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資本積累及其曆史趨勢(2 / 3)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資本積累的過程,就是不斷擴大對雇傭工人無酬勞動占有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有資本與積累起來的資本相比,是一個近乎消滅的量,所以說,資本就是積累起來的剩餘價值。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既是物質資料的擴大再生產,又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擴大再生產。

(三)資本積累的客觀必然性

資本家為什麼要進行資本積累呢?資產階級認為這是資本家的一種“美德”,是資本家“節欲”的結果。其實,這是由資本主義經濟規律決定的,積累有其客觀必然性:

1.是由資本家不斷追求更多的剩餘價值本性所決定的,這是資本積累的內在動因。資本的本性是增值,是不斷追求更多的剩餘價值,隻有不斷增值,資本才有旺盛的生命力,隻有不斷擴大資本的規模,才能剝削更多的工人,獲取更多的剩餘價值。正是這種對剩餘價值的無限貪婪的本性,促使資本家不斷進行資本積累。

2.是由資本主義競爭規律所決定,這是資本積累的外在強製力。資本家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免遭破產的命運,並力爭在競爭中打敗對手,就必須不斷進行資本積累,擴大再生產規模,改進技術,取得更大的市場份額,以保證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正是這種市場競爭的外在壓力迫使資本家必須不斷進行資本積累。

由此可見,用資本家的“美德”、“節欲”等來解釋資本積累完全是在替資本家辯護,是在美化資本家。實際上,推動資本積累的動因絕不是“節欲”而恰恰是“貪欲”,是為了不斷地榨取更多的剩餘價值;用於擴大積累的是資本家剝削來的剩餘價值,如果沒有剩餘價值,無論資本家怎樣“節欲”,也不會發生資本積累;最後,從實際情況來看,隨著資本積累的增加,剩餘價值量的增多,資本家的消費與資本積累會相互促進、並行不悖地發展起來。

(四)影響資本積累量的決定因素

資本積累的規模,取決於剩餘價值的數量以及剩餘價值分割為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的比例。在剩餘價值分割比例既定的條件下,一切影響剩餘價值量的因素都會影響資本積累量,這些因素主要包括:

1.對勞動力的剝削程度,兩者同方向變化。如前所述,剩餘價值量是由剩餘價值率和可變資本決定的,在後者一定的情況下,就取決於剩餘價值率。剩餘價值率越高,剝削的剩餘價值越多,積累率就愈高。所以,提高勞動強度、延長勞動時間、壓低工人工資等加強對工人剝削程度的手段,都可以促進資本積累。在資本主義發展前期就主要采用這種資本積累的手段。

2.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水平,兩者同方向發展。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產品數量增加,價值下降,一定量的剩餘價值表現為更大量的剩餘產品,這就使資本家可以在不減少甚至增加個人消費的情況下,把一部分消費基金轉變為積累基金;同時,由於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價值下降,同量追加資本可以購買更多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擴大生產規模,獲得更多的剩餘價值。

3.所使用資本和所消耗資本的差額,兩者同方向發展。所使用資本是指再生產過程中全部投入使用並發揮作用的資本;所耗費的資本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實際消耗的資本。由於以機器、設備、建築物等各種形式投入生產過程的資本,並不是在一次生產過程全部消耗掉的,這些勞動資料在循環往複的再生產過程中,始終是以整體發揮職能的,但卻是逐漸磨損的,因此,在所用資本價值和所費資本價值之間形成一個差額,所使用的是全部資本的價值,而所耗費的資本隻是磨損和轉移的那部分的資本價值。所用資本和所費資本差額的大小,取決於勞動資料的質量和數量,隨著資本量的增長,這個差額會不斷增長。所用資本和所費資本之間的差額表明,這種勞動資料的價值雖然消耗並轉移了一部分,但他們的使用價值並未隨之減少,勞動資料的質量越好,經久耐用,所費資本就越少,從而所用資本和所費資本的差額也就越大。這個差額越大,勞動資料就越像水、空氣和自然力一樣,為資本家提供了無代價的服務。所以,所使用資本的和所消耗資本差額越大,生產產品的耗費越少,獲得的剩餘價值越多,對資本積累越有利。

4.預付資本量的大小,兩者同方向變化。在剩餘價值率已定的條件下,剩餘價值量取決於可變資本的量,而雇傭工人的人數又是與資本量相適應的。隨著資本量的增加,剩餘價值總量也會隨之增加。所以,預付資本量越多,生產規模越大,積累的規模也越大。

總之,一切生產剩餘價值的方法同時就是積累的方法,而積累的每一次擴大又反過來成為發展這些方法的手段。隨著資本積累的增加和再生產規模的擴大,無產階級的人數會相應的增多,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也會隨之擴大。

三、資本積累的一般規律

資本積累對工人階級命運產生重要的影響,產生這種影響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反映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資本有機構成的變化。所以,要了解工人階級命運的變化,必須先弄清資本有機構成及其變化,通過學習進一步揭示出資本積累發展的客觀規律。

(一)資本構成與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

馬克思的資本構成學說,是他對經濟學的一個特殊貢獻。資本的構成可從實物形態和價值形態兩個方麵來考慮。首先,從實物形態上看,是由一定數量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構成的。在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之間,存在一定的比例關係,這種比例關係是由生產技術的發展水平決定的。生產技術水平越高,每個勞動力所推動的生產資料就越多;反之,生產技術水平越低,每個勞動力所推動的生產資料就越少。這種由生產技術水平決定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之間的比例,叫做資本的技術構成。其次,從價值形態看,資本是由一定數量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構成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之間也存在一定的比例關係,這種比例叫做資本的價值構成。

同一資本的技術構成和價值構成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係。一般說來,資本的技術構成決定資本的價值構成,資本的價值構成通常是資本技術構成的反映。為了表示這種關係,馬克思把“由資本技術構成決定並反映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叫做資本的有機構成。”資本有機構成用c:v表示。例如,某企業的資本,投在生產資料上的部分和投在勞動力上的部分各占50%,其資本有機構成為1c:1v;隨著生產技術的進步,投在生產資料上的資本部分上升到80%,投在勞動力上的資本下降到20%,資本有機構成就變為4c:1v。可見,資本價值構成的變化反映了資本技術構成的變化,就是資本有機構成的變化。在資本有機構成的變化中,不變資本所占的比重愈大,資本有機構成愈高;可變資本所占的比重愈大,資本有機構成愈低。

但是,資本技術構成與價值構成的變化並不總是一致的。資本價值構成的變化,除了取決於資本的技術構成的變化外,還受到了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本身價值變化的影響。例如,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資本技術構成提高了,但由於商品價值普遍降低,資本價值構成提高的程度會低於技術構成提高的程度。可見,資本價值構成的變化隻是近似的反映資本技術構成的變化。

不同部門、不同企業的資本有機構成是不同的。把一個生產部門內部許多單個資本的有機構成加以平均就得出這個生產部門的總資本的平均有機構成。同樣,把一切生產部門的資本有機構成加以總平均,就會得出一個國家社會總資本的平均有機構成。

在資本積累過程中,資本有機構成有不斷提高的趨勢。這是因為資本家為了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就要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而資本積累和提高勞動生產率是密切聯係、互相推動的。資本積累會促使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意味著工人推動生產資料數量的增長,從而引起資本技術構成的提高。資本技術構成的這種提高,反映在價值構成上,就是資本價值不變部分的相對增加和可變部分相對的減少,即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因此,隨著資本積累的增長,資本有機構成呈現不斷提高的趨勢具有客觀必然性,是生產力發展的一種表現形式。

(二)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

資本有機構成提高,一般是以個別資本的增大為前提的,因此,在考察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對工人階級的影響之前,有必要分析個別資本增大的途徑。在資本積累過程中,個別資本的增大有兩種基本途徑: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

資本積聚是指個別資本家依靠剩餘價值的積累來增大自己的資本總額。資本積聚以資本積累為基礎,資本積累越多,資本積聚也越快,個別資本總量也就增加得越多。資本積聚受剩餘價值量的限製,資本家要突破這種限製,就需要采取資本集中的方式來迅速增大個別資本。

資本集中是指把許多分散的中、小資本合並成為少數大資本。這是社會總資本在各個資本家之間的重組。資本集中有兩個強有力的杠杆:一個是競爭。大企業的實力雄厚,可以采用先進技術和科學的勞動管理,具有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從而生產出更多的物美價廉的商品;大企業憑借自己優越的條件,能夠迅速戰勝小資本,使中小企業倒閉破產,並通過低價收買其生產設備或清償債務等形式,把他們吞並過來。另一個是信用。一方麵是大資本憑借自己的優越條件,獲得大量貸款,進行擴大再生產,增強競爭能力,吞並中小資本;另一個方麵又會促使許多中,小資本迅速聯合起來,組成龐大的股份公司。因此,資本主義競爭和信用的發展必然加速資本集中的過程。

資本集中使資本家能夠突破剩餘價值絕對量的限製,能夠使個別資本迅速膨脹,擴大經營的規模。馬克思在說明資本集中的作用時曾經指出,假如必須等待積累去使某一些單個資本增長到能夠修建鐵路的程度,那麼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還沒有鐵路。但是資本集中通過股份公司轉瞬之間就把這件事完成了。資本集中在這種加強和加速資本積累作用的同時,又擴大和加速資本技術構成的變革。因為資本集中和資本積累的發展使資本家能夠擴大自己的經營規模,而經營規模的擴大,對於科學的應用和技術的提高,對於生產過程的社會化和科學化,對於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有效使用,從而對於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都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既有聯係又有區別。二者的聯係在於他們是相互促進的關係,資本積聚使個別資本增大,進而擴大生產,增強企業競爭的實力,促進資本集中。而資本集中,使個別資本增大,進而迅速擴大生產規模,提高勞動生產率,獲得更多的剩餘價值,加快了資本的積累和資本積聚。二者的區別在於:第一,資本積聚是通過資本積累來增大個別資本總額;而資本集中隻是把社會現有資本重新組合。第二,資本積聚能夠增大社會資本總量,資本積累的越多,社會財富也越多,資本積聚越快,社會資本總量也就增加越快;而資本集中則不會增大社會資本總量。第三,資本積聚因受剩餘價值量的限製,個別資本擴大的速度較慢;資本集中因為不受剩餘價值增長的限製,因而能夠使個別資本迅速擴大,個別資本的擴大會促進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

(三)相對過剩人口

1.相對過剩人口形成的原因。資本主義積累和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對工人階級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在資本有機構成不變時進行資本積累,可變資本量隨資本總量增加,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也按相同的比例增加,資本增加的越快,對勞動力的需求就越多。這種情況有利於工人階級改善生活狀況。但這絲毫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生產的基本性質,也不會改變工人對資本家的從屬關係。況且,工人階級生活狀況的改善具有不可逾越的界限,即不僅不能侵犯資本家階級的利益,而且還要保證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和資本積累的正常進行。

在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的情況下進行資本積累,不僅追加資本的有機構成提高,而且原有資本在更新時有機構成也會提高,同時,與資本積累並進的還有資本集中,由資本集中而形成的大資本,其有機構成也要高於原來分散時的中、小資本的有機構成。所以,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速度比資本增長的速度還要快。在這種情況下,可變資本在全部資本中的比重就會相對甚至絕對地下降。由於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不是由全部資本的多少決定的,而是由可變資本的多少決定的,所以隨著可變資本在全部資本中比重的降低,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也會相對地甚至絕對地減少。為說明這個問題,列表如下:

可以看到原有資本有機構成由原來的1:1提高到3:2時,可變資本比原來減少20%,需要的工人數量減少了200人。當資本總額由原來10萬元增加到15萬元,增長了1.5倍,由於資本有機構成由原來的1:1提高到3:2,可變資本隻增長了1.2倍,所需要勞動力也隻增長了1.2倍。相對於原有資本來說,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絕對減少了,而相對於現有資本來說,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雖然絕對量增加了,但相對量減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