一般多采取國內生產體係,子公司獨立於母公司,子公司之間沒有聯係,實行水平一體化分工。在國際市場價格激烈競爭情況下,跨國公司為降低成本,將其生產價值鏈中的某些價值增值環節移到國外,以充分利用東道國的比較優勢,開發東道國當地的資源和利用廉價的勞動力,為公司的其他企業提供所需的生產投入品。信息技術的發展,使跨國公司有條件對其擁有的一攬子生產資源和所有的經營活動,進行跨國界的配置、協調和管理,在全球範圍內安排從研究開發到售後服務的各個活動,統一各子公司的經營活動,將市場、資源和效率等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公司的各項職能和經營活動在世界範圍內實現最佳投資組合。跨國公司創造了企業內部的國際分工,深化了國際生產網絡的一體化,並且隨著跨國公司之間聯盟與合作關係發展,形成一個更大的開放型外部網絡。跨國公司的內部網絡和跨國公司之間的外部網絡相互滲透、相互補充,共同構成跨國公司進行全球競爭的戰略基礎和一體化的國際生產體係。

(2)跨國公司成為世界貿易的主角。戰後世界貿易的迅速發展與跨國公司的發展有密切關係。跨國公司在世界市場上購買原材料、機器設備、銷售產品,推動世界貿易的擴大。特別是跨國公司內部貿易額迅速增加,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各國間基於比較優勢而產生的國際貿易,跨國公司內部母公司和子公司、子公司與子公司之間的交易大多是生產過程中的中間產品,是以掠奪他國資源和占領他國市場為目的,這種狀況改變了傳統的貿易方式,使世界貿易總量大大增加。據聯合國貿發會議及世界貿易組織的報告,世界貿易中大約1/3是在各跨國公司內部進行的,不同跨國公司之間進行的貿易也占世界貿易的1/3,換句話說,跨國公司在世界貿易中所占的份額約為70%。

(3)跨國公司左右了4/5的國際技術轉移。發達國家是世界上研究和開發支出和人員投入最集中的地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科學技術知識生產基地和國際技術交易最為集中的國家群體。因此,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在國際技術轉移中也占據主導地位,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科學技術差距擴大,並對發達國家的科技依附地位加強。

(4)跨國公司的發展使全球市場的範圍不僅包括傳統的產品與技術市場,而且擴大到電訊、金融和管理服務領域,促使各國服務市場的開放。

(5)跨國公司使全球範圍內的資源配置途徑發生重大變化。過去一國範圍的資源配置主要是通過市場機製實現的,政府的經濟政策也有重要作用。現在跨國公司與各國政府之間的關係不再是簡單的政策製訂與依照執行,或政府管理企業的關係,它們正在成為各國政府頗具實力的談判對手。一些大型跨國公司的銷售額超過許多中等規模的國家,在若幹個國家建立生產設施,擁有雄厚的國際籌資能力,可以較低的成本進行資源的調度與生產布局的調整。

(二)經濟全球化的作用

經濟全球化是生產社會化高度發展的產物,適應了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有利於全球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其積極作用表現在:①經濟全球化使資源得以在全球範圍內進行配置,各個國家有可能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特有的優勢,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和經濟效益的提高,也有利於世界經濟的發展;②經濟全球化形成了統一的世界市場,各種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有助於世界生產力布局和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推動國際分工日趨合理,有利於各國的企業參與世界競爭,以改善經營、降低成本、提高效益;③經濟全球化有利於進行科技研究與開發的國際合作,進行重大科技項目的集中攻關,提高科技成果在全球的傳播速度,將有力地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④經濟全球化為各國,尤其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引進外資與國外先進技術、借鑒別國的先進管理經驗和加速經濟發展經驗的橋梁與途徑。⑤經濟全球化使貿易自由化、金融國際化的進程正以最快的速度迅速擴大和推進。這有助於推動各國加入世界經濟大循環,改革國際貿易和金融體製。

當前的經濟全球化,是在資本主義製度下進行的,必然帶有資本主義的烙印,因而體現出一定的消極作用,尤其對於在世界經濟發展中不占主導地位的發展中國家來說,這種消極作用表現的更為明顯:①當前的經濟全球化是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而市場經濟不可避免的存在盲目性和自發性。由於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實力比較弱,管理體製中的弊端較多,因而抵禦由市場經濟盲目性所帶來的風險的能力遠較發達國家弱;②經濟全球化使各國都麵對著市場競爭的壓力,某一國家出現經濟動蕩或危機會很快波及到其他國家。而發展中國家由於在資金、技術、管理各方麵都不如發達國家,國際競爭力較弱,往往處於不利地位,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容易受到更大的衝擊,部分民族工業和部分產品市場麵臨著被發達國家蠶食或控製的危險,造成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的後果;③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達國家居主導地位,起支配作用,在建立和執行經濟秩序和經濟規則時,更多的體現發達國家的利益,經濟全球化過程帶有明顯的剝削性和不平等性,極少數發達國家依靠其在國際經濟中的霸主地位,享有巨大的經濟利益,使發展中國家在不對等的經濟關係中蒙受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