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社會主義本質和社會主義生產關係(2 / 3)

社會主義生產關係是指人們在社會主義經濟活動過程中結成的社會經濟關係,是在社會主義總生產過程中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上各種經濟關係的總和。

社會主義本質決定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實質,社會主義生產關係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

(一)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製

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製是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基礎,是社會主義本質最集中的體現。

建立生產資料公有製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客觀要求。現代社會,大機器生產逐步將個人使用的生產資料變成社會化的生產資料,個人獨立完成的生產過程變成社會化的生產過程,個人生產的勞動產品變成社會化的勞動產品,這就是所謂生產社會化。生產社會化必然要求生產關係社會化。生產資料公有製適應了社會化大生產的客觀要求,從根本上消除了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從而解放了生產力,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廣闊前景。

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製是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私有製是剝削的條件,而剝削是社會兩極分化的基礎。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製排除了在生產資料占有方麵的不平等關係,為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奠定了基礎;同時決定了公有製的生產資料不再是剝削手段,而是滿足社會成員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物質基礎。

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製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和經濟製度的基礎。社會主義公有製決定了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決定了勞動者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和在生產過程中互助互利的關係,決定了個人消費品的分配實行按勞分配的製度。所有製的性質是區分社會性質的標誌。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製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要鞏固、完善社會主義製度,就必須首先鞏固社會主義公有製。

(二)個人消費品的按勞分配

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個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則。其內容與要求是:凡有勞動能力的人都應盡自己的能力為社會勞動,在社會作了必要扣除後,按照勞動者為社會提供的勞動數量和質量分配個人收入。等量勞動領取等量報酬,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動者不得食。

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的客觀經濟規律,由社會主義客觀經濟條件決定,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

第一,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製是實行按勞分配的前提條件。生產資料公有製的建立,實現了勞動者在生產資料占有方麵的平等,排除了憑借生產資料私有權不勞而獲的可能,才使勞動有可能成為社會統一的分配尺度。

第二,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水平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物質條件。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著可供分配的社會產品的數量,製約分配方式。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水平有了很大發展,不會再像原始社會那樣平均分配。但也遠未達到共產主義那樣的高度,按需分配還不現實,隻能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

第三,在社會主義社會,舊的社會分工還沒有消失,勞動還存在重大差別,還是人們謀生的手段,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直接原因。在這種情況下,隻有承認勞動差別,並把勞動貢獻與勞動報酬緊密地聯係起來,才能充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促進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

按勞分配是人類曆史上一種嶄新的分配方式,它徹底否定了剝削、否定了不勞而獲,是人類分配關係的一次深刻革命。按勞分配承認勞動差別,反對平均主義,體現了效率優先的原則,有利於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同時,按勞分配以勞動為個人消費品的分配尺度,隻承認因勞動差別帶來的個人收入差別,反對個人收入的過分懸殊,追求社會公平,是消除兩極分化,達到共同富裕的手段。

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涵義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是泛指任何國家建設社會主義都必須經曆的初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在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所必然經曆的曆史階段。它包括兩層涵義:一是我國已經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二是我國的社會主義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這兩層涵義必須統一起來認識和把握。首先,必須明確我國的社會性質已經是社會主義。在我國,已經建立起生產資料公有製和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經濟製度,實行共產黨領導,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政治製度,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正由於我們取得的這些基本成果,才使得中國人民站了起來,獨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我們必須珍惜這些成果,堅持社會主義,決不能走回頭路。其次,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國的社會主義還很不成熟,在各個領域還沒有擺脫貧窮落後的不發達狀態。我們的一切工作必須從這一實際出發,決不能急於求成,超越這一曆史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