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壟斷資本主義的國際化(1 / 3)

一、生產國際化和資本國際化

(一)國際分工與生產國際化

科學技術進步推動著國際分工、生產社會化和資本國際化的發展。

科技革命,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高新科技的蓬勃發展,將資本主義國際分工體係、生產國際化和資本主義世界體係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現代科技革命所釋放出來的巨大生產力進一步突破了國家的界限,使科技發展和生產進一步國際化;產業資本大規模國際化和跨國公司的興起,使得企業內部和部門內部的分工發展成國際專業化分工;傳統的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國際分工發展成為以產品專業化分工、零部件專業化和工藝專業化為基礎的國際分工;殖民體係的瓦解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舊的國際分工體係,發展中國家日益被卷入世界工業分工體係。上述資本主義國際分工的發展充分表明,隨著生產社會化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也日益走向國際化,國際分工和生產國際化是資本主義生產和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生產國際化是指資本主義的再生產過程越出國界,在國際範圍內,在各個國家的相互依存過程中發展與運行。資本主義再生產是在發達的社會分工基礎上的社會化大生產,在國際經濟聯係日益緊密的情況下,社會分工和生產社會化越出國界,在不同國家之間形成相對穩定的分工與經濟聯係,這就是國際分工與生產國際化。

(二)生產與資本國際化的發展

資本國際化是指隨著生產國際化的發展,壟斷資本越出國界,在國際範圍運動的過程。資本追求剩餘價值是沒有國界的,生產國際化必然導致資本國際化。

生產國際化和資本國際化是當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兩個重要方麵。國際分工與生產國際化是資本國際化的基礎,它提出了資本國際化的要求,並為資本國際化提供物質保證;資本國際化是實現國際分工和生產國際化的社會形式,二者統一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之中,相互聯係,不可分割。生產和資本國際化也是國際壟斷的基礎,它把資本主義各國各地區的經濟連接成一個整體,形成資本主義的世界經濟體係。生產國際化為資本主義國際經濟關係的建立提供物質基礎,資本國際化為資本主義國際經濟關係提供經濟基礎。當前的國際經濟關係和經濟秩序,實質上是在生產與資本國際化的條件下,各國壟斷資本在國際舞台上力量對比的消長、矛盾鬥爭與妥協的結果。

從曆史上看,生產與資本國際化的形成與發展經曆了三個階段,表現為三種資本國際化的形態:①在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以商品輸出和商業資本國際化為主。這是由於第一次產業革命確立了機器大工業,使社會生產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擴張,工業品的銷售和工業生產對原料的需求都遇到了國內市場狹小的矛盾。於是,生產資料的購買和商品的銷售越出國界,在國際流通領域內運行,生產和資本國際化通過國家與國家、國家與地區間的商品交換形成的國際市場和國際分工體現出來。②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後,以重化工業為特征的產業革命,給予資本主義工業生產以強大的推動力,生產高度集中和壟斷的形成,出現了大量過剩資本,借貸資本輸出代替了商品輸出而占主導地位,但這一時期資本國際化仍然主要是在國際流通領域。③二戰後開始的第三次產業革命,促使生產力發展到一個嶄新的階段,形成了以科學技術為基礎的世界範圍內的生產分工,生產和資本國際化出現了新特點,產業資本國際化的進程大大加快,作為產業資本國際化的組織形式和載體的跨國公司,在國際生產領域和國際流通領域居於主導地位。

(三)推動生產與資本國際化發展的主要因素

從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兩個方麵考察,推動生產與資本國際化的因素主要有:

1.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現代壟斷資本國際化。戰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改變了原有的國際分工格局,形成了許多新部門、新產品和新工藝,各國的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發生深刻變化,任何國家都難以在所有生產部門、所有產品和所有生產工藝中占有最優的生產技術。壟斷資本集團為了利用最優科技條件和生產條件,形成最佳產品優勢,必然加強國際分工和協作,從而在客觀上促進了生產和資本國際化的發展。

2.國際分工的發展是生產和資本國際化的基礎。國際分工的發展使生產的專業化、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促使壟斷資本與各資本主義國家之間聯係更加密切,從而極大地推動了生產與資本國際化發展。

3.交通運輸和通訊技術發展是資本國際化的必要條件。戰後新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交通運輸和通訊事業的發展,先進的交通運輸工具和通訊設備的出現,縮短了各國之間的距離,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係,促進了國家間的交往,為生產和資本的國際化提供了物質技術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