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貨幣轉化為資本
(一)資本總公式及其矛盾
在資本主義社會裏,任何一個開辦企業的資本家,手頭都需要首先握有一定數量的貨幣。也就是說,資本最初總是表現為一定數量的貨幣。但這並不是說貨幣本身就是資本。作為資本的貨幣和作為一般商品流通媒介的貨幣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對於二者的不同,要從運動中去考察,從兩種不同的流通公式去把握。作為商品流通媒介的貨幣,其運動公式是:商品—貨幣—商品,表示為W-G-W,即商品生產者先出賣自己的商品,取得貨幣,然後再用貨幣去購買別的商品。而貨幣充當資本時,其流通公式是:貨幣—商品—貨幣,表示為G-W-G,即資本家先用貨幣購買商品,然後再把商品賣出去,重新取得貨幣。
兩種流通公式的區別首先表現在形式上不同。①兩者在買賣順序上完全相反,前者是先賣後買,後者是先買後賣;②流通的起點和終點不同,前者的起點和終點都是商品,後者的起點和終點則都是貨幣;③前者起媒介作用的是貨幣,後者起媒介作用的是商品。
兩種流通公式更重要的區別在於內容不同。①在W-G-W中,商品生產者是為買而賣,交換的內容是
兩種不同的使用價值,交換目的是滿足商品生產者對特定商品的需要。而在G-W-G中,當事人是為賣而買,他起初墊付出去的是貨幣,最終從流通中取回的也是貨幣,交換的內容是為了取得貨幣,即交換價值本身。乍看起來,資本流通G-W-G似乎是毫無內容的同義反複。其實,資本家最初投入的貨幣和最終取回的貨幣雖無質的區別,卻可以有量的變化,資本家從流通中取回的貨幣大於最初投入的貨幣,他的貨幣發生了價值增值。因此資本的流通公式,實際上應當修訂為G-W-G′,其中G′=G △G,△G表示原預付貨幣的一個增加額,這個增加額稱為剩餘價值。②兩者運動的目的不同,前者運動的目的是為了消費,後者運動的目的是價值的增值。③流通的運動限度不同。前者在獲取使用價值時目的就達到了,流通過程就結束了;後者的目的是獲取剩餘價值,這就決定它的運動是無止境的。
在簡單商品流通中,作為商品流通媒介的貨幣是一般等價物,體現商品生產者之間的關係;在資本流通中,作為資本的貨幣能帶來剩餘價值,體現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兩者的根本區別在於能否帶來剩餘價值。所以,資本是能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資本流通公式G-W-G′最明顯地表明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和動機。
資本流通公式G-W-G′,可以概括我們後麵講的各種資本的運動,因此,又稱為資本總公式。資本流通公式G-W-G′,從形式上看,是和前麵所講的價值規律的基本要求相矛盾的。按照等價交換的原則,在流通領域內,無論是用商品換貨幣,還是用貨幣換商品,都隻是價值形式的變化,不會引起價值量的增值或減少。但資本總公式卻表現出,資本在運動中不僅保存了自己的價值,而且增值了價值。這就是資本總公式的矛盾。要解決資本總公式的矛盾,關鍵在於闡明剩餘價值到底是從哪裏產生的。
剩餘價值不能在流通領域中產生。在流通中,無論是等價交換,還是不等價交換,都不會產生剩餘價值。如果是等價交換,既定的價值量在交換中無論是采取商品形式,或是采取貨幣形式,都不會發生變化。如果是不等價交換,有悖於價值規律的要求,即使有人通過貴賣賤買,似乎可以得到更多的價值。其實不然。因為在市場上,每個商品生產者都在不斷變換賣者和買者的身份,作為賣者,他可以高價出賣自己的商品,作為買者,別人同樣也會把商品以高價售給他,一賣一買,結果盈虧相抵。即使有人特別狡猾始終能做到賤買貴賣,也不能說明剩餘價值是從流通中產生的。因為就整個社會來說,這不過是對現有價值的再分配,某人所多得的正是他人所失去的,社會現有價值量絲毫沒有增加。可見,在流通領域不會產生剩餘價值。
離開流通領域也不能產生剩餘價值。離開流通領域,商品生產者互不接觸,不同其他商品生產者發生關係,他們都隻和自己的商品發生關係。這種關係隻表明他們生產商品時耗費的一定量的社會必要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而不會同時又形成剩餘價值。
剩餘價值不能從流通領域中產生,又不能離開流通領域而產生,這就是解決資本總公式矛盾的條件。解決資本總公式的矛盾,必須在遵守價值規律等價交換原則的前提下,貨幣所有者在市場上買到一種特殊的商品,這種商品具有創造價值和剩餘價值的能力,它的使用,不但能創造出價值,而且能創造出剩餘價值。這種特殊的商品就是勞動力。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
在市場上,貨幣所有者和勞動力所有者是以平等的身份存在著,在勞動力的買賣過程中,貨幣所有者按照勞動力商品的價值購買勞動力商品,勞動力所有者得到了一定時期內的勞動力價值,並把這一時期內的勞動力的使用權讓渡給貨幣所有者。他們之間的這種買賣活動是符合等價交換原則的。而當市場上的交易活動結束,資本家帶著他購買的勞動力商品,離開市場進入生產領域,這時,勞動力的使用價值歸資本家所有,流通領域內雙方平等的關係被事實上的不平等所打破和替代。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包括剩餘價值在內的全部價值歸資本家所有,資本無償獲得了它所不曾付出任何價值原子的剩餘價值。正是這種勞動力商品的買賣,以流通領域中的等價交換關係掩蓋了生產過程中資本對勞動的剝削關係。
勞動力成為商品,貨幣轉化為資本。資本在市場上購買到勞動力,與他所占有的生產資料相結合進行生產,形成了資本主義的雇傭勞動關係。正是這種雇傭勞動關係,使資本能夠獲得剩餘價值,實現資本主義生產目的。所以,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實質,就是以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製為基礎的雇傭勞動製度。
(二)勞動力成為商品
勞動力是指人的勞動能力,是存在於人身體中的體力和腦力的總和。勞動力在任何社會都是社會生產的基本要素。但是勞動力成為商品,卻是一定曆史條件下的產物。勞動力成為商品必須具備以下兩個基本條件:第一,勞動者有人身自由,能夠自由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第二,勞動者除了自己的勞動力以外,沒有任何生產資料和其他生活來源,必須靠出賣勞動力為生。勞動力成為商品的這兩個基本條件,是在封建社會末期形成的。資本的原始積累大大加速了這個形成過程。
勞動力作為商品也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和一般商品的價值一樣,也是由生產和再生產它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的。勞動力存在於活的人體之中,勞動力的生產和再生產其實就是人自身的生產與再生產,人的生存需要一定數量的生活資料。因此,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可以看作生產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也即是說,勞動力的價值等於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勞動力價值包括三個部分:①為維持勞動力再生產、即勞動者本人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②為保證勞動力生產和延續,勞動者贍養家庭養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③為滿足資本主義生產需要,對勞動者進行文化、技術教育和培訓的費用。
與其他商品價值的決定不同,勞動力商品價值的決定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它包含著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在具有不同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國家,或者在同一國家的不同曆史時期,由於社會經濟文化條件的不同,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數量和構成是有區別的。但在一定國家的一定時期,必要生活資料的範圍和數量,總是可以確定的。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再生產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內容也會不斷擴大和提高。
勞動力商品的最大特點在於它的使用價值的特殊性。一般商品的使用價值被利用和消費時,隨著使用價值消失,其價值也會被轉移或消失。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則不同,它不是一般的使用價值,它的使用價值就是進行勞動,而勞動是創造價值的源泉。對勞動力使用價值的耗費和利用過程,就是勞動過程。作為生產商品的勞動,一方麵創造出新的使用價值,一方麵創造出價值,不僅創造出價值,而且能創造出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勞動力商品的這種特殊的使用價值,成為貨幣轉化為資本的關鍵。資本家之所以購買勞動力商品,正是看中了勞動力商品的這種特殊的使用價值,看中了勞動力商品的價值與勞動力的使用所創造價值之間的差額。
二、剩餘價值的生產過程
(一)勞動過程和價值增值過程
資本家購買了勞動力和相應的生產資料後,就離開流通領域,進入生產過程。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和一切生產過程一樣,首先必須是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過程。在勞動過程中,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相結合,生產出某種使用價值來。但是,在資本主義製度下,這種結合是通過資本家購買勞動力和生產資料來實現的。因此,資本主義勞動過程具有以下的特點:第一,勞動者受雇於資本家,他必須在資本家的支配和監督下進行勞動。第二,勞動成果即勞動產品不歸它的生產者即工人所有,而是歸資本家所有。
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也是商品生產過程。商品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統一。資本主義的直接生產目的,不是為滿足社會與人們的需要生產使用價值,而是獲取剩餘價值。資本家之所以要生產使用價值,是因為使用價值是價值和剩餘價值的物質承擔者。所以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過程,一方麵是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過程,一方麵更主要的是價值增值或剩餘價值的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值過程的統一。
價值形成過程是價值增值過程的基礎。為了闡明價值增值過程,首先應分析價值形成過程。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工人的勞動具有二重性:一方麵工人用他的具體勞動創造出新的使用價值,並把生產資料的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去;與此同時,工人的勞動作為抽象勞動創造了新價值,即把生產過程中所支出的勞動凝結在新產品中形成新價值。生產資料轉移價值和新創造價值,二者一起形成商品的總價值。如果在生產過程中,勞動者創造的新價值隻等於勞動力自身的價值,這就隻是價值形成過程,資本家增值價值的目的就沒有達到。
要達到價值增值的目的,資本家必須把價值形成過程轉化為價值增值過程。價值增值過程是超過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這個“一定點”就是勞動者補償勞動力自身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因此,價值形成過程與價值增值過程的區別就在於:如果勞動者創造的新價值等於勞動力自身的價值,是價值形成過程;而勞動者創造的新價值超過勞動力自身的價值,就是價值增值過程。勞動力的價值和勞動力在使用過程中創造的價值是兩個不等的量。資本家購買了勞動者一天的勞動力,也就獲得了一天的勞動力使用權。資本家可以強迫工人把勞動時間延長到再生產勞動力價值所必需的勞動時間以上,從而使工人在勞動中創造的新價值超過勞動力自身的價值,於是價值形成過程就變成了價值增值過程,剩餘價值生產的秘密就在於此。
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考察,可以看出,雇傭工人的勞動時間實際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再生產勞動力價值的時間即必要勞動時間,另一部分是無償地為資本家生產剩餘價值的時間即剩餘勞動時間。勞動者在必要勞動時間中生產的是自身的價值,在剩餘勞動時間內生產的是剩餘價值。剩餘價值就是雇傭勞動者在剩餘勞動時間內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以上的那部分價值。剩餘價值直接體現了資本對雇傭勞動者的剝削關係,資本獲得了剩餘價值,也就實現了價值增值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