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資本積累及其曆史趨勢(3 / 3)

資本積累和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一方麵造成資本對勞動力需求的減少,另一方麵又會造成勞動力供給在資本積累過程中急劇的絕對的增多。這是因為:第一,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生產日益機械化、自動化,使許多操作簡單化,大量的婦女兒童也可以進入生產領域,從而雇工隊伍不斷擴大。第二,在激烈的競爭中,一部分中小企業和手工業者也破了產,加入到雇傭勞動隊伍。第三,伴隨著農業工業化的進程的加快,資本統治範圍的擴大,農村剩餘勞動力大量出現,加入雇傭勞動大軍。

這樣一來,必然形成一個日益龐大的過剩人口。這種過剩人口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是相對於資本需要而言的過剩。可見,“工人人口本身在生產出資本積累的同時,也以日益擴大的規模生產出使他們自身成為相對過剩人口的手段。這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規律。”

2.相對過剩人口不僅是資本積累的產物,而且也是資本主義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①相對過剩人口是適應資本主義生產收縮和擴張需要的“產業後備軍”。因為,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是周期性的,對勞動者的需求同資本的擴張和收縮相聯係。危機、蕭條時要把工人排斥在工廠之外,而在經濟複蘇和高漲時又需要吸收較多的工人,這就要求存在一個可供資本隨時吞吐的產業後備軍。產業後備軍是勞動力的蓄水池,當資本對勞動力需求減少時,多餘的勞動力就進入失業隊伍,當資本對勞動力需求增加時,又有產業後備軍來補充。②相對過剩人口的存在是資本家加重對工人剝削的手段。相對過剩人口的存在對在業工人造成極大壓力,迫使他們不得不從事過度勞動。同時勞動力商品供過於求,資本家可以借此壓低在業工人的工資,提高他們的勞動強度,從而加重對在業工人的剝削。

3.相對過剩人口存在的形式:①流動的過剩人口。這是指在近代工業中心有時被排斥,有時又被吸收的勞動者。這種過剩人口經常處於流動狀態。②潛在的過剩人口。這主要指農村中失業和半失業的人口。這部分過剩人口之所以是潛在的,是因為他們還保留小塊土地勉強度日,形式上沒有失業,但生活很難維持,他們時刻準備進入城市,加入雇傭工人的隊伍。在現代資本主義實行小時工資製的情況下,一部分工人勞動不足,處於半失業狀態,也屬此類。③停滯的過剩人口。這是指那些沒有固定職業,被徹底排斥在現代生產之外,隻能從事家庭勞動或打零工的勞動者。這部分勞動力的生活降到了工人階級的平均正常水平以下,他們的勞動條件最差,勞動時間最長,工資最低。此外,處在相對過剩人口最底層的,是那些完全失去工作或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如孤兒和需要救濟的赤貧階層等。

相對過剩人口的存在,表明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局限性。相對過剩人口是資本主義製度的產物,也是資本主義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條件。隻要資本主義製度存在,就不可能真正解決工人的失業問題。

當然,應該看到,失業問題是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化大生產中呈現的一般現象,不僅資本主義社會存在,而且社會主義社會也存在。這就是說,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相對過剩人口規律也會發生作用。這是因為:首先,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總是處在不斷的調整和優化過程中,從而導致資源優化配置,從傳統過時的產業中遊離出來的勞動者如果不能及時適應新興產業發展的要求,必然會暫時失業。其次,現代科學技術不斷應用於生產和流通過程,資本有機構成也在不斷提高,客觀上也會導致對勞動力需求相對地甚至絕對地下降。同時,隨著農村工業化、社會化的加速發展,會形成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再次,在市場競爭中,一些企業因經營不善會發生虧損或破產,也會引致一些勞動者失業。最後,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是處於有規律的周期波動之中,這種經濟波動必然導致對勞動力需求的波動,對勞動者來說,失業和就業就會交替出現。這些因素在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主義經濟中都會發生作用,特別是我國曆史上人口政策的失誤和原有的經濟體製、經濟結構、產業結構以及經濟增長方式等方麵的缺陷,使得就業問題成為我國當前突出的社會問題,這是我國經濟發展多年積累的深層次矛盾的綜合反映。但它同資本主義製度下存在的相對過剩人口有本質區別。社會主義經濟是勞動人民自己的經濟,我國政府在對待失業問題上采取了積極、慎重、負責任的態度,一方麵,通過加快經濟發展、廣開就業門路、實施再就業工程措施盡可能地增加就業;另一方麵,通過再就業培訓、再就業服務等措施,幫助下崗職工盡快實現再就業;同時,通過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係等措施切實保障下崗職工的基本生活條件。我們還應當看到,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條件下,麵對如此巨大的就業壓力,需要經過長期的改革和發展才能逐步實現充分就業。

(四)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

1.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通過對資本積累的實質、過程以及資本積累對工人階級影響的分析,馬克思揭示出資本積累的一般規律。那就是社會的財富即執行職能的資本越大,他們增長的規模和能力越大,從而無產階級的絕對數量和他們的勞動生產力越大,產業後備軍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勞動力同資本的膨脹力一樣,是由同一些原因發展起來的。因此,產業後備軍的相對量和財富的力量一同增長。但是同現役勞動軍相比,這種後備軍越大,常備的過剩人口也就越多,他們的貧困同他們所受的勞動折磨成反比(馬克思親自校訂過的法文版中是:“成正比”。譯者注)。最後,工人階級中貧困階層和產業後備軍越大,官方認為需要救濟的貧民也就越多。這就是資本主義積累的絕對的、一般的規律。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隨著資本積累和生產規模的擴大,造就的產業後備軍越多;產業後備軍越多,經常失業的人口也就越多,失業工人雖然不再受勞動折磨,但卻更加貧困化。資本積累必然引起無產階級貧困化,這就是資本積累的一般規律。這個規律告訴我們,資本積累必然形成對立的兩極:一極是資產階級財富的積累,另一極是無產階級貧困的積累。這一規律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對抗性。

2.無產階級貧困化。無產階級貧困化是由資本主義剝削製度和剩餘價值規律的作用決定的。因為資本積累的目的就是為了榨取更多的剩餘價值,而達到這個目的的手段就是擴大和加深對雇傭工人的剝削。因而資本主義積累的過程,必然是無產階級的日益貧困化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實質在於工人階級地位的下降和受剝削程度的加深,工人階級的狀況必然隨著資本積累而日益惡化。

無產階級的貧困化有相對貧困化和絕對貧困化兩種表現形式。

(1)無產階級的相對貧困化是指無產階級的工資在國民收入總額中所占的比重與資產階級相比不斷下降。或者說,無產階級在一年內所創造的新價值中得到的工資部分所占份額不斷減少,資產階級獲得的部分所占的份額不斷增加。也可以這樣理解,在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中,隨著生產的發展,無產階級的生活水平相對於資產階級的生活水平其差距越來越大。例如二戰後的美國,從1948年到1977年這30年中,由於剩餘價值率的提高,剩餘價值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從70.3%上升到73.7%,提高了4.8%;工人階級的實際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從29.7%下降到26.3%,下降了11.4%。這說明在社會財富增加的同時,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鴻溝越來越深,貧富的差距越來越懸殊,階級矛盾日益加深,階級鬥爭日趨尖銳化。

(2)無產階級的絕對貧困化是指無產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和勞動條件絕對的惡化。主要表現在:

第一,失業和半失業人數增加。失業是現代資本主義國家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戰後,西方國家的失業率,在60年代末有下降的趨勢,70年代以後又明顯上升了。例如美國1961年非軍事部門工人的失業率為6.7%,1969年下降到3.5%。可是70年代以後失業者增加,失業率上升。1970年的失業率為4.9%,1975年上升到8.5%,到1982年竟上升到9.7%。總之,失業問題成為西方經濟的一大頑症。自70年代中期西方經濟進入“滯漲”階段,經濟的不景氣直接影響到無產階級的狀況。在今天,資本主義國家不僅普通工人有失業的危險,而且科技人員,管理人員也麵臨著失業的威脅。

第二,工人的工資低於勞動力價值。在認識無產階級貧困化時,必須用一個科學的衡量標準客觀的分析資本主義社會工人的生活狀況。馬克思指出:“我們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會產生的。因此,我們對於需要的和享受是以社會的尺度,而不是以滿足他們的物品去衡量的。因為我們的需要和享受具有社會性質,所以他們是相對的。”因此,無產階級是否貧困不能簡單地從他所得到的東西比過去多或少來衡量。這裏有一個曆史的、社會道德的因素。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勞動力再生產的條件以及勞動者維持和強化勞動力所必需消費資料的構成不斷地在變化,不僅其數量和品種增加,而且質量也在不斷提高。所以勞動力的價值按物質內容來說有增長的趨勢。所以無產階級的生活狀況並不在於工人的實際工資多少或具體生活狀況如何,而在於工人的實際工資是否符合勞動力價值,生活狀況是否與社會應達到的一般水平相適應。事實上,現代資本主義國家工人階級的實際工資經常低於勞動力價值,他們的生活狀況依然低於社會應達到的一般水平。就連資產階級的統計也不得不承認這一點。

在資本國際化和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考察無產階級的貧困化,不僅要考慮在業工人的狀況,而且要考慮失業工人的狀況;不僅要看到生產高漲時的狀況,而且要看經濟危機時的狀況;特別是不僅要看到發達國家工人階級的狀況,而且還要看到發展中資本主義國家工人階級的狀況,要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和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作全麵分析。馬克思揭示的資本積累必然帶來財富在一極的積累,而貧困在另一極的積累的規律,在南北貧富分化的嚴酷的現實中繼續得到充分顯示。

四、資本主義積累的曆史趨勢

(一)資本的原始積累

資本的原始積累是指新興資產階級和封建貴族運用暴力手段,迫使小生產者和生產資料相分離,並把生產資料和貨幣財富迅速集中到後來成為資本家的少數人手中的曆史過程。由於這一曆史過程發生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完全確立以前,是資本的史前史,所以叫資本的原始積累。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初是從簡單商品生產者的分化中產生的。但是,從簡單商品生產者的分化中產生出資本家和雇傭工人的過程,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而在歐洲和美洲資本主義發展的曆史中,貨幣資本的積累和勞動者被剝奪生產資料變為雇傭工人的過程,都是借助於暴力而大大地加快其速度的。對農民土地的掠奪,使農民變成無產者,是資本主義原始積累全部過程的基礎,這在英國進行的“圈地運動”中表現的最為徹底,最為典型。

對貨幣財富的掠奪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內容。它是通過加強殖民擴張、進行殖民掠奪和奴隸貿易、發行國債和實行近代賦稅政策、販賣毒品、進行商業戰爭等暴力手段進行的。所以馬克思指出,這種剝奪的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載入人類編年史的。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肮髒的東西。

(二)資本主義積累的曆史趨勢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建立起來以後,它一方麵把分散的、小規模的小生產,發展成社會化的、大規模的大生產;另一方麵,則把小私有製變成了資本主義私有製。於是便產生了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即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資本主義生產的高度社會化,客觀上必然要求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歸社會共同占有,生產關係隻有適合生產力的社會化性質,社會生產力才能得到迅速的發展。但是在資本積累過程中,由於競爭的加劇,大資本不斷地實現對中小資本的剝奪,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越來越集中在少數大資本家手中,促使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不斷深化和尖銳化。這充分表明,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越來越成為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嚴重障礙。

恩格斯指出:“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造成的生產力和由它創立的財富分配製度,已經和這種生產方式本身發生激烈的矛盾,而且矛盾達到了這種程度,以至於如果要避免整個現代社會毀滅,就必須使生產方式和分配方式發生一個會消除一切階級差別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