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和基本特征(2 / 3)

第二,大型混合聯合公司成為現代壟斷組織的主要形式。混合聯合大公司主要通過兩條途徑實現混合合並。①原來已在某些部門具有壟斷地位的大公司,通過混合兼並滲透到其他部門。美國的通用汽車公司1984年用25億美元購買“電子數據係統公司”,該公司是一個重要的數據處理公司和主要的國防承包商;1985年,又花費50億美元兼並休斯飛機公司,該公司是先進電子技術的領袖和通訊衛星的製造商。這樣,通用汽車公司的經營範圍迅速擴大到新興的電子技術部門和航天部門,逐步成為混合聯合壟斷大企業。②原來的一般企業通過大規模的混合兼並,迅速發展為具有壟斷勢力的混合聯合大公司。

混合聯合大公司的企業組織形式和公司權力結構發揮了其獨特的增加壟斷勢力的作用。首先,通過對多個經濟部門、產品生產的滲透和控製,混合聯合大公司所形成的壟斷勢力大於單一經濟部門的壟斷勢力。其次,混合聯合大公司既能迅速地從一個聯合企業中退出,也能迅速地滲透加入另一個混合聯合企業。這種資本轉移或互換並不完全依賴於任何具體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因此也不受特定產品市場對其束縛和製約,提高了壟斷資本的整體效用,最終能最大限度地獲取壟斷利潤。

第三,20世紀90年代以來,跨國兼並成為壟斷企業增強壟斷實力的重要途徑。以美國為中心,1993年全球兼並交易額達到2269億美元;1997年世界企業兼並事件為2l000件,總金額為14000億美元。1998年以後,大企業強強聯合的並購浪潮進一步席卷世界各地。

(二)壟斷價格

壟斷價格是壟斷組織憑借壟斷地位而製定的保證壟斷企業獲得壟斷利潤的商品價格,它是大大偏離商品價值或生產價格的一種市場價格。壟斷價格包括壟斷高價和壟斷低價。壟斷高價是壟斷組織利用其壟斷地位在銷售商品時製定的大大超過商品價值和生產價格的壟斷價格;壟斷低價則是指壟斷組織利用壟斷地位壓低其所購買的投入品價格。

壟斷價格的製定並不是任意的。一要受競爭的製約,因為利潤太高,會刺激國內其他部門資本進入,還有來自國外壟斷資本的競爭,另外還有替代品的競爭。二要受到市場容量如市場需求,人們購買力的限製,任何壟斷企業都不會不考慮市場容量和產量水平而任意提高壟斷價格。

壟斷價格的製定方式是隨著市場經濟條件和壟斷組織形式的變化而改變的。二戰前,壟斷價格是通過卡特爾組織的壟斷協議而形成的,稱為“卡特爾定價”。二戰後,壟斷價格主要通過以下方式形成:①價格領頭製。這種做法通常由行業中某一壟斷企業率先確定一個價格,其他壟斷企業追隨其後。同質商品售價基本劃一,異質商品差別定價。②目標利潤定價法。也叫成本加成定價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壟斷企業為獲得更加穩定的壟斷利潤而維持的一種壟斷價格。

壟斷價格的出現,使一些商品的價格高於價值和生產價格,但是,這決不意味著壟斷組織可以廢除價值規律。因為:①壟斷價格的確定不能完全脫離開商品的價值,價值仍然是價格的基礎。②壟斷價格並沒有、也不可能增加商品的價值總量,壟斷價格出現後,全社會的商品價格總額仍然等於商品的價值總和。③通過壟斷價格實現的壟斷利潤,其來源仍然是雇傭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和其他勞動者創造的一部分價值。由此可見,價值規律在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同時期都在發生作用,隻是表現形式不同罷了。

(三)壟斷利潤

攫取壟斷利潤是壟斷企業經濟活動的直接動機和目的。壟斷利潤是壟斷資本所有權在經濟上實現的基本形式,是壟斷資本和壟斷勢力的具體表現。從性質上看,壟斷利潤是壟斷資本憑借壟斷地位而占有的穩定的高額利潤。從數量上看,壟斷利潤是超過平均利潤以上的超額利潤。與自由競爭資本主義企業暫時的超額利潤不同,壟斷利潤較為長期和穩定。可見,壟斷利潤是超過平均利潤以上的利潤。

壟斷利潤的來源主要是工人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剩餘價值以及其他勞動者所創造的價值:①壟斷企業內部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②通過壟斷價格將非壟斷企業工人創造的一部分剩餘價值和小生產者創造的一部分價值轉移過來;③通過壟斷價格和對外擴張,獲得殖民地,附屬國和其他落後國家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部分價值;④通過國家財政進行國民收入再分配,獲取國內勞動人民必要勞動創造的一部分價值。資產階級國家通過財政撥款給壟斷資本家以名目繁多的補貼;信貸機構對壟斷大企業給予巨額的、長期的低息甚至無息的貸款,從而將國民收入的一部分轉入壟斷資本家的腰包。

三、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

(一)銀行業的壟斷和銀行的新作用

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在工業中形成壟斷資本的同時,也形成了銀行壟斷資本。最初分散著大大小小的銀行,他們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也要不斷相互競爭。在競爭中,實力強、信用好的銀行容易吸引顧客,戰勝和吃掉小銀行。銀行業的集中發展到相當高的階段,隻有少數大銀行時,為了避免競爭中兩敗俱傷,取得高額利潤,他們便通過協議達成壟斷。

銀行壟斷形成後,銀行的作用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銀行的新作用集中反映在銀行與工商企業的相互關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自由競爭時期,銀行主要是辦理存貸款等信貸業務,溝通借貸關係,從而取得相當於平均利潤的銀行利潤,一般不主動影響工商企業的行為,所以銀行的作用隻是充當普通信貸關係的中介人。後來,一方麵,由於銀行規模的擴張和銀行壟斷的形成,銀行擁有充足的貨幣資本來為大工商企業提供巨額、長期的貸款;另一方麵,工商企業為了擴大生產規模,提高資本利用率,在競爭中居於有利地位,因而需要借貸數額不斷增加,銀行是否借給企業貸款,給多少,有無優惠,能夠影響甚至決定企業的命運。但銀行數量減少使工商企業選擇餘地減少,與銀行的信貸關係日益固定。這兩方麵因素的存在就使得大銀行能夠從擴張自身利益,取得高額的銀行利潤回報出發,開始關心、觀察和監督甚至操縱工商企業包括壟斷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工商企業也不得不接受銀行的監督和控製。

由此可見,隨著銀行業的集中和壟斷,銀行就由普通的信貸關係中介人變成了萬能的壟斷者。

(二)壟斷資本主義是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統治的時代

1.金融資本的金融寡頭的形成及其統治:

銀行壟斷的形成和銀行新作用的出現,促使銀行壟斷資本和工商壟斷資本逐漸地溶合起來,形成了一種新的資本形式即金融資本。金融資本形成的途徑包括:①大銀行通過向工商企業貸款或者購買其股票來控製工商企業;大銀行自己投資新辦工商企業。②壟斷工商企業購買壟斷銀行的股票或者自己創辦新的銀行。③壟斷工商企業和壟斷銀行實行人事結合等。這樣,壟斷的銀行資本同壟斷的工商資本實現了完全的融合,形成一種既控製了生產,又控製了流通的萬能壟斷資本——金融資本。

金融資本適應了生產高度集中和高度社會化的客觀要求,是更高形態的私人壟斷資本。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巨大的金融資本成為全部社會經濟活動的神經中樞和統治力量。

隨著金融資本的產生,在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為數極少的金融寡頭。掌握金融資本,操縱國民經濟命脈,並在實際上控製國家政權的少數最大的壟斷資本家或壟斷資本家集團就是金融寡頭。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金融資本的統治實際上就是金融寡頭的統治,一小撮金融寡頭支配了大量的社會財富,控製了整個國家的經濟命脈和國家的上層建築,成為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的主宰者。

金融寡頭在經濟領域的統治主要是通過“參與製”來實現的。“參與製”是指金融寡頭通過收買和持有一定數量股票的辦法,從而實現對其他股份企業控製的一種方式。實現對一個股份企業的控製所必須掌握的最低限額的股票數量,叫做股票控製額。金融寡頭通過掌握一定數量的股票控製某一公司,把此公司變成“母親公司”,再用“母親公司”的資本控製其他公司,把這些公司變成“女兒公司”、“孫女公司”這樣一個不斷延伸的統治鏈條。通過這種層層“參與”方式,形成一個類似金字塔形的統治結構,金融寡頭就成為這些公司的最高統治者,支配著比自有資本大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資本量。

金融寡頭實現了經濟上的統治,必然在政治上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建立自己的統治。其最突出的手段是通過“個人聯合”,采用“打進去、拉出來”的辦法:派代理人甚至有時由金融寡頭親自出馬擔任政府要職,或者聘請過去的軍政要員擔任自己企業的董事或經理,借以實現對國家政府機關的直接影響和控製;通過建立各種谘詢機構和政策研究機構,對政府的決策施加影響;通過自己的強大經濟實力來控製報紙、出版、通訊、廣播、電視等各種機構和企業,從而對上層建築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實行全麵的統治。

2.戰後金融資本融合和統治的一些新特點:

第一,金融資本股權結構發生了新變化,出現了股份占有法人化和法人壟斷化趨勢。戰前,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大多數金融資本是以家族公司或家族控股公司的形態出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財團通過委托代理製度,讓具有專業知識和管理能力的經理層擁有財團的占有和使用權;同時,為擴大資本規模,外部股東人數迅速增多,股權呈現分散化趨勢。這一變動導致家族持股份額在公司股份中的比例下降,財團家族色彩淡化,財團的股權結構由單一家族持股轉向兼有法人持股結構。很多財團雖然仍然保持原來的家族名稱,實際上已由幾個甚至更多的家族所支配。如美國摩根家族已沒有對摩根財團決定性的支配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