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條階段:社會生產不再繼續下降,企業倒閉現象暫時停止,失業人數不再增加,商品價格停止下跌。但社會購買力水平仍然低下,商品銷售仍然困難,社會生產處於停滯狀態。由於社會消費並沒有停止,資本家以低廉的價格把商品慢慢地銷售出去,因此,存貨逐漸減少,生產恢複的因素在逐步增加,促使蕭條階段逐步轉入複蘇階段。
複蘇階段:社會購買力逐漸提高,物價緩慢回升,生產逐漸發展,就業增多,企業利潤逐步增加。在危機中沒有破產的資本家,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勝,他們一方麵加緊對工人的剝削,另一方麵設法改進技術,進行固定資本更新。由於市場需要新的機器設備,從而推動了生產資料部門的恢複和發展,並引起對勞動力的需要的增加。這樣就推動了整個社會生產恢複過來。當整個社會生產恢複或超過危機前的最高點,複蘇階段就過渡到了高漲階段。
高漲階段:生產不斷擴大,市場商品暢銷,企業利潤激增,信用投機活躍,整個資本主義經濟又呈現一片繁榮景象。但是,生產的迅速發展,很快又超過了緩慢發展起來的購買力的限度,當生產和消費的矛盾積累到極為尖銳的程度時,隻要有幾種主要的商品流通受阻,就會迅速發生連鎖反應,使生產過剩的危機重新爆發。隨後,整個周期將再次重複。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爆發有其物質基礎,即固定資本更新。所謂固定資本更新,是指以機器、廠房、設備等物質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產資本,由於磨損或其他原因而用新的物質形式來更新。一方麵,固定資本更新為資本主義暫時擺脫危機提供了物質條件。當危機轉入蕭條階段後,資本家為了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應付激烈的競爭,獲取利潤,求得生存,往往開始更換和添置新式設備,以提高勞動生產率。這必然相繼推動兩大部類生產的擴大和就業的增加,從而使資本主義生產走向複蘇和高漲。另一方麵,固定資本的更新又為下一次危機的到來準備了物質前提。因為固定資本的大規模更新,意味著先進技術的廣泛采用,勞動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生產規模的迅速擴大,使生產飛快地發展。但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造成社會再生產比例失調,生產和消費脫節。由此,導致經濟危機再一次爆發。必須指出,固定資本的更新是經濟危機周期性的物質基礎,而不是經濟危機發生的根本原因。經濟危機的深刻根源,乃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再生產周期的新特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的突飛猛進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國家對經濟生活幹預的加強,資本主義普遍實行了“反危機”的措施,使得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再生產周期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
(一)經濟危機頻繁爆發,危機周期縮短
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表明,在自由競爭時期,大概是每10年左右爆發一次經濟危機。20世紀初進入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大約是每七八年左右爆發一次經濟危機。戰後從1945年到1983年的38年中,美國、英國、日本都發生了7次經濟危機,西德、意大利發生了6次,法國發生了5次。與戰前相比,經濟危機的周期由8~12年縮短到5年左右。
(二)經濟危機的同期性和非同期性交錯出現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由於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發展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係的形成,資本主義各國之間的國際聯係日益緊密,因而各資本主義國家再生產周期運動逐漸統一,經濟危機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爆發的時間日趨一致。即經濟危機的同期性很明顯。戰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經濟聯係進一步加強,資本的國際聯係更為廣泛和密切,這樣就會促使經濟危機的同期性增強。例如1957~1958年、1973~1975年、1979~1982年的經濟危機就曾把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同時卷進去了。但是,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不同國家造成了不同的經濟後果,也由於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政府對經濟生活的幹預程度不同,所以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再生產周期就參差不齊,經濟危機的爆發就帶有非同期性。例如,1960~1961年,美國發生了經濟危機,生產下降,而西歐卻因共同市場的成立,出現了經濟增長。盡管也曾出現過幾次非典型的危機,但比起美國來說要輕微得多。
(三)再生產周期的階段性模糊
二戰前,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的危機、蕭條、複蘇、高漲四個階段順序交替,每個階段的特征都很明顯。戰後,由於資本主義國家加強了對經濟生活的幹預,實行了擴張和緊縮經濟政策的“反危機”措施,使得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發生了變形。主要表現在:危機持續的時間縮短,生產下降的幅度不大,蕭條和複蘇兩個階段不易明確劃分,兩者常常表現為較緩慢的回升和生產波動,經濟回升乏力,高漲階段不甚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