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國際壟斷同盟的形式有了發展,聯合由流通領域進入生產領域,由以國際卡特爾這種比較鬆散的形式為主,變成以跨國公司等緊密聯合的形式為主。
戰後跨國公司成為國際壟斷組織的主要形式,是生產和資本國際化的必然要求。跨國公司是壟斷大資本對外擴張和掠奪的工具,它通過遍布國外的子公司和分支機構的業務活動,在經濟上控製所在國的銷售市場和原料來源,以攫取高額壟斷利潤。在政治上則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幹預所在國的內政。跨國公司的發展,反過來又推動了生產和資本的進一步國際化。
3.除了個別壟斷資本之間的聯合之外,還出現了由政府直接出麵,以政策調節為主要內容的國際壟斷同盟。這種國際壟斷同盟的形式多種多樣,從聯合的內容看,既有局限於某個部門或某個經濟領域的,也有涉及多個經濟領域、以經濟一體化的形式出現的;從國際壟斷同盟涉及的國家看,既有區域性的,也有全球性的。
在國民經濟某個特定領域形成區域性經濟組織的情形,在戰後曾相當普遍,尤其是一些原材料與能源生產大國,為了控製產量,維持價格,往往訂立各種協議,組成國際壟斷同盟。
在國民經濟較廣泛領域形成區域經濟組織被稱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現時的經濟區域化組織,從生產關係角度看,在現階段就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國際壟斷同盟。作為區域性國際壟斷同盟,其積極作用表現在:使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合理配置;有助於區域內外貿易的發展,增強區域集團的經濟實力;有利於世界經濟多極化的發展。消極作用是實行對內保護、對外排斥,使區域集團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
三、壟斷資本國際化的實質及其矛盾
(一)壟斷資本國際化的實質
國際壟斷同盟的形式盡管會發生各種變化,但是,其性質仍然是壟斷資本或國家壟斷資本為了壟斷資產階級的共同利益而在國際上的壟斷聯合。這些壟斷聯盟進行的國際經濟調節,從根本上說都是為了維護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為他們攫取高額壟斷利潤服務的。不過它不僅僅是維護本國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而且是在不損害現存資本主義製度的前提下,對資本主義世界的國際經濟關係進行協調與調整,以實現從根本上維護整個資本主義製度,維護各國壟斷資產階級的共同國際利益。從這些國際壟斷同盟的建立給各國壟斷資產階級帶來的巨額利潤便可清楚地看到國際壟斷同盟的本質。以跨國公司為例,美國通過跨國公司對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到1988年為止,累計為768.37億美元,而僅在1950~1988年的39年間獲得的利潤就高達1773.59億美元,為投資的2.3倍。
(二)壟斷資本國際化加深資本主義各種矛盾
由於國際壟斷同盟的產生隻是壟斷資本主義形式的變化,是壟斷資本統治的範圍,從而壟斷資本的經濟調節範圍從一國擴展到國際,而壟斷資本主義的本質並沒有變化。資本主義固有的矛盾並沒有解決,而是使有的矛盾被暫時掩蓋起來、積累起來,有的矛盾則采取了新的表現形式,因而使各種矛盾更加深化。具體表現為:
第一,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有製的矛盾更為深刻。這個矛盾具體表現為生產和資本的日益國際化與壟斷資本主義私有製的矛盾。越來越龐大的世界規模的社會生產,被極少數的各國大金融寡頭占有和支配,並為他們狹隘的階級利益——攫取高額壟斷利潤服務,不可能真正按照生產國際化的本質要求來協調和組織生產。第二,國際壟斷同盟的建立與發展,加深了資本主義世界各經濟中心之間的矛盾。戰後,區域經濟集團化趨勢日益發展,形成了資本主義世界的多經濟中心。這些區域經濟集團各自為本區域集團的利益彼此競爭,矛盾日趨尖銳。第三,國際壟斷同盟內部的矛盾日益加劇。參加國際壟斷同盟的國家都有著本國壟斷資本的自身利益,因而在同盟內部爭奪對自己有利條件的鬥爭必然十分尖銳。第四,國際壟斷同盟的建立與發展,進一步加深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在很多國際壟斷同盟的國際組織中,控製大權都操縱在幾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手中。因此,發達國家所得到的利益就比發展中國家多,發展中國家受到更多的剝削和掠奪,使“南北差距”進一步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