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剩餘價值的分配(2 / 3)

1.分配社會勞動,調節資源配置。人類在生產中需要的資本等資源是有限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規律對於把有限的社會資源合理地分配到社會各個生產部門,使這些資源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各個部門的商品生產者在平均利潤規律的作用下,選擇投資方向和領域,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使其生產經營活動獲取不低於平均利潤的利潤,最終使社會資源得到優化配置。

2.促進企業改革生產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平均利潤率的形成並不意味著在同一部門內部的各個資本家都能按同樣的平均利潤率分享平均利潤。在同一生產部門內部,各個企業由於生產的主客觀條件不同,會產生不同的個別生產價格。在競爭規律的作用下,個別生產價格低於社會生產價格,就能獲得超額利潤。為了追求超額利潤,各個企業千方百計、爭先恐後地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以使自己生產的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從而促進了整個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發展。

3.調節剩餘價值在各部門投資者之間的分配。由於生產價格經常同價值發生背離,因而會出現有的部門的企業獲得的平均利潤多於本部門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有的部門的企業獲得的平均利潤少於本部門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這種多與少的變化,就是生產價格規律調節剩餘價值在不同部門企業之間的重新分配的結果。

二、商業資本和商業利潤

(一)商業資本及其作用

1.商業資本的形成。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不僅以產業資本的具體形式存在,還以商業資本的具體形式存在。商業資本又叫商人資本,是一種專門經營商品買賣業務以攫取利潤為目的的獨立的職能資本。商業資本的作用是為商品流通服務,實現商品的價值。商業資本的運動公式是:G-W-G′。

商業資本早在奴隸社會初期就已經產生了,在曆史上先於產業資本,是最古老的資本形態。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建立,商業資本便大都轉化為產業資本。

在資本主義初期,由於生產規模不大,市場範圍狹小,因而產業資本家有可能既從事商品的生產又從事商品的銷售,獨自完成循環的一切階段。隨著生產的發展和市場的擴大,產業投資者用於商品銷售的流通資本日益增加。如果產業投資者仍然自產自銷,必然會影響剩餘價值的生產。另外,由於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隨著市場關係的複雜化,產業投資者繼續自產自銷,也會感覺到精力不足和技術業務知識不夠。這一切都在客觀上要求把實現商品資本職能的任務交給專門的投資者去完成,使商品資本的職能從產業資本中獨立出來。

商品資本轉化為商業資本的職能,需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必須有獨立的流通當事人;第二,這個獨立的流通當事人必須有自己獨立的投資。商人預付的貨幣資本,是專門用於買賣商品的,因此隻采取商品資本和貨幣資本形式,從來不采取生產資本的形式,並且總是處在資本的流通領域中。所以,商業資本無非是作為商品存在和執行職能的那部分產業資本的獨立化,這就是資本主義商業資本的本質。

2.商業資本的作用。商品資本獨立化為商業資本,實行產業和商業的分離,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中的一大進步。商業資本獨立後執行的仍然是產業資本循環中的商品資本的職能,具體說就是實現價值和剩餘價值,使商品資本轉化為貨幣資本,最終完成產業資本的循環。它對於加速產業資本的周轉和提高產業部門的利潤率起著重要的作用。具體說來有以下幾點:①有利於產業資本集中力量從事生產活動,增加利潤總額。由於商業資本專門經營商品的銷售業務,產業資本便能集中精力從事生產活動,而剩餘價值是雇傭工人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顯然這就必然能夠增加剩餘價值或利潤總額。②有利於節省社會總資本中用於流通過程的資本,增加用於生產過程的資本。因為商業資本和產業資本的分工,以及商業事務的專業化,商人投在商品買賣和支付商業事務開支方麵的資本,比起產業企業各自經營商業事務來說,數量上可以大大節省。③商業資本的活動,可以加速產業資本周轉。一個商業資本不僅可以為同一部門的幾個產業資本推銷商品,甚至可以為不同部門的許多產業資本推銷商品。因此,商業資本的周轉速度就不受個別產業資本周轉速度的限製,它可以在產業資本的一次周轉中,完成若幹次周轉。這樣,從整個社會的範圍來看,就可以加速各部門產業資本的周轉。④商業資本的活動,可以加速商品流轉,縮短流通時間。這是因為專門從事商品買賣活動的商業資本,熟悉市場行情和流通渠道,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和各種複雜的銷售條件。因此,由他們專門去推銷商品,就能夠加速商品的流轉速度。

必須指出,商業資本的這些積極作用,隻是在它的數量不超過社會必要比例的限度內才能發揮,否則,就會造成社會資本的浪費,並會延緩社會資本的周轉速度,造成平均利潤率的降低。

(二)商業利潤

商業資本家在向產業資本家購買商品時,是預付了貨幣資本的,在它出售商品時也必須得到一定的利潤。商業資本在商品流通領域中所獲得的利潤,叫做商業利潤。在自由競爭占統治地位的經濟條件下,商業利潤大體等於平均利潤。如果商業資本的利潤率低於產業資本的利潤率,商業資本就會向產業部門轉移;反之,如果商業資本的利潤率高於產業部門的利潤率,產業資本就會向商業部門轉移。通過資本在產業和商業兩個部門之間的自由轉移和競爭,使商業利潤率和產業利潤率趨於平均化,形成社會資本統一的平均利潤率。

商業利潤從何而來呢?從表麵上看,是賤買貴賣的結果,是從商品的購銷差價中得來的。實際上在流通領域的活動中,除了商品的包裝、保管、運輸等屬於生產性勞動,能夠創造價值和剩餘價值以外,純粹的買賣活動既不創造價值也不創造剩餘價值。商業利潤的真正來源,是產業工人在生產過程中所創造的剩餘價值的一部分,是由產業資本家讓渡給商業資本家的一部分利潤。因為商業資本職能的獨立化,分擔了產業資本的一部分職能,因此產業資本家就不能獨占產業工人所創造的全部剩餘價值,必須把其中的一部分讓渡給商業資本家,以便於商業資本家去獨立經營商品流通活動。

產業資本家把一部分剩餘價值讓渡給商業資本家的具體途徑是通過一定的價格差價來實現的。就是說,產業資本家以低於生產價格的價格(出廠價格),把商品出售給商業資本家,商業資本家再按照生產價格把商品出售給消費者,這兩種價格之間的差價就是商業利潤。

例如,假定一年中整個社會產業資本是720c+180v=900(億元),剩餘價值100%,不變資本價值一次全部轉移到新產品中去,那麼一年內生產出的產品價值總額為:720c+180v+180m=1080.如果商業資本沒有產生和獨立存在,那麼,社會的平均利潤率為180/(720+180)。如果商業資本獨立存在了,為了銷售這1080億元的商品,商業經營者在流通中投入了100億元的商業資本時,社會上的總資本就變成了900億元+100億元=1000億元。這時180億元的剩餘價值就應當在1000億元的社會總資本之間進行分配,平均率就由20%下降到18%。按這個平均利潤率水平,產業資本得到900×18%=162億元的產業利潤(P),商業資本得到100億元×18%=18億元的商業利潤(h)。在這種情況下,產業資本就應按900k+162P=1062億元的出廠價把商品賣給商業資本,商業資本再加上商業利潤,按照l062k+18h=1080億元的生產價商品賣給消費者。這樣,商業資本在不違背價值規律的情況下,獲得了18億元的商業利潤。由此可見,產業資本家和商業資本家共同瓜分了產業部門的雇傭工人創造的180億元剩餘價值。

商業資本參與利潤率平均化後,社會的平均利潤率=社會剩餘價值總額/(產業資本總額+商業資本總額

從上述過程可以看到,由於商業資本參與了利潤的平均化,因而剩餘價值便分解為產業利潤(P)+商業利潤(h)。於是,生產價格的公式就成為:生產價格=生產成本(k)+產業利潤(P)+商業利潤

(三)商業流通費用及其補償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業資本在從事商品買賣活動中,除了預付資本購買商品,還要墊支資本作為流通費用。商業流通費用是在流通領域內,為流通服務的費用,包括生產性流通費用和純粹流通費用兩大類,它們的性質不同,補償的源泉和途徑也不同。

生產性流通費用。是由商品使用價值的運動引起的費用。如在商品的分類,包裝,保管和運輸中支出的費用。保管費用等是為儲備商品而追加的勞動,雖然不創造使用價值,但卻保存了商品的使用價值,因此具有生產的性質。正因如此,這種勞動和費用創造和形成商品的價值,這部分費用可以從增大了的商品價值中得到補償,商業資本家在這上麵的投資還可能獲得剩餘價值。

純粹流通費用是由於商品的價值形態變化引起的非生產性流通費用,如廣告費、簿記費、商業店員工資、通訊費等。這部分流通費用是純粹同商品買賣行為相聯係的費用,它不參與價值和剩餘價值的創造,因而不能從商品的加價中補償,隻能從產業資本家轉讓給商業資本家的一部分剩餘價值中扣除。

商業利潤是通過剝削商業店員的剩餘勞動獲得的。商業店員的勞動主要是單純從事商品的購銷活動,這些活動並不創造價值和剩餘價值,因而屬於非生產勞動。商業店員的工資,雖然來源於產業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但絕不意味著商業店員參與了對產業工人的剝削。他們同產業工人一樣,也是一無所有的、隻能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為生的雇傭勞動者,都受資本家的剝削。產業工人在生產領域為資本家創造剩餘價值,商業店員在流通領域為資本家實現剩餘價值,商業資本家正是依靠商業店員的剩餘勞動,才能占有產業工人創造的一部分剩餘價值,這就是資本主義商業剝削的實質所在。

三、借貸資本和利息

(一)借貸資本及其特征

借貸資本是為了取得利息而暫時借給職能資本家(包括產業資本家和商業資本家)使用的貨幣資本。借貸資本是職能資本運動中獨立出來的特殊資本形式,它的形成同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中的資本循環有密切關係。

在資本主義的生產和流通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有大量的貨幣資本閑置起來,主要有:①廠房和機器設備的折舊費;②暫時閑置的流動資本;③用於積累而沒有馬上投資的剩餘價值。資本隻有在運動中才能產生剩餘價值,因此,資本家必然要給閑置的貨幣資本尋找出路。另一些職能資本家在生產經營中往往需要借入大量的貨幣資本,比如,更新設備、購買原料、支付工資、追加投資,或者大量購進商品。這樣,前者就可以把手中的貨幣資本貸放給後者去使用,並在後者手中重新發揮資本的職能,而後者則需要按期歸還,並且還要帶上一個加量,作為所借資本的報酬支付給前者。由此形成了以還本付息為代價的借貸資本及其運動。

借貸資本有以下幾個方麵的特征:

1.借貸資本是一種作為商品的資本,即資本商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作為資本的貨幣,具有雙重的使用價值:一方麵是充當一般等價物即貨幣的使用價值;另一方麵是作為資本來執行職能的使用價值,能生產利潤。職能資本家借入借貸資本是為了獲得後一種使用價值,借貸資本家是把資本商品以借貸的形式讓渡給職能資本家的。

2.借貸資本是一種所有權資本,即財產資本。借貸資本所有者手中的貨幣不是普通的貨幣,而是資本。這種資本隻有在職能資本手中用於生產經營時才能發揮資本的職能,生產和實現剩餘價值。同一資本采取了雙重的形式——借貸資本和職能資本。借貸資本家掌握著它的所有權,職能資本家擁有它的使用權。

3.借貸資本具有不同於職能資本的特殊運動形式,它是最富有拜物教性質的資本形式。在借貸資本的運動形式G-G,中,從表麵看,它既不經過生產過程,也沒有流通過程,資本具有自動增值的能力。在這裏資本的社會關係一點也看不出來了。這一特點進一步掩蓋了資本主義經濟關係的實質,使資本拜物教達到了頂點。

(二)利息和利息率

借貸資本家把閑置的貨幣資本借貸給職能資本家使用,其目的是為了取得利息。因此,利息是職能資本家付給借貸資本家的平均利潤的一部分。借貸資本家把閑置的貨幣資本作為具有榨取利潤權力的手段貸放給職能資本家,職能資本家使用借來的資本所剝削的剩餘價值也不能獨得,必須分出一部分作為借用別人資本的報酬付給借貸資本家。因此,利息是剩餘價值的特殊轉化形式,是職能資本家為取得貨幣資本的使用權而支付給借貸資本家的一部分剩餘價值,是平均利潤的一部分。

借貸資本不能參加利潤率的平均化,利息隻是平均利潤的一部分。這是由同一貨幣資本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所決定的。借貸資本家作為資本所有者,把貨幣資本當作資本貸出;職能資本家作為資本使用者,把貨幣資本作為借入資本。同一資本在所有權和使用權上的分離,使得借貸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隻能對同一資本帶來的平均利潤進行瓜分。借貸資本作為一種暫時閑置的資本,隻能分取平均利潤的一部分。

利息量的大小是由借貸資本的多少和利息率的高低決定的。利息率是一定時期內利息量與借貸資本量之間的比率。用公式表示為:利息率=(利息量/借貸資本量)×100%。借貸資本在一定時期內獲得利息的多少,取決於利息率的高低。利息率的高低是有一定界限的。它的最高界限是平均利潤率,因為利息是平均利潤的一部分,在一般情況下,利息率隻能低於平均利潤率,不能等於更不能超過平均利潤率,否則,借入資本的職能資本家就得不到任何利潤,他就不會借入資本。同時,利息率也不能為零,否則借貸資本家就不會借出。因此,利息率必須大於零而低於平均利潤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