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1 / 3)

一、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根源和周期性

對社會資本再生產過程的分析表明,社會生產兩大部類之間和各部類內部必須保持一定的比例關係。但是,資本主義再生產中的這種比例,實際上是通過周期性的經濟危機自發地強製地實現的。資本主義社會再生產就是在周期性的經濟危機中維持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生產過剩的危機。危機爆發時,產品積壓,大批工廠減產或停工,失業工人劇增,信用製度遭到破壞,股票行情猛烈下跌,利息率不斷上漲,整個社會經濟生活一片混亂。所以列寧指出:“危機是什麼?是生產過剩,生產的商品不能實現,找不到需求。”

(一)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基本現象是生產過剩,危機中的其他現象都是從生產過剩派生出來的。但是,這種過剩不是說社會生產出來的東西真的多得超過了勞動人民的實際需要,而恰恰是由於勞動人民購買力不足,買不起這些東西,因而出現了過剩。因此,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就是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這種相對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同資本主義以前的各個社會由於自然災害、瘟疫、戰爭等原因造成的社會危機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資本主義以前的危機,是以生產不足,特別是糧食不足為特征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特征不是生產不足而是生產過剩。資本主義生產過剩的危機,是資本主義製度所特有的一種現象。

(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

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製度的必然產物。經濟危機的根源就在於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發展和深化。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在經濟方麵具體表現為下麵兩組矛盾:

1.資本主義社會企業內部生產的有組織性和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生產是社會化大生產,這種特點使各生產部門和各企業之間的相互聯係、相互依賴更加密切。但是,資本主義私有製又把整個社會生產割裂開來了。從一個企業來看,企業內部的生產是在資本家的指揮和監督下有組織有計劃進行的。但是整個社會生產卻處於一種盲目的無政府狀態,每個企業不知道其生產的商品是否適合社會需要,是否適銷對路。企業的生產是在剩餘價值規律的支配下盲目地進行的,這種盲目性必然造成整個社會生產的比例失調,並導致經濟危機。

2.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無限增長的趨勢和勞動人民購買力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是經濟危機發生的直接原因。一方麵,資本家為了賺取更多的剩餘價值,拚命改進技術,擴大生產規模。但另一方麵,由於資本家對勞動人民的剝削,使得勞動人民的購買力比之於生產的增長相對縮小,導致社會總供給超過了社會總需求而失去平衡,這種矛盾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就必然導致經濟危機的爆發。

(三)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周期性

在資本主義製度下,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是始終存在的,這就決定了經濟危機不可避免,但並非時刻處在經濟危機之中。經濟危機是周期性地、每隔若幹時間爆發一次。從1825年英國爆發第一次經濟危機到目前為止,經濟危機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總是周期性的爆發,這是由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運動的特點所決定的。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和它所引起的其它社會矛盾,在資本主義社會是經常存在的,但隻有當這些矛盾達到激化程度、社會生產迅速擴大同勞動人民購買力相對縮小之間出現劇烈衝突、社會資本再生產的實現條件遭到嚴重破壞時,經濟危機才會爆發。經濟危機強製性地使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和消費之間的深刻矛盾得到暫時緩解,使社會再生產的各種比例關係得到暫時平衡,從而使社會生產在經過一場極大的動蕩和破壞之後,得以繼續進行。經濟危機過後,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恢複和高漲,資本主義固有的各種矛盾又會進一步發展和激化,這就勢必導致經濟危機重新爆發。

經濟危機的周期爆發,使資本主義再生產也具有了周期性的特點。在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中,從一次危機開始到另一次危機爆發,構成一個再生產周期。每一個周期包括危機、蕭條、複蘇和高漲四個階段。

危機階段:這是再生產周期的決定性階段,它既是上個周期的終點,又是下一個周期的起點。它往往在經濟最繁榮時爆發。在危機階段,商品滯銷,物價猛跌,出現商業危機。商業危機所帶來的企業規模縮小或倒閉的局麵,引起工人大量失業,出現產業危機。商業危機和產業危機表明職能資本周轉困難,現金奇缺,資本家紛紛向銀行提款或借款引起貨幣信用危機。整個社會經濟處於癱瘓和混亂狀態之中。危機發生以後,資本家為了阻止價格繼續下跌,不惜采取破壞生產力的手段,毀壞一部分商品和機器設備,人為地強製改變商品供過於求的情況,從而使危機階段過渡到蕭條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