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和基本特征(3 / 3)

第二,金融資本控製模式發生了新變化。金融集團由傳統的金字塔式的垂直控製格局發展為以銀行資本為核心的現代金融資本網狀式聯合控製的新格局。

第三,壟斷財團的經營活動進一步國際化。戰後,一方麵,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推進了生產的國際化、國際分工的進一步深化和發展;另一方麵,財團的經濟實力急劇膨脹,大量相對過剩資本在世界各國尋找投資場所。這就推動著壟斷財團通過跨國公司和跨國銀行,使其經濟活動進一步國際化。

第四,壟斷財團與國家政權日益緊密地結合,金融寡頭進一步加強了對國家政權的控製。

四、資本主義私人壟斷的基本經濟特征和實質

(一)私人壟斷的基本經濟特征

壟斷是在一般資本主義的基礎上成長起來的,是一般資本主義基本特征的發展和直接繼續。當壟斷成為資本主義經濟中穩固的、普遍的、占統治地位的基本現象時,資本主義進入了它發展的新階段,即自由競爭資本主義轉變為壟斷資本主義。壟斷成為這一新階段的經濟基礎,表現在:①壟斷組織在經濟生活中起決定作用,支配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活。②金融寡頭控製整個國家的經濟政治命脈。③壟斷資本極力向外擴張,其中資本輸出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④各國壟斷同盟從經濟上分割世界。⑤二戰前,列強瓜分世界領土;二戰後,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運用經濟政治文化等手段控製世界弱小國家,以保證金融寡頭獲取穩定的高額壟斷利潤。

總之,壟斷支配著一切。壟斷是資本主義新階段的根本經濟特征,壟斷是資本主義新階段的最深厚的經濟基礎。

(二)資本主義壟斷的實質

從自由競爭到壟斷是生產力發展變化的必然結果。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是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產生的,它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自由競爭越來越不適應其發展的要求。從自由競爭到壟斷,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部分質變,是在資本主義範圍內生產關係的一次局部調整:個人資本讓位於聯合的個人資本或社會資本,個體資本的統治讓位於壟斷資本的統治。這種改變,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但並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私有製的根本性質,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從長遠看,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接近了一大步。

五、壟斷條件下的競爭

(一)壟斷代替自由競爭占據統治地位

壟斷即獨占,是大資本之間的聯合和妥協,是對競爭的一種排斥和限製。但是,在壟斷資本主義曆史階段,競爭並不能被消除,而隻是自由競爭的統治地位為壟斷所取代。

市場競爭是各個經濟主體為爭奪有利的生產和交換條件以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而發生的一種經濟行為或經濟關係。在壟斷統治下,不僅競爭在一定範圍內存在,而且還會以新的方式加劇競爭。這是因為:第一,競爭是商品經濟的必然產物,是價值規律借以實現的必然形式。哪裏有商品經濟,哪裏就有競爭。壟斷的形成並沒有消除商品生產、商品交換,從而也就不可能消除競爭。在現實經濟生活中,不管什麼地方,也不管那裏的壟斷發展到怎樣的高度,都不會出現“純粹的壟斷”或者“絕對的壟斷”,壟斷總是和交換、市場、競爭、危機等等並存。而且,盡管各國壟斷組織相互間進行聯合、合並和簽訂種種協定、條約,但各國壟斷組織之間各自不同的利益,決定了不可能出現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所有企業合並成為一個統一的特大壟斷組織的情況。第二,科學技術的重大創新和變革是激發競爭與壟斷並存的重要因素。科技創新與變革不斷開辟新的生產部門和投資領域,不斷推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提高,不斷創造出新的替代品,從而使壟斷組織不斷產生新的競爭對手,打破原有壟斷。

(二)壟斷統治下的競爭

1.壟斷條件下的競爭的類型:

①壟斷組織內部的競爭。參加壟斷組織的各個成員為了各自利益,可以暫時達成協議,但不能消除他們之間的利益矛盾。為了爭奪更加有利的市場,占有更大的銷售份額,獲取更多的廉價原料,一句話,為了獲得比其他內部對手更多的利益,他們之間不可避免地經常地進行尖銳的競爭。②壟斷組織之間的競爭。這主要表現在,同一部門的壟斷組織之間,為控製本部門的生產、銷售和原料來源等而進行的激烈鬥爭;在不同部門的壟斷組織之間所進行的滲入和反滲入的鬥爭。更具體地講,它們之間還會發生因相互供應原材料和成品等而引起的競爭,因產品可以相互替代(如能源煤、石油、電力之間相互替代)而爭奪銷售市場的競爭,因爭奪科技人才和熟練勞動力的競爭,因資本在不同部門之間轉移而進行的競爭等等。③壟斷組織和非壟斷組織之間的競爭。壟斷組織總是千方百計地扼殺和控製沒有參加壟斷組織的“局外企業”;而“局外企業”為了自身的生存不得不與壟斷組織進行競爭。壟斷組織往往采取剝奪“局外企業”所需要的原料、勞動力、運輸工具、銷售市場、信貸以及壓價傾銷等手段,甚至通過暴力手段,來迫使“局外企業”屈從自己。

此外,還存在所謂“局外企業”即中小企業之間的自由競爭。不過,此時居於統治地位的是壟斷競爭,自由競爭已退居從屬地位,並在不同程度上受壟斷競爭的限製和影響。

2.壟斷條件下的競爭與自由競爭的主要差異:

①競爭的目的不同。在自由競爭時期,在同一部門內部,競爭的目的是為了獲得超額利潤;在不同部門之間,競爭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平均利潤。在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競爭的目的是為了獲取高額壟斷利潤。②競爭的參與者不同。在自由競爭時期,參加競爭的主要是許多分散的小資本家;而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參加競爭的主要是少數大資本家及其結成的壟斷組織。③競爭的手段不同。在自由競爭時期,主要的競爭手段是降低成本和價格,用以打敗競爭對手。壟斷形成以後,競爭手段發生了重大變化,除了價格競爭這一基本手段外,各種非價格的經濟競爭手段,甚至非經濟的競爭手段的采用,已屢見不鮮。④競爭的範圍不同。在自由競爭時期,競爭主要發生在國內市場和經濟領域;而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競爭從國內擴展到國外,從經濟領域擴展到政治、軍事、文化等領域。⑤競爭的激烈程度和後果不同。在自由競爭時期,參加競爭的企業規模小,實力有限,與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相比,競爭不那麼激烈,競爭使價值規律作用得以實現,但也有一些破壞性的惡果。在壟斷資本主義曆史階段,由於參加競爭的基本主體是壟斷組織,企業規模大,實力雄厚,競爭激烈得多,競爭除了使價值規律的作用得以實現外,所造成的破壞性後果要嚴重得多。

3.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競爭的手段:

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競爭的手段有正當競爭與不正當競爭之分。所謂正當競爭,是指參加競爭的各個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始終用追求優質、高效等合法的經濟手段以打敗對手的競爭。所謂非正當競爭,則是指用剝奪、控製、操縱等非法手段以打敗對手的競爭。

正當競爭可分為價格方麵的正當競爭和非價格方麵的正當競爭。價格方麵的正當競爭,即在生產和流通中利用高新科技成果,用先進的生產方法、管理方式,致力於降低成本從而公開的或變相的降低商品的銷售價格,以爭奪市場,提高商品的市場占有率。非價格方麵的正當競爭,首先包括提高產品質量,改進商品包裝,增加商品品種,提升產品檔次,完善商品的售前、售中、售後服務等等方麵的競爭;其次包括運用各種合法、先進、有效的促銷手段,疏通和增加商品流通渠道等等方麵的競爭。

非正當的競爭也包括價格方麵的非正當競爭和非價格方麵的非正當競爭。價格方麵的非正當競爭主要指實力雄厚的壟斷企業人為地提高自己商品的價格,其中主要是人為地提高原料、原材料和機器設備的價格,對中小企業急需的這些商品實行“禁賣”;用大幅度降低自己擁有的商品的銷售價格誘使其他企業跟著降價而造成虧損,從而排除對手;或者人為地壓低商品的收購價格,使其他中小企業無利、少利甚至虧損,以打垮對手或逼其就範等等。非價格方麵的非正當競爭,主要是用間諜式的陰謀手段竊取競爭對手的經濟情報;利用在市場和生產中的壟斷地位在原料、熟練工人、科技人員、技術專利、運輸條件、信貸等等方麵對其他企業的各種生產要素進行剝奪;用各種不法手段禁止其他企業在壟斷組織進行經營的經濟領域裏投資;在壟斷組織認為必要時,對其主要競爭對手實行綁架、暗殺,甚至公然出動武裝人員,對競爭對手及其生產經營設施和人員施以暴力。

顯然,正當的競爭,無論是在價格方麵的正當競爭,還是非價格方麵的正當競爭,都是能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有益社會進步的,而且這種競爭越激烈,對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推動作用越大;相反,那些非正當的競爭,無論是價格方麵的非正當競爭,還是非價格方麵的非正當競爭,都是不利於社會生產力發展,都是阻礙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是會給社會帶來腐朽趨勢的。而且,這種不正當競爭越激烈,對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阻礙作用越大,給社會帶來的腐朽趨勢就會越強。因此,從壟斷的統治地位建立以來,資本主義國家一直致力於保護和促進正當競爭,並采取各種手段限製和阻止不正當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