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
考察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階段向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過渡,必須聯係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19世紀70年代,隨著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世界市場的開拓和迅速擴大,強有力地推動了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世界繼產業革命之後爆發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動著生產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和生產社會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使得整個工業結構中重工業部門逐漸取代輕工業而占據重要地位。這種情況客觀上需要有較大的資本才能從事生產經營活動,要求中小資本合並和股份公司的發展。從而為促進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奠定了物質基礎。
(一)自由競爭引起生產和資本的集中
所謂自由競爭是指商品生產者為爭奪有利的生產和銷售條件而進行的不受限製的競爭。在剩餘價值規律的支配下,資本家彼此展開激烈競爭,自由競爭的結果,必然導致生產和資本的集中,其原因是:
1.自由競爭推動了生產和資本的集中。競爭是很殘酷的,往往是大魚吃小魚,優勝劣敗,適者生存。在競爭過程中,不同資本家的競爭實力和能力有所不同,有些資本家資本雄厚,技術設備先進,善於經營,就會在競爭中日益擴張規模,占有更多的市場份額,兼並或擠垮無力經營或不善經營的企業。競爭的結果,總是大企業戰勝中小企業,大資本吞並中小資本,從而使生產和資本日益集中到少數大企業手裏。競爭促進了聯合。大資本在降低成本、占領市場、開發技術等方麵具有中小資本難以比擬的優越性,因而追求規模經濟成為資本聯合的重要原因。一些分散的資本為了改變劣勢、形成優勢或者為了保持和增強優勢,通過各種形式聯合起來形成日益增大的資本,這也引起生產和資本的不斷集中。
2.信用製度、股份公司的發展加快了生產集中的進程。信用製度使分散的社會資本通過信用機構日益集中到大企業手中。中小企業融資日益困難,少數大企業擁有雄厚的資本,容易取得銀行貸款,容易贏得更多的顧客,因而能夠廣泛地采用新技術和新設備,降低成本,在競爭中處於有利的地位。通過發行股票能夠把許多分散的資本集中起來,形成一個巨額的資本,在較短時期內建立起一個大型的股份公司,有力的促進了生產和資本的集中。
3.經濟危機的頻繁爆發推動了破產兼並。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連續爆發了五次經濟危機,造成了大批中小企業的破產和企業兼並的浪潮,使生產和資本迅速集中到大企業的手中。
在上述幾個方麵的作用下,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生產集中已達到相當高的程度。例如,1909年在美國占企業1%的大企業,其產值占全國總產值的43.8%,雇用工人人數占全國企業總數30.5%。1907年德國擁有50名工人以上的企業占全國企業總數0.9%。但工人數占全國工人總數的39.4%,擁有全部工業動力的3/4.
(二)生產和資本集中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形成壟斷
所謂壟斷,是指少數大企業為獲取高額壟斷利潤而聯合起來,對一個或多個經濟部門的產品生產和銷售市場的控製或獨占。當生產集中達到一定的程度,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中,自由競爭中成長起來的極少數最大企業對其他中小企業甚至大企業已經具有壓倒優勢。生產集中達到了這樣的階段,就會自然而然地走向壟斷。因為:
1.資本的本質是壟斷的根源。資本的本質是追求利潤,實現價值增值。更高利潤的獲得要求每個資本努力排斥其他資本才能實現。在資本主義發展的較低階段,資本通過自由競爭形式盡可能降低生產成本以排斥競爭者。隨著生產和資本較高程度的集中,大資本的一般排他性會發展為資本的獨占性。
2.生產和資本的集中達到一定的程度,有形成壟斷組織的必要和可能。大資本規模巨大,資本充足,實力雄厚,彼此之間勢均力敵,其相互競爭必然導致兩敗俱傷,甚至漁人得利,這與資本的本質相背。為了各自的利益,他們有必要聯合起來,形成壟斷。這樣,可以操縱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市場,獲得壟斷利潤。
生產和資本的集中達到相當高的程度,容易達成壟斷協議。如果一個部門存在著眾多的中小企業,不存在可以左右市場的大型企業,這些眾多的企業不可能達成一致的協議,即使其中的幾個企業達成協議,也由於勢單力薄,不可能形成壟斷。隨著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一個生產部門的大部分生產和銷售被少數幾個或者十幾個大企業所擁有,它們之間就比較容易達成協議;而且它們的實力雄厚,也有力量操縱和控製這個部門的生產和流通,這就為壟斷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
3.自然壟斷。由於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或者由於技術的困難,在一個部門中形成了少數大企業,這不僅使原有的中小企業無力與之競爭,而且使得能與之相競爭的新企業難以產生,因此,少數大企業自然在本部門居於壟斷地位。
以上可見,生產和資本的集中發展到一定的程度,自由競爭就會被壟斷所代替,這是資本主義發展的一般規律和基本趨勢。
應該說明的是,壟斷是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形成的,但不一定是資本主義特有的。壟斷根本上說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競爭的必然產物。所以,社會主義在一定條件下也會產生壟斷,也需要一定程度的企業壟斷存在。這既是自由競爭和生產集中的必然結果,也是應對國際競爭的需要。當然這種壟斷必須控製在不危害國民經濟和社會主義經濟健康發展的正常範圍之內。
二、壟斷組織、壟斷價格和壟斷利潤
(一)壟斷組織及其形式
隨著壟斷的形成,便產生了壟斷組織。壟斷組織是指在資本主義經濟的一個部門或幾個部門中,占據壟斷地位的大企業的聯合。壟斷組織擁有的資本叫做壟斷資本。壟斷組織的實質是壟斷資本家通過聯合,獨占和瓜分投資場所、原材料產地、銷售市場,操縱壟斷價格以確保壟斷統治和壟斷利潤。
1.壟斷組織的四種形式:
第一,卡特爾。這是生產同類商品的資本主義企業為劃分銷售市場而建立的壟斷同盟。參加者通過協議,規定商品的產量和各自占有的份額,並規定商品售價等。但它們在生產上、商業上和法律上仍保有自己的獨立性。過去,德國曾被稱為卡特爾的國家。
第二,辛迪加。這是生產同類商品的資本主義企業為統一銷售商品和采購原料建立的壟斷同盟,參加者在生產上和法律上仍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但已喪失商業上的獨立性,由辛迪加的總辦事機構統一銷售商品,統一采購原料。辛迪加比卡特爾的聯合程度更高也更穩定。這種組織形式,曾在法國廣為流行。
第三,托拉斯。這是由許多生產上有密切聯係的企業合並組成的大壟斷企業,是更為發達的壟斷組織形式。參加托拉斯的企業在生產上、商業上和法律上都已喪失獨立性,而由董事會統一支配全部生產、銷售和財務等活動。原來的企業變成托拉斯的股東,按其股份獲得股息和紅利。美國最流行這種形式,被稱為“托拉斯之國”。
第四,康采恩。康采恩也叫財團,這是以實力最雄厚的大壟斷企業為核心而形成的多部門的壟斷集團。參加者有工商企業、銀行、貿易公司、運輸公司和保險公司等。加入康采恩的企業在形式上還保持著獨立性,但實際上已受居支配地位的資本家集團所控製。這些大資本家首先控製核心企業,再由核心企業通過購買股票和人事參與等辦法控製其他企業。康采恩已突破生產部門的界限,壟斷的廣度和深度都加強了,是一種更為複雜的重要壟斷組織形式。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康采恩在德、日和歐洲其他國家迅速發展。
混合聯合公司是二戰後出現的新的更大形式的康采恩,是一種從事多樣化經營的新型康采恩組織。它具有不同於一般康采恩的特點:經營的部門具有高度的異類性,相互間完全沒有內在的聯係;分散投資於多部門,沒有長期穩定的經營主體。目前,它已成為現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占主要地位的壟斷組織形式。美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就是一家典型的混合聯合公司。它的經營麵很廣,涉及22個產業部門和38個行業。
壟斷組織形式的演變,是一個適應生產集中和生產社會化要求,由初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壟斷組織的形成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基本時期:①19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是自由競爭發展到頂點的最高階段。壟斷組織還隻是一點不甚明顯的萌芽。德國和美國首先出現極少數壟斷組織。②1873年經濟危機後,壟斷組織有過廣泛的發展,但它在當時還是一種例外,還不穩定,是一種暫時的現象。③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壟斷組織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已遍及國民經濟的各主要部門,特別是重工業部門,從而在各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生活中居統治地位。這時,壟斷組織成了資本主義社會全部經濟生活的基礎,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變成了壟斷資本主義。
2.二戰後資本主義私人壟斷組織的新變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等為主要標誌的科技革命極大地推動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的巨大變革推動了壟斷資本的新發展,具體表現在:
第一,壟斷企業規模日益擴大,巨型壟斷公司不斷湧現,壟斷組織進一步加強了對社會生產主要部門的壟斷控製權。美國資產超過100億美元的巨型公司,1960年僅出現1家,至1980年發展到40家。美國1986年3家最大公司在本部門銷售額的比重為:汽車工業82%,計算機工業85%,製鋁工業90%,照相器材工業78%,輪胎及橡膠工業64%,煙草工業95%,煉鋼工業79%。在日本,4家汽車工業公司控製了汽車生產的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