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本章小結(1 / 1)

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條件。勞動者擁有勞動力所有權與喪失生產資料、生活資料,是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兩個基本條件。勞動力商品的特殊性在於它的使用價值,對勞動力的使用能夠創造出比勞動力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即剩餘價值。

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是追求剩餘價值,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值過程的統一。依據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價值增值過程中的不同作用,生產資本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剩餘價值和可變資本的比率,稱為剩餘價值率。

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是剩餘價值生產的兩種基本方法。追求超額剩餘價值是個別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直接動機,各個資本家追求超額剩餘價值的結果,是使資本家普遍獲得相對剩餘價值。

資本主義工資是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

利潤是剩餘價值被看作全部預付資本時的產物,剩餘價值是利潤的本質,利潤是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

隨著剩餘價值率轉化為利潤率、利潤率轉化為平均利潤率,商品的價值便轉化為生產價格,這是資本主義自由競爭階段的經濟特征。

剩餘價值在產業資本家、商業資本家、借貸資本家、農業資本家和大土地所有者之間分割,形成利潤、利息和地租。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不僅受本部門資本家的剝削,而且還受整個資本家階級的剝削。

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就是追求剩餘價值,剩餘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盡管現在剩餘價值的生產和表現形式發生了變化,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關係也做出了調整,但這既沒有改變資本主義剩餘價值的本質,也沒有改變勞動者隸屬於資本的關係。

思考題:

1.為什麼說勞動力轉化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

2.怎樣認識資本的本質?資本區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有什麼意義?

3.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是怎樣形成的?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理論的意義是什麼

4.如何理解商業信用和銀行信用

5.為什麼說剩餘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