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率高低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平均利潤率的高低。利息是平均利潤的一部分,平均利潤率是利息率的最高界限。平均利潤率與利息率的變動是成正比例的。二是借貸資本的供求關係。當借貸資本供大於求時,利息率就下降;當借貸資本供不應求時,利息率就上升。由於利息率實際上沒有經濟上的客觀內在依據,無從準確地界定,因此,在借貸資本供求平衡的情況下,利息率實際上隻能由一個國家的習慣和法律傳統等外在因素來決定。從利息率變動的長期趨勢來看,同平均利潤率一樣有下降趨勢。
(三)銀行資本
貨幣資本的借貸主要是通過銀行來進行的。銀行是專門經營貨幣資本的企業,它是借款人和貸款人的信用中介,也是資本家相互之間的支付中介。它在信用方麵的職能是,先把大量的貨幣資本集中起來,然後再貸給職能資本家去使用。在貨幣資本的借貸關係中,銀行一方麵替全體職能資本家借款,另一方麵替全體職能資本家放款,它成為兩者的中介。
銀行資本是資本家為經營銀行獲取利潤所投入的自有資本和通過各種途徑集中到銀行的貨幣資本。銀行資本從物質構成上看,主要是現金、商業票據、公債券、國庫券、企業債券、股票以及各種不動產等;從所有權上看銀行資本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銀行資本家投入銀行的自有資本,在銀行資本中占很小比例;另一部分是借入資本,是從銀行外部吸收的存款和借入資金。
資本家投資於銀行,同投資於工業或商業一樣,其目的也是為了獲得利潤。資本家經營銀行所得的利潤稱為銀行利潤。銀行貸款利息和存款利息之間的差額,扣除經營銀行業務的費用之後,便構成銀行利潤。銀行利潤在量上相當於平均利潤。銀行資本家在經營銀行時,除吸收大量存款外,還必須墊支資本,銀行資本家為經營銀行而預付的自有資本不同於借貸資本家的閑置貨幣資本,而是獨立投資並獨立發揮作用的資本,同投資於其他部門的資本一樣,要求獲得平均利潤。否則,銀行資本家就不經營銀行業,而把資本轉移到工商部門去。當然,銀行利潤率也不能高於平均利潤率,否則,職能資本家也會將資本轉向銀行業。在資本主義自由競爭中,通過資本在不同部門間的轉移,使銀行獲得的利潤接近於平均利潤。
銀行利潤來源於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銀行資本家通過貸款給職能資本家,間接參與了對剩餘價值的剝削。同時,銀行資本家還要剝削銀行雇員。銀行雇員的勞動同商業雇員的勞動一樣,不能創造剩餘價值,但是,銀行雇員的勞動,作為貨幣支付和貨幣借貸的中介活動,是剩餘價值生產和實現所必要的活動。銀行雇員以自己的中介性服務活動實現產業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的一部分,而銀行資本家則無償占有了銀行雇員在剩餘勞動時間內實現的剩餘價值。
(四)資本主義信用
信用是以償還為條件的價值運動的特殊形式。如賒銷商品、貸出貨幣,買方和借方要按約定日期償還貨款和貸款,並支付利息。資本主義的信用產生於工場手工業時期,發展於大工業時期,是隨著大工業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主要分為兩類:商業信用和銀行信用。
1.商業信用。商業信用是指職能資本家之間以賒賬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勞務)時買賣雙方相互提供的信用。商業信用是資本主義信用製度的基礎,商業信用能促進商品流通,加速產業資本的循環,因此作為資本主義生產和流通不可缺少的媒介而得到廣泛發展。
商業信用具有以下特點:①商業信用的對象是處在產業資本和商業資本循環一定階段上的商品資本,貸出的資本就是待實現的商品。②商業信用的債權債務人都是職能資本家,是職能資本家之間在商品買賣中相互提供的信用。③商業信用的發展程度直接依賴於資本主義生產和流通的狀況,經濟繁榮時期隨著生產增長和流通擴大,商業信用就膨脹;反之,經濟蕭條和危機時期商業信用就萎縮。
商業信用的上述特征也決定了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①商業信用的規模和期限受到單個資本家擁有的資本數量和資本周轉狀況的限製。②商業信用受商品流轉方向的製約,某種商品的生產者隻可能向需要該商品的資本家提供商業信用。正因為商業信用具有如此的局限,不能滿足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需要,銀行信用便產生和發展起來。
2.銀行信用。銀行信用是銀行以貸款的形式提供給職能資本家的信用。它具有如下特點:①銀行信用實質上主要是貨幣資本所有者通過銀行與職能資本家之間發生的信用關係,而不是在職能資本家之間直接發生的。②銀行信用借貸的對象是貨幣資本,而不是處在流通過程中的商品資本。③銀行信用的發展程度也不直接依存於資本主義生產和流通,而和職能資本的運動會不一致。
銀行信用的這些特點,克服了商業信用的局限性:①銀行信用的規模不再受職能資本數量和資本歸流速度的限製。②銀行信用也不再受商品資本使用價值流轉方向的局限。它可以在任何方向上把資本分配到各部門中去,可以提供給任何一個企事業單位。因此,銀行信用比商業信用更靈活,規模也更大,更能滿足社會資本再生產的需要。
3.信用的作用。信用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中,起著巨大的作用:第一,信用促成資本的自由轉移和利潤率的平均化。利潤率的平均化是以資本在各部門之間自由轉移為條件的,但是,生產資本,特別是固定資本總是在特定的自然形態上,它們難以從一個生產部門自由轉移到另一個生產部門。信用的存在及其中介作用,才使得資本自由轉移成為可能並易於進行,這就促進了利潤率的平均化。第二,信用有利於流通費用的減少。由於廣泛使用信用流通工具,多數交易通過債權債務互相抵消的形式以代替現實的貨幣資本收支活動,並采用信用方式出售商品及銀行提供貸款等,加速了商品流通以及資本的循環和周轉,從而減少了流通費用。第三,信用促進了資本的集中和壟斷,加速了股份公司的發展。
同時,資本主義信用的發展又促進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發展和經濟危機的爆發。因為信用製度的發展,使資本主義的生產規模可以不受資本家自有資本的限製而不斷擴大,一方麵促進了生產的社會化,另一方麵還加速了資本的集中和積累,使生產資料和產品日益集中到少數大資本家手裏,這就使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矛盾進一步尖銳化。此外,信用又造成了對商品的虛假需求,加劇了各生產部門之間發展的不平衡性,起到促進和加劇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作用。
四、資本主義地租
(一)資本主義地租的本質
資本主義地租是以資本主義土地私有製為前提的。在資本主義製度下土地所有權屬於大土地所有者,但他們一般不直接經營土地,而是將土地租給農業資本家經營和使用,因而土地的所有權和土地的經營權是相互分離的。農業資本家向土地所有者租賃土地,雇用農業工人耕種土地,並向土地所有者繳納地租。所以,地租的本質就是土地所有者憑借土地所有權而獲得的一種剝削收入,它是土地所有權在經濟上的實現。
農業資本家投資於農業,也必須獲得平均利潤,如果農業資本家得不到平均利潤,他就不會投資於農業。由於要繳納地租,所以農業資本家所獲得的剩餘價值,必須大於平均利潤。其中相當於平均利潤那部分剩餘價值,歸農業資本家所有;而超過平均利潤以上的那部分剩餘價值則作為地租,交給土地所有者。所以,資本主義地租體現了這樣一種階級關係:農業資本家從雇傭勞動者身上榨取剩餘價值;土地所有者則憑借土地所有權,從農業資本家那裏瓜分到平均利潤以上的那部分剩餘價值,也即是超額利潤。
資本主義地租是農業資本家為了獲得土地經營權而繳給土地所有者的超過平均利潤以上的那部分剩餘價值,是超額利潤的轉化形式,體現了土地所有者和農業資本家共同剝削農業雇傭工人的關係。資本主義地租按其產生的條件和原因不同,分為絕對地租和級差地租兩種形式。
(二)資本主義地租的基本形式
1.級差地租。土地是農業生產的基本生產資料,土地的自然條件不同造成土地的勞動生產率不同。因此,租用不同的土地繳納的地租量是不同的。租用較優土地的農業資本家除了繳納絕對地租以外,還要繳納級差地租。級差地租就是與土地的不同等級相聯係的地租。它是由農產品的個別生產價格低於社會生產價格的差額構成的。土地的自然條件是有差異的:不同地塊土地肥沃程度和位置優劣有差異;同一地塊上連續投資產生的勞動生產率有差異。由此形成土地具有不同的等級,租用不同等級的土地所需要繳納的地租也就不同,從而地租具有級差性。
由於土地的有限尤其是優等地更有限,所以,在農業生產中存在著對土地經營權的資本主義壟斷。這是級差地租產生的原因。為滿足人口增長和社會發展對農產品的不斷增長的需求,必須把劣等地投入生產。而投入劣等地的資本也要求獲得平均利潤,這就導致農產品的社會生產價格不像工業那樣由中等生產條件決定,而是由劣等地的生產條件決定。在這個前提下,優等地和中等地的勞動生產率比劣等地更高,從而可以形成更多的超額利潤,並轉化為級差地租。
較優的土地能產生較多的超額利潤,是因為較優土地上勞動的勞動生產率較高,這種較高的勞動生產率是由農業雇傭工人創造的,土地的級差隻是較高勞動生產率的自然基礎。因此,級差地租的源泉仍然是那些雇傭工人的剩餘勞動創造的剩餘價值。
由於土地級差的狀況不同,級差地租有兩種形式:一是由於土地肥沃程度不同,位置優劣不同所產生的超額利潤而轉化成的地租,稱為級差地租第Ⅰ形態;二是由於對同一土地作追加投資所產生的超額利潤而轉化成的地租,稱為級差地租第Ⅱ形態。值得注意的是,級差地租Ⅱ在土地租期內,歸農業資本家占有,租用期滿後則轉歸土地所有者占有。因此,農業資本家同土地所有者之間圍繞土地租期進行著經常性的競爭。
可見,級差地租產生的條件是土地的自然級差,級差地租產生的原因是資本主義土地經營權的壟斷,級差地租的源泉是農業雇傭工人的剩餘勞動,土地私有權的壟斷是農業中的超額利潤以級差地租的形式從農業資本家手中轉入土地所有者手中的原因。
2.絕對地租。考察級差地租時,是假定經營劣等地的農業資本家隻獲得平均利潤,不能獲得超額利潤,因而不向土地所有者繳納地租。但是在資本主義土地私有製條件下,無論租種什麼樣的土地都必須繳納地租。地租是土地所有權在經濟上的實現,如果把劣等地的使用權轉讓給農業資本家卻不能取得地租,土地所有者寧肯讓土地荒蕪也決不會給別人白白地使用。事實上,農業資本家即使耕種劣等地也必須繳納地租。這種由於土地私有權的存在,租種任何土地都必須繳納的地租,叫做絕對地租。
由於農業資本家既要取得平均利潤,還要有超額利潤以繳納地租,這樣,農產品就不能按照成本價格加平均利潤構成的生產價格來出售。如果按照這種生產價格出售,農業資本家就隻能收回自己的成本價格並取得平均利潤,就沒有剩餘的超額利潤繳納地租。要使農業資本家有超額利潤繳納地租,隻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才有可能:農業資本有機構成低於社會平均資本有機構成,農產品的價值大於其生產價格,農產品按其價值出售。這樣農業資本家就不僅能收回自己的成本價格並取得平均利潤,還能有剩餘的超額利潤以繳納地租。
由於農業的資本有機構成低於工業的資本有機構成,等量資本在農業中可吸收較多的勞動力,在剝削率相同的條件下,可產生較多的剩餘價值。工業中有機構成不同的部門,由於資本家的競爭和資本在各生產部門之間的自由流動,引起剩餘價值的重新分配,形成平均利潤率。農業由於土地的資本主義私有權,使得農業資本家必須向土地所有者繳納地租,因而,農業中的超額利潤不參加利潤率的平均化,而會長期、穩定地留在農業部門,構成絕對地租。它是商品價值的一個組成部分,歸根到底是由農業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轉化來的。
必須指出,農業資本的有機構低於工業資本有機構成和社會平均資本有機構成,並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農業生產的技術進步,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農業資本的有機構成同社會平均的資本有機構成持平,甚至高出。在這種情況下,以上形成絕對地租的條件便消失了,但隻要存在土地所有權的壟斷就一定有絕對地租,絕對地租或是來自“市場價格超過價值和生產價格的餘額。簡單地說,隻能來自產品的壟斷價格。”或是來自於政府對農業資本的財政補貼。當今,在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土地所有者自己經營農業的比重逐漸增加,土地的所有權和土地的經營權合一,不需要繳納絕對地租。
可見,絕對地租產生的條件就是農業資本有機構成低於工業,絕對地租產生的原因是資本主義土地所有權的壟斷,源泉是農業雇傭工人剩餘勞動創造的剩餘價值。
(三)土地價格
土地是天然物,不是勞動產品,不是商品,它雖然沒有價值,卻有價格。在資本主義社會裏,由於土地私有權的存在,土地所有者能夠憑借土地所有權定期地獲得地租收入,土地也就成了買賣的對象,就有了價格。土地所有者出賣土地,實際上是將獲取地租收入的權利出賣。所以,土地價格並不是土地自身的價格,而隻是地租的資本化。土地價格可以看作是按利息率計算的地租價格。一個投資者用一筆資金購買土地所帶來的地租,應相當於將這筆資金存入銀行所得到的利息。用公式表示就是:土地價格=地租/利息率。
在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中,隨著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利潤率和利息率都呈現出下降的趨勢,而由於土地是一種稀缺的經濟資源,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社會的發展,土地越來越供不應求,地租呈現上漲的趨勢,這樣由地租和利息率兩個因素決定的土地價格就呈現出上漲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