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再生產條件的改善,有利於解決生產過剩、需求不足的矛盾,有利於緩和勞資衝突和社會分配不平等的矛盾,也使資本的利潤得到實現。
(四)剩餘價值生產的變化
在工作日縮短的條件下,相對剩餘價值的增加主要通過使用新的現代化技術來實現。勞動生產率是以單位勞動所生產的產品產量來計算的,它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勞動的強度、勞動者使用的先進技術和勞動組織管理等因素。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勞動生產率主要依靠生產技術的改進來獲得。據統計,目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許多工業部門勞動生產率的提高,80%以上是靠利用新技術實現的。西方可持續增長理論提出的“全因素增長率”,把增加資本投入所產出的GDP增長率稱為資本生產率,把增加勞動投入所產出的GDP增長率稱為勞動生產率,而由科技進步(包括體製改革、管理改進)所產生的GDP增長率稱為全因素增長率(TFP)。美國等18個OECD發達國家1974~1992年間的GDP年均增長率為2.17%,全因素增長率為1.09%,占前者的50%,即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為50%。1998年法國經濟增長3.2%,其中95%~98%是靠新科技實現的。
從剩餘價值生產範圍看,發達國家的高科技產品,為其資本家帶來大量超額剩餘價值。但由於勞動力成本上升、國內市場趨於飽和、部門利潤率下降等因素,為了擴大市場,追求更高的資本利潤率,發達國家的過剩資本便大量湧人發展中國家,通過產業轉移獲得巨額比較收益。
(五)剩餘價值分配的變化
在雇傭勞動製下,勞動力的再生產及生老病死問題,也隨著生產社會化的發展而成為社會問題。社會福利是通過政府對國民收入實現再分配。國家不僅參與私人壟斷資本的剩餘價值的生產和實現,而且可以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製約私人企業獲得的剩餘價值量,從而改變了平均利潤的一般形式。實際上,國家也在不同程度上參與了剩餘價值的分割。
社會福利製度的建立,一方麵使各階層居民的收人不至於過分懸殊,使貧困者、失業者,以及失去工作能力的人也能有起碼的生活保障,從而使社會矛盾不致激化,社會秩序得以維護。另一方麵,收入的再分配使部分居民消費能力有所提高,消費市場擴大,從而促進經濟較穩定地發展。它是與生產高度社會化相適應的收入分配的社會化,廣大勞動人民有可能從中得到一些好處。社會保障製度的發展,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資本主義社會矛盾與衝突長期發展的產物。它可在危機時安撫一下社會,充當一種政治“潤滑劑”,又給國民經濟注入巨額公共開支,提供有力的經濟刺激。
綜上所述,盡管現在剩餘價值的生產和表現形式發生了變化,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係也做出了調整,但這既沒有改變資本主義剩餘價值的本質,也沒有改變勞動者隸屬於資本的關係。
現代工人階級仍然是沒有生產資料、出賣勞動力、在社會生產中行使純執行者職能的雇傭勞動者階級。對他們而言,“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特有財產多一些,不會消除奴隸的從屬關係和對他們的剝削,同樣,也不會消除雇傭工人的從屬關係和對他們的剝削”。即使是白領階層,勞動始終是被資本雇傭的。資產階級仍然是社會生產資料的占有者,被勞動力創造出來的巨額剩餘價值仍歸資本家集團所占有,社會財富更加集中在少數人手中。
總之,掌握資本主義剩餘價值規律,就可以透過各種錯綜複雜的現象,去認識它的剝削本質。盡管當代生產力和科學技術水平的巨大發展,促進了社會進步和文化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經濟結構也隨之出現了新的變化,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階級對立並沒有因此而消失。隻要資本主義私人占有製存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剩餘價值規律就仍然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經濟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