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剩餘價值的分配(1 / 3)

一、利潤和平均利潤

(一)成本價格和利潤

1.成本價格。資本主義企業所生產的商品,在價值上由不變資本價值(c)、可變資本價值(v)和剩餘價值(m)三部分組成的,商品價值的公式可以表示為:W=c+v+m。公式中c代表生產商品時所耗費掉的生產資料並轉移到新產品中去的那部分價值,即物化勞動的耗費;v+m代表工人在生產商品時所創造的新價值,即活勞動的耗費。c+v+m便是生產商品所實際耗費的勞動總量。但是,對資本家來說,生產商品所耗費的不是勞動而僅僅是資本。生產商品所耗費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之和c+v構成了資本家實際支出的生產費用,這就是商品的成本價格或生產成本(k),用公式表示就是:k=c+v。商品價值的公式就成為:W=k+m。這裏就可以看出來:“商品的資本主義費用是用資本的耗費來計量的,而商品的實際費用則是用勞動的耗費來計量的。所以,商品的資本主義的成本價格,在數量上是與商品的價值或商品的實際成本價格不同的,它小於商品價值。”

在資本家的全部預付資本中,隻有轉變為工人勞動力的可變資本才能帶來剩餘價值。可是對資本家來說,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都是他的投資,這兩者之和構成生產商品的成本,剩餘價值表現為成本價格的產物。這樣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在價值增值中的不同作用就消失了,從而掩蓋了剩餘價值的真正來源,掩蓋了資本主義的剝削關係。

成本價格對現實的商品生產經營活動有著重要的影響。首先,成本價格是資本家出售其產品的最低界限,是經營企業時盈利或虧本的標誌。其次,成本價格是企業競爭勝敗的決定性因素。因為在相同的價格水平上,資本家所花費的成本越低,所獲盈利越多,其競爭力就越強;低成本還有利於資本家企業降低其產品價格,占有更大的市場份額。因此,資本家總是想方設法加強成本核算,降低自己產品的生產成本。

2.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成本價格是生產商品時所耗費的資本,是資本家全部預付資本的一部分。全部預付資本不僅包括生產商品所耗費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而且還包括生產這些商品所必需的繼續在生產中發揮作用、尚未轉移到新產品中去的那一部分不變資本(如廠房、機器等)。資本家不僅把剩餘價值看成是成本價格的產物,還看成是他投入的全部預付資本的結果,當剩餘價值被看作全部預付資本的產物時,剩餘價值就轉化為利潤。以P代表利潤,則商品價值的公式就從W=k+m,進一步變為W=k+P。

剩餘價值和利潤本來是同一個東西。所不同的是,剩餘價值是對可變資本而言的;而利潤則是對全部預付資本而言的。剩餘價值是利潤的本質,利潤是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當人們把剩餘價值在觀念上當作全部預付資本的產物或增加額時,剩餘價值就轉化為利潤。正如馬克思指出“剩餘價值,作為全部預付資本的這樣一種觀念上的產物,取得了利潤這個轉化形式。”

利潤從其本質講就是剩餘價值,利潤產生的源泉仍然是雇用工人的剩餘勞動。利潤是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它掩蓋了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剝削關係和剩餘價值的真正來源。

3.剩餘價值率轉化為利潤率。當剩餘價值被看作全部預付資本的產物而轉化為利潤時,剩餘價值率也就轉化為利潤率。利潤率(P′)就是剩餘價值或利潤與全部預付資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P′=m/(c+v)或P′=m/C(其中C代表預付總資本)。由於剩餘價值率是剩餘價值與可變資本的比率,即m′=m/v,所以剩餘價值率和利潤率不過是同一剩餘價值量與不同資本量對比所得出的不同比率,利潤率不過是剩餘價值率的轉化形式。

剩餘價值率是利潤率的本質,利潤率是剩餘價值率的轉化形式。二者之間既有聯係也有區別,它們的區別是:①利潤率和剩餘價值率所表示的關係不同。利潤率表示全部預付資本的增值程度,而剩餘價值率表示了資本的剝削程度。②利潤率和剩餘價值率在量上存在差異。由於預付總資本總是大於可變資本,從而利潤率總是小於剩餘價值率。③剩餘價值率表現了剩餘價值的真正來源,利潤率則掩蓋了剩餘價值的來源。

資本家生產的目的是用最小預付資本取得最大的利潤,如果預付資本不變,利潤的多少取決於利潤率的高低,資本家總是千方百計地追逐利潤率。在一般意義上,利潤率也是反映資本運用效率的一個重要的綜合性指標。決定利潤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剩餘價值率的高低。在預付資本量和資本有機構成不變的條件下,利潤率與剩餘價值率成正比例地變化。也就是說,剩餘價值率越高,利潤率越高;反之,剩餘價值率越低,利潤率就越低。一切能夠提高剩餘價值率的辦法都可以提高利潤率。

第二,資本有機構成的高低,即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比例(c:v)。在剩餘價值率不變時,利潤率與資本有機構成高低按相反方向變化。資本有機構成越低,同量資本用在可變資本的部分越多,從而雇用的工人越多,創造的剩餘價值也就越多,利潤率也就越高,否則相反。因此,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會引起利潤率的下降。

第三,資本周轉速度的快慢。在其他條件不變時,資本周轉速度越快,可變資本的周轉次數也就越多,實際發揮作用的可變資本數量就越多,同量資本所帶來的剩餘價值量就越大,這就會提高資本的剩餘價值率,從而提高它的利潤率。所以,利潤率與資本的周轉速度成正比例變化。

第四,不變資本的節省狀況。不變資本的節省本身並不能帶來更多的利潤,但在剩餘價值率和剩餘價值量不變的情況下,利潤率的高低和不變資本的節省成正比例變化。因為,不變資本越節省,預付資本也就越少,同量的剩餘價值與較少量的預付資本相比,利潤率就越高。一般來說,節省不變資本的方法有:充分利用社會化大生產的優越條件,組織大規模的生產,集中使用生產資料;節省用於建築物、機器設備、動力、照明等方麵的資本支出;延長工人的勞動時間;應用科技新成果等。這樣在不增加廠房、機器等方麵投資的情況下,可以獲得更多的剩餘價值。

成本價格、利潤、利潤率諸形式既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經濟形式,也是商品經濟的一般範疇,在資本主義社會實現著資本的運動內容,在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著社會主義的經濟內容。因此,社會主義企業也必須加強成本、利潤的核算,以提高經濟效益,並通過利潤率反映企業的生產經營水平和狀況。

(二)產業資本的部門間競爭和平均利潤

1.部門之間的競爭和平均利潤率的形成。從影響利潤率的各種因素來考察各個生產部門的利潤率,可以發現,假定剩餘價值率相同,由於資本有機構成和資本周轉速度不同,會使利潤率高低不同。那些資本有機構成低或資本周轉速度快的生產部門,利潤率比較高;而資本有機構成高或資本周轉速度慢的部門利潤率則比較低。這就是說,同量的資本,由於投在不同的生產部門而有不同的利潤率,獲得數量不等的利潤。但資本主義經濟的實際情況並非如此,事實上,各部門的資本家無論從事哪一種商品生產,都能夠大體上獲得與他們的資本量相應比例的利潤,即等量資本獲取等量利潤。於是,我們就遇到了一個似乎互相矛盾的現象:一方麵,商品如果按照價值出售,各部門便會有高低不同的利潤率;另一方麵,各部門的利潤率如果是平均的,商品則不應該按照價值出售。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就要分析利潤平均化的現象。

平均利潤率的形成是部門之間競爭的結果,競爭的手段是資本轉移。資本都是要追求高額利潤的,各個部門的資本家無論從事哪方麵的生產和經營,都會要求大體上根據他們的預付資本量獲得相應利潤,否則就會引起資本在不同部門之間的流動,資本由利潤率低的部門向利潤率高的部門自由轉移。

同一生產部門內部的競爭和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的競爭是不同的。同一部門內部的競爭是圍繞著爭奪有利的生產條件和銷售條件進行的,競爭的結果形成了商品的社會價值和部門利潤率。部門內部的競爭是部門之間競爭的基礎。不同部門之間的競爭是為了爭奪有利的投資場所和較高的利潤率而進行的。各個部門由於資本有機構成和資本周轉速度的不同,利潤率高低也不同。為了追求較高的利潤率,各部門的生產者展開了以資本自由轉移為特征的部門之間的競爭,使資本在各部門之間的分配比例發生了變化,結果使利潤率高的部門,資本數量增加,生產規模擴大;相反,利潤率低的部門,資本數量減少,生產規模縮小。資本在各部門之間分配比例的變化,引起市場上商品供求關係的變化,使利潤率高的部門商品供過於求,利潤率低的部門商品供不應求。商品供求關係的變化又會引起市場上商品價格的相應變化。商品供過於求的部門,商品價格低於價值,商品供不應求的部門,商品價格高於價值,最終導致各部門利潤率水平發生相應變化,引起新一輪資本轉移。資本在不同部門之間的轉移一直持續到不同部門的利潤率水平大體相等為止,平均利潤率就形成了。

由此可見,平均利潤率的形成實質上也就是把社會總資本作為一個整體看待所得到的利潤率。即平均利潤率就是剩餘價值總量和資本總額的比率。用公式表示為:平均利潤率=社會剩餘價值總額/社會總資本。

平均利潤率的高低取決於兩個因素:第一,各部門的利潤率水平。各部門的利潤率水平越高,平均利潤率就越高;反之,各部門的利潤率水平越低,平均利潤率就越低。第二,社會總資本在各部門之間的分配比例。在社會總資本中,投在資本有機構成較低、利潤率較高的部門的資本所占的比重越大,平均利潤率的水平就越高;反之,投在資本有機構成較高、利潤率較低的部門的資本所占的比重越大,平均利潤率水平就越低。需要指出的是,平均利潤率不是各部門利潤率的簡單的和絕對的平均,而是一種利潤率平均化的總的發展趨勢。

2.利潤轉化成平均利潤。在利潤率平均化的條件下,各部門的投資者便可以根據平均利潤率獲得與其投資量大小相應的利潤,即平均利潤。用公式表示:平均利潤=預付資本×平均利潤率。

平均利潤率的形成過程,實際上是全社會的剩餘價值在各部門的資本家之間重新分配的過程。因此,平均利潤率形成後,各部門得到的利潤與本部門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就不一定相等。其中,資本有機構成高的部門得到的利潤通常大於本部門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資本有機構成低的部門得到的利潤通常小於本部門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隻有資本有機構成是中等的部門得到的利潤才同本部門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大體相等。

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已經掩蓋了剩餘價值的真正來源,但利潤量與剩餘價值量還是一致的。而利潤轉化成平均利潤後,許多部門的利潤量與剩餘價值量就不一致了。等量資本獲取等量利潤,似乎利潤的多少隻與資本家預付的資本量有關,而與本部門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完全沒有關係了,這就完全掩蓋了利潤的本質和來源。

3.商品的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現在我們來看看剛才提到的矛盾的另一方麵,當平均利潤和平均利潤率形成以後,商品價值也發生了變化。這時,出售商品不再依據其原來的價值,而是依據生產價格。所謂生產價格就是成本價格與平均利潤之和。用公式表示:生產價格=成本價格+平均利潤。馬克思指出:“求出不同生產部門的不同利潤率的平均數,把這個平均數加到不同生產部門的成本價格上,由此形成的價格,就是生產價格。”

平均利潤形成後,由於各部門得到的平均利潤和本部門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不一定相等,從而使得各部門的商品的生產價格和商品的價值也就不一定相等了。其具體表現是:資本有機構成高的部門其商品的生產價格高於其商品的價值,資本有機構成低的部門其商品的生產價格低於其商品的價值,隻有資本有機構成相當於社會平均資本有機構成的部門,其商品的生產價格才與其商品價值大體相等。

從本表可以看出,由於平均利潤率的形成,三個部門的資本家都得到了平均利潤,各個部門的商品都形成了統一的生產價格。從此,商品不再按價值出售,而是按生產價格出售。那麼,這是否違背了價值規律了呢?這並不違背價值規律,而隻是價值規律發生作用的形式發生了變化。事實上,生產價格並沒有脫離價值,相反,它仍然是以價值為基礎並由價值轉化而來:首先,生產價格是在價值的基礎上形成的。價值之所以會轉化為生產價格,是由於利潤率轉化成了平均利潤率。其次,從生產價格的變動來看,它雖然與決定價值變動的因素不同,但最終是以價值的變動為基礎的。最後,從全社會來看,平均利潤的總額等於剩餘價值的總額,生產價格總額等於價值總額。

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商品的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是商品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資本主義自由競爭階段的經濟特征。在這個階段,剩餘價值規律以平均利潤的形式起作用,價值規律以生產價格的形式起作用,表現為市場價格圍繞生產價格上下波動。應當指出,生產價格不是市場價格,它是一種相對穩定的具有內在標準的價格,是市場價格的基礎;市場價格是商品交換的現實價格,它以生產價格為中心,按供求關係的影響上下波動。

馬克思的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理論告訴我們,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是剩餘價值在各生產部門資本家之間重新分配的結果。在利潤的分配過程中,整個資本主義經濟恰如一個龐大的股份公司,所有的資本家都是這個公司的股東,各個部門所創造的剩餘價值彙集在一起,按照各自所占股份分配利潤。所以,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不僅受本部門資本家的剝削,而且還受整個資本家階級的剝削。

(四)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規律的作用

平均利潤率規律不是資本主義特有的經濟規律。隻要是發達的商品經濟,資本在各部門之間的自由轉移的條件充分具備,平均利潤率規律就會起作用。平均利潤規律作為剩餘價值規律的轉化形式,生產價格規律作為價值規律的轉化形式在經濟生活中起著支配作用,調節著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麵和經濟發展的全過程。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規律對經濟生活的調節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