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積累和擴大再生產一方麵提高了生產社會化程度,使社會物質財富不斷增加,造就著資本主義崩潰所必須具備的物質技術基礎;另一方麵也在擴大的規模上再生產出資本主義生產關係。
一、物質資料再生產和生產關係再生產
(一)生產和再生產
人類社會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必須要有各種各樣的物質資料以滿足生產和生活的需要,為此就要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一個社會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停止消費,因而也就不能停止生產。社會生產總是在不斷地重複和更新中進行的,從不斷連續的過程來看,每一次生產過程同時就是上一次的再生產過程,這種不斷重複和更新的生產,就叫做再生產。
社會再生產就其內容來講,首先是物質資料的再生產。因為每一次生產過程都要消耗一定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同時每一次生產過程又都要生產出一定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為下一次生產過程提供物質條件,並滿足人們生活上的需要,因此,社會再生產首先是物質資料的再生產。社會再生產不僅是物質資料的再生產,同時又是生產關係的再生產。這是因為每一次生產過程人們都是在一定的生產關係下進行的,離開了一定的生產關係,任何生產和再生產過程都無法進行。隨著生產過程的不斷重複和更新,又會把原來的生產關係再生產出來。
由此可見,社會再生產按其內容可包含兩個方麵:一方麵是物質資料的再生產,另一方麵是生產關係的再生產。因此,社會再生產是物質資料再生產和生產關係再生產的統一。
社會再生產按其規模可分為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簡單再生產指生產的產品僅夠補償已經消耗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使生產過程在原有規模上重複進行。擴大再生產指新生產出來的產品,除了補償已經消耗的物質資料以外,還生產出更多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從而使生產在不斷擴大的規模上重複進行。
擴大再生產有兩種類型:內含的擴大再生產和外延的擴大再生產。內含的擴大再生產是指生產規模的擴大是依靠生產技術的進步,依靠生產要素質量的改善,依靠提高活勞動和生產資料的效率取得的。而外延的擴大再生產是指單純依靠增加生產要素的數量,即依靠增人、增資、增設備、增投料,擴大生產場所來擴大生產規模。內含擴大再生產是一種向生產的深度進軍、向集約化方向發展的擴大再生產,所以有時也把它叫做“集約型”擴大再生產,而把外延的擴大再生產叫做“粗放型”擴大再生產,它是以生產向廣度發展為特征的。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內含的擴大再生產和外延的擴大再生產往往是結合在一起進行的。在以內含擴大再生產為主要特征的社會再生產中,一般也同時擴大生產規模;在進行外延擴大再生產時,一般都伴隨著生產技術的改進和使用更先進的機器設備。但是,在生產技術水平較低的條件下,一般以外延的擴大再生產為主;而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條件下,則內含擴大再生產所占比重會隨之不斷提高。人類社會在進入以擴大再生產為特征的時代後,都必然要經曆從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為主向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為主的轉變的曆史過程,我國目前正處在這一轉變的曆史過程中,因此,必須從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出發,根據我國的基本國情,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努力提高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比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促進整個經濟從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資本主義再生產的特征是擴大再生產。但是,簡單再生產是擴大再生產的基礎和出發點,是擴大再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由於沒有簡單再生產,也就談不上擴大再生產,隻有在原有的生產規模得到保證的基礎上,才有可能使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因此,對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分析必須從簡單再生產開始。
(二)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的特點
通過直接生產過程的分析,雖然可以揭示出生產過程的一般本質,但無法展現再生產的全部特點,因此,需要通過對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過程的分析,以發現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呈現的新特點。
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是指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全部被資本家用於個人消費,再生產在原有規模上重複進行。例如,某一企業資本家墊支資本10000元(8000c+2000v),剩餘價值率為100%,在這次生產過程結束時,資本家就獲得2000元的剩餘價值,這2000元的剩餘價值全部被資本家用於個人消費,下一次生產仍然在10000元資本的基礎上進行,這就是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
通過對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的分析,可以發現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作為一個孤立的過程所看不到的一些重要特點:
1.資本家支付給工人的工資是工人自己創造的價值的一部分。如果孤立地看一次生產過程,好像是資本家用自己的貨幣向工人支付工資。但是從再生產的角度考察,就會發現資本家支付給工人的工資隻不過是工人自己在前一次生產過程中創造的新價值中的一部分。因為工人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新價值,包括可變資本價值和剩餘價值。可變資本價值被用來支付工人工資,剩餘價值卻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用作個人消費了。工人得到的工資不過是自己再生產出的價值的一部分。所以“工人今天的勞動或下半年的勞動是用他上星期的勞動或上半年的勞動來支付的。”況且,資本家是在工人勞動之後才支付工資的。“工人隻是在自己的勞動力發揮了作用,把它的價值和剩餘價值實現在商品上以後,才得到報酬。”這說明,不是資本家先把工資預付給工人,而是工人先把勞動力預付給資本家。可見,從再生產過程來看,不是資本家養活了工人,而是工人自己養活了自己,並且養活了資本家。
2.資本家的全部預付資本都是工人的勞動創造的。孤立地看一次生產過程,資本家的全部資本都是資本家自己預付的,但是,從再生產過程來看,經過若幹個生產過程以後,資本家手中的全部資本就都變成了剩餘價值的凝結物。例如,某一資本家有資本10000元,其中8000元用於購置廠房,2000元用於購買勞動力,在剩餘價值率為100%情況下,每年獲得2000元剩餘價值。如果剩餘價值全部被資本家用於個人消費,同一過程反複五年之後,資本家便一共消費了10000元,同時,現在他手裏還有10000元資本,和他原有的資本量正好相等。如果是一個普通的消費者,他原來也有10000元,並與資本家一樣每年消費2000元,那麼五年以後他就會變得一無所有。可見,資本家在這五年中實際上是把他原來的資本全部消費掉了,他手中現有的10000元隻是工人在這五年中創造的剩餘價值轉化而來的,都是資本化的剩餘價值。所以,不管資本最初的來源如何,隻要經過“生產過程的單純連續或者簡單再生產,經過一個或長或短的時期以後,必然會使任何資本都轉化為積累或資本化的剩餘價值。”從這個結論出發,工人階級實現對資本的剝奪乃是物歸原主。
3.工人的個人消費完全從屬於資本家榨取剩餘價值的需要,是資本主義再生產的條件。
工人的個人消費,就是工人用工資購買各種消費資料以滿足自己的生活消費,由於這種消費是在生產過程以外進行的,所以從一次生產過程來看,工人的個人消費好像純屬於自己的私事,與資本主義直接生產過程無關。但是如果從再生產的角度來考察,情況就完全不同了。這時工人進行個人消費,不過是恢複已經消耗的勞動力,是為資本家再生產出勞動力的過程,他的消費過程完成以後,除了可供出賣的勞動力以外,仍然是一無所有的無產者,仍然必須向資本家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他雖然可以更換雇主,但饑餓的威脅使他逃脫不了整個資產階級的魔掌。“羅馬的奴隸是由鎖鏈,雇傭工人則是由看不見的線係在自己的所有者手裏。”可見,工人的個人消費完全從屬於資本,其消費僅限於再生產勞動力所必需的限度內。
總之,資本主義再生產,不僅是物質資料的再生產,而且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再生產。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連續進行,不斷地再生產出勞動力和勞動條件的分離,不斷地生產出剝削工人的條件和雇傭勞動關係。因此,把資本主義生產過程聯係起來考察,或作為再生產過程來考察,它不僅生產商品,不僅生產剩餘價值,而且還生產和再生產資本關係本身:一方麵是資本家,另一方麵是雇傭工人。所以,資本主義再生產不僅是物質資料的再生產,同時也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再生產。
二、資本積累
考察資本積累過程,分析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實際上是著眼於考察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過程中生產關係的擴大再生產,進一步揭示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本質及其發展的內在規律。
(一)資本積累是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源泉
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就是資本家把剩餘價值的一部分轉化為資本,用於追加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使生產在擴大的規模上重複進行。要進行擴大再生產,資本家就不能把創造的剩餘價值全部用於工人個人消費,而是必須把一部分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來運用,添置更多的生產資料,雇傭更多的工人,從而使下一個生產過程比前一個生產過程具有更大的規模,生產出更多的剩餘價值。這就是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這種把“剩餘價值當作資本使用,或者說,把剩餘價值再轉化為資本,叫做資本的積累。”因此,資本積累就是剩餘價值的資本化,用於積累的剩餘價值量與剩餘價值總量的比率就是積累率。通過對資本積累和擴大再生產的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資本主義剝削關係的本質。
1.剩餘價值是資本積累的惟一源泉,而資本積累是擴大再生產的重要源泉。這是因為離開了剩餘價值,不把剩餘價值轉化成資本,資本積累就無從談起。資本家要進行擴大再生產,必須要有一定數量的追加資本,這些追加資本主要是來自資本家從雇傭工人身上剝削來的剩餘價值,所以,要擴大再生產首先要進行資本積累。如某資本家墊支資本10000元(8000c+2000v),剩餘價值率100%,這一次生產過程結束了,獲得2000元的剩餘價值,第一年商品總價值為8000c+2000v+2000m=12000元。如果積累率是50%,即將1000元剩餘價值作為追加資本並按原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比例分配,則第二年不變資本增加到8800元,可變資本增加到2200元,在剩餘價值率不變的條件下,第二年生產的商品總價值為8800c+2200v+2200m=13200元,以此類推,資本主義生產規模就會不斷擴大,剩餘價值會不斷增加。
對於原有資本是從哪裏來的,資產階級經濟學的代表人物一致回答說,它是通過資本家本人的勞動和他們的祖先的勞動得來的。但是,對於追加的資本,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它的產生過程我們是一清二楚的。這是資本化了的剩餘價值。它一開始就沒有一個價值原子不是由別人的無酬勞動產生的。由此可見,剩餘價值是資本積累的惟一源泉,而資本積累又是擴大再生產的重要源泉。如果沒有工人的剩餘勞動,資本積累和擴大再生產都是不可能的。
2.資本積累不僅是剝削工人的結果,而且是進一步剝削工人的手段。資本積累和擴大再生產,是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必然趨勢。在擴大再生產中追加的資本,不外乎是工人生產的剩餘價值。資本家用積累資本的一部分購買追加的勞動力,即使是等價交換,那也不過是用工人過去的無酬勞動再去占用工人更多的活勞動,榨取更多的剩餘價值。可見,資本積累不但是剝削工人的結果,而且反過來又成為加深和擴大剝削工人的手段。資本家剝削越多,積累越多,積累越多,剝削也就更多。由資本積累而實現的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同時也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擴大再生產。
(二)資本積累的實質
通過對資本積累的分析表明,資本和勞動力的等價交換隻是一種現象,其實質是資本家用他無償占有的雇傭工人的剩餘勞動再來剝削更多的活勞動,以無償占有工人更多的剩餘勞動。這是因為:
1.資本家用來追加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是由他無償占有的剩餘價值轉化而來的,表麵上看資本與勞動力的交換是等價的,實際上他沒有付出任何等價物。
2.工人不僅要把購買勞動力的資本再生產出來,而且還要生產出新的剩餘價值。在這裏,商品生產的所有權規律已轉變成資本主義占有規律。商品生產的所有權規律,是指在商品交換中,商品生產者如果要占有別人的產品,隻能按照等價交換的規律,讓渡自己的勞動產品,才能換回別人的產品,滿足自己多方麵的需要,在這裏,不允許對別人勞動的侵占。而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隨著商品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由於勞動和所有權相分離,勞動力成為商品,資本家用無償占有的剩餘價值,去擴大生產規模,從而無償地占有更多的剩餘價值。這就是資本主義占有規律,也就是資本積累的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