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及其經濟運行(2 / 3)

資本主義國家的國有經濟,在經營方式上,有國有國營的,也有國有民營的。一般說來,一些涉及全社會的經濟活動,如鐵路、郵電、航空等,往往需要在整個國家甚至國際間進行協調、組織運轉,這種情況下多采取國營的方式,而一些涉及麵不大或可以主要通過市場來協調的經濟活動,交給民營,可能會效率更高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的國有經濟雖在整個國民經濟中起到了一定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係列弊病,如效率較低、浪費嚴重、官商作風等等。

(二)國有資本和私人資本在企業內部的結合,也就是國私合營經濟

其形成途徑有:國家和私人共同投資合辦新企業;國家向私人出售部分國有企業的股份;由國家購買部分原私有企業的股份而形成國私合營企業。

從資本主義國家方麵看,實行這種結合的目的在於根據宏觀經濟的需要,安排就業,刺激經濟發展或促進科技進步,支持某些私人資本的生存和發展,解決原國有企業管理不善、效率低下等問題;從私人看,其目的是利用國家的力量,形成穩定和高額的利潤,降低風險。

這些企業有的是國家控股,有的是私人控股。當國家股份在一個企業中占到了有控股權的比重時,這個企業就可按照國家的意誌來安排生產經營活動。相反,如果國家股份占不到控股地位,則這個企業的經營決策和方針與一般私人企業大體相同。

(三)國家壟斷資本和私人資本在企業外部的結合

也就是國家壟斷資本在私人企業的外部起作用,通過種種方式來促進、誘導私人企業向既定的方向發展。戰後,隨著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單純依靠“看不見的手”已經不能保持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行,需要政府對微觀經濟主體的活動進行管理和對宏觀經濟活動進行控製與調節。政府雖然無權直接幹預私人企業的內部決策,但可以通過經濟手段來間接地調節私人企業的經濟活動,誘導私人企業向國家要求的方向發展。

三、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宏觀經濟管理與調節

(一)國家對社會經濟的調節原因

在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階段,乃至私人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初期,國家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作用,都還是很有限的。早期以斯密和薩伊為代表的資本主義經濟理論認為,國家或政府不應過多地幹預經濟,應該讓私人企業自主地進行生產和經營決策,國家至多在企業的外部為其正常運行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當好“守夜人”就夠了。但是,現實的資本主義經濟運行中,經濟危機周而複始,並愈演愈烈,終於在20世紀30年代造成了資本主義世界空前的大危機、大蕭條。資本主義國家不得不出麵幹預經濟生活,在經濟理論上也相應出現了為國家幹預提供依據的凱恩斯理論,這一理論否定了自動調節和自由放任的理論,提出有效需求理論和宏觀分析方法,主張國家幹預經濟生活,以消除經濟危機,實現充分就業和經濟增長。可見,資本主義國家對社會經濟的調節,歸根到底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內在要求。二戰後,國家或政府的經濟職能也日益發展,對社會的經濟調控經常化、製度化,成為資本主義經濟運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二)國家宏觀經濟調節的基本任務和機製

我們知道,社會再生產必須按客觀要求的比例進行。在社會生產力日益發展,生產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的當代社會經濟條件下,如果沒有一定的宏觀調控,社會再生產比例將被嚴重地破壞,會造成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甚至威脅到整個資本主義的生存和發展。

從市場經濟體製的角度看,維持和保證總供給和總需求大體平衡,也是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必要條件。如果市場上的供求總量經常不平衡,勢必造成價格信號的扭曲,市場機製不能正常發揮作用,市場經濟不能順利運行。因此,促進市場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成為國家管理和調節經濟活動的基本任務。這一基本任務可以分為多重目標:一是保持經濟穩定、持續的增長。二是保持幣值和物價的穩定。如果幣值和物價不穩定,市場經濟就不能順利運轉,社會就不會安定。三是實現充分就業。創造就業機會,保持較高就業水平,實現“充分就業”是西方政府調節社會經濟活動的一個重要目標。四是保持國際國內收支的大體平衡。國際國內收支是否基本平衡,關係到國民經濟能否平穩運行和健康發展。

國家宏觀經濟管理和調控目標的實現,主要是通過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這樣一種經濟調節機製實現的。因為,在發達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獨立自主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國家一般不能直接對私人企業發號施令,隻有製定一定的經濟政策,通過引導市場,也就是通過影響市場信號的變化去引導企業,使企業的行為與國家目標相一致。而企業則在這種引導下,采取對策,向相應的方向發展。這樣市場成為國家調節和企業行為的結合點,成為國家目標計劃實現的途徑和機製。

(三)國家幹預經濟的主要經濟手段

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調控手段是多種多樣的,包括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則主要起規範經濟秩序的作用,通過法律的製定和執行,使私人企業的活動納入國家法製的軌道,整個國民經濟可以有序地運行。行政手段就是國家運用行政指令幹預經濟。經濟手段包括經濟計劃和宏觀經濟政策,主要是通過經濟政策措施來引導企業,使企業活動的方向符合國家調控的目標。一般情況下,國家對國民經濟的管理、調節和控製主要是采取法律和經濟手段,個別和特殊情況下,采取某些行政手段直接幹預國民經濟。經濟手段包括:

1.經濟計劃。計劃是市場經濟的共有經濟範疇,是社會化大生產的一種客觀要求。隨著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和科技日新月異,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生產社會化達到一個新的高度,社會經濟結構更加複雜多樣。這種條件下,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市場經濟本身存在的自發性和盲目性更加突出,不斷造成對經濟的破壞與震蕩。這迫切要求國家製訂一定的經濟發展計劃,以利用國家的力量有計劃地集中一定社會資源建設某些重要關鍵部門,調整經濟結構,引導資源優化配置,調節經濟周期,促進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行和穩定發展等等。二戰後,資本主義國家普遍製訂經濟發展戰略或規劃,實行一定程度的國民經濟計劃化,計劃開始在這些國家的國民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

資本主義國家的計劃管理的主要內容是:製定一定時期的國民經濟增長計劃、財政收支計劃、貨幣發行計劃、國家重點投資計劃、科技教育發展計劃、主要產業發展計劃等這樣一些帶有全局性、規劃性、前瞻性、指導性的計劃和規劃。然後,再通過一定方式,主要是經濟手段,引導私人企業向計劃規劃的方向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這些計劃反映了國家的政策導向、大政方針,指出了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需要解決的問題,指示了社會未來的發展目標,每個經濟主體和當事人,可以通過這些計劃了解政府政策方針,國民經濟的發展方向,並在有關利益手段的誘導下向計劃所希望的方向發展。

2.宏觀經濟政策。第一,財政政策。財政政策是指政府運用國家預算和稅收等手段,通過對國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來實現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平衡的一種經濟政策。就起作用的方向不同來說,可以分為平衡的財政政策、擴張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財政政策。財政包括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兩部分,通過財政可以把一部分國民收入集中起來進行再分配,它對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對比狀態,對社會資源的配置和人們的經濟利益以及整個宏觀經濟運行會產生重要的影響。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財政規模越來越大,財政政策的運用越來越廣泛,地位越來越重要。

第二,貨幣政策。貨幣政策是政府通過控製和調節貨幣供應量,以保持總供給和總需求平衡的一種經濟政策。貨幣政策的總目標,主要是保持幣值穩定,以此促進經濟增長。貨幣政策可以分為擴張性貨幣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兩類。擴張性貨幣政策以放鬆銀根、擴大貨幣供應量為特點,目的在於刺激需求的增加。緊縮性貨幣政策以抽緊銀根、減少貨幣供應量為特點,目的在於抑製需求的增加。政府可以根據不同的經濟發展狀況,分別采取這兩種不同的貨幣政策,以緩解經濟的周期性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