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壟斷資本主義的國際化(2 / 3)

4.過剩資本的積累和資本輸出形成資本國際化的內在動因。資本主義生產無限擴大和市場相對狹小的矛盾,迫使資本家開拓海外市場,尋求有利的投資場所,形成資本在世界範圍的運動。自由競爭時期,擴展海外市場主要通過商品輸出的形式,進入壟斷階段後資本輸出成為主要形式。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大量資本輸出首先是“過剩”資本追逐高額利潤的需要。壟斷組織積累的大量的貨幣資本,由於本部門壟斷的形成而不利於繼續大量追加投資,同時國內有利的投資場所已被壟斷組織所占領,新資本要轉移進去很困難,使國內出現大量過剩資本,為了追逐高額利潤,必須把資本輸出到國外去。其次,是擴大市場和壟斷原料來源的需要。壟斷造成的大規模生產使市場和原料來源問題日益尖銳,並由此日益加劇了國際間的競爭。資本輸出既可以帶動商品輸出,又可以越過對方貿易和關稅壁壘,在國外就地生產和就地銷售。特別是把資本輸出到那些經濟落後國家,還可以獲得穩定的廉價原料、勞動力,加強輸出國在國際競爭中的壟斷地位。

5.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幹預和調節促進資本國際化的發展。由於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和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壟斷資本在國際間的爭奪日益激烈,私人壟斷資本僅憑自身的力量已難以實現對外經濟擴張並在國際競爭中取勝,私人壟斷資本迫切需要借助於國家的力量為其開辟道路並提供保護。同時,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動下,國際分工日益深化,發達國家之間的相互聯係與依存的程度空前提高,再生產過程的國際化從客觀上要求國家出麵協調和幹預經濟的發展。因此,國家幹預經濟就從國內擴展到國際範圍,推動了資本國際化的發展。

資本主義國家對國際經濟進行幹預主要表現在:一方麵對國內壟斷資本提供各種優惠的經濟政策和措施,為私人壟斷資本生產和資本國際化創造條件。國家通過稅收、信貸優惠,提供多種補貼;通過外交途徑保證海外投資安全,鼓勵私人資本輸出;通過國家資本輸出為私人資本輸出掃清道路。70年代末,西方國家又通過存款、放款、利率的自由化等各種金融政策,鼓勵各類金融機構業務的相互滲透,允許外國證券公司參與本國證券市場,放寬外彙限製,實行海外貸款自由化等措施,推動國際資本加速流動。另一方麵采取國際經濟協調的方法,促進資本在國際間的流動。國際經濟協調在一定範圍內緩解了資本主義各國間的矛盾與衝突,推動了生產和資本國際化的空前發展。當然,這種調節方式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

二、國際壟斷同盟

(一)國際壟斷同盟的形成

國際壟斷同盟形成於19世紀末,是金融資本在國內實行壟斷統治的基礎上,在尖銳的國際競爭中產生的。當壟斷在經濟生活中占據統治地位之後,各國壟斷組織首先分割了國內市場。在此基礎上,壟斷組織為了追逐更高的利潤,必然要通過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向外擴張。各國的壟斷組織為了爭奪國外有利的銷售市場、投資場所和原料產地,必然展開激烈的競爭。為了在競爭中避免兩敗俱傷,確保在世界市場上已占有的份額,就會通過簽訂各種國際性的協定或條約,建立國際壟斷同盟,從經濟上瓜分世界。國際壟斷同盟的建立標誌著資本主義的生產集中和壟斷達到了更高的程度。

國際壟斷同盟是指資本主義各國的壟斷組織根據協定而結成的國際性壟斷經濟組織。它有以下特點:①它的參與者是資本主義各國的大壟斷組織,其規模、作用和影響是某個國內壟斷組織所不能企及的,它使壟斷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列寧稱其為“超級壟斷”。②它是國內壟斷越出國界的結果,國內壟斷是國際壟斷的基礎和前提,國內壟斷的發展狀況,對國際壟斷提出了客觀要求,並決定了國際壟斷的發展狀況。③無論國際壟斷組織采取什麼形式,它仍然是壟斷資本獲得高額利潤的工具,它的內容仍然是在經濟上瓜分世界,其目的仍然是保證壟斷資本獲得高額壟斷利潤。

(二)二戰後國際壟斷同盟的新特點

1.參與國際壟斷同盟的壟斷資本不再是一般的私人壟斷資本,而是國家壟斷資本。戰後由於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持續而迅速地發展,國家通過政府投資與政策的幹預和調節,與私人壟斷資本密切結合,使私人壟斷資本發展成為國家壟斷資本(即資本主義的國有企業),國家控股或參股的壟斷資本,以及接受國家政策幹預與調節的私人壟斷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