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剩餘價值的生產(3 / 3)

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區別主要在於物質技術基礎不同,以及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各個曆史階段上所起的作用不同。絕對剩餘價值生產是與生產技術不變,或生產技術發展緩慢相適應的;而相對剩餘價值生產是以生產技術和社會組織的不斷變革為條件的。在資本主義生產所經曆的簡單協作階段,資本隻能依靠延長勞動日進行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在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階段,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為相對剩餘價值生產創造了條件;機器大工業出現以後,資本主義生產的物質技術基礎和組織形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意義越來越大。由於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取剩餘價值,因而隻要能達到這一目的,資本家總是盡可能地同時使用這兩種方法,事實上,兩種方法是經常相互結合相互補充的。

四、戰後資本主義剩餘價值生產的新特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了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合成材料和航天技術等為主要標誌的新科技革命,這次科技革命與前兩次產業革命相比有著鮮明的特點。前兩次科技革命都是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是對人的手足的延伸和體力的擴張;第三次科技革命創造出自動化生產體係,以機器操縱機器、自動控製係統部分代替了人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不僅再次延伸和擴大了人的手足與體力,而且是對勞動者智力的發展與延伸,使勞動者從一部分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在自動化生產體係下,資本主義國家一些企業的雇傭工人數量大為減少,甚至出現“無人工廠”、“無人車間”或機器人生產,資本家獲得的剩餘價值沒有減少,反而更多了。這能否證明價值和剩餘價值是由自動化機器體係創造的,而不再是由工人的勞動所創造出來,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是否由此應遭到否定,自動化生產條件下剩餘價值的源泉究竟來自哪裏呢根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生產資料本身隻是生產價值的條件,而不是價值的源泉,機器設備等性能和效率的變化,隻能對具體勞動過程中使用價值的生產起重大影響,而不會成為價值或剩餘價值的源泉。這是因為:①包括機器人在內的自動化機器體係無論如何先進,終歸還是生產資料,沒有人的操作和利用,隻是一堆死物,其價值不但不會增值,還會因自然磨損而逐漸喪失其價值。隻能在生產過程中,通過工人的勞動保存並轉移其價值到新的產品中去,而不會產生新價值和剩餘價值。②在自動化生產條件下,先進的機器設備雖能代替部分人的勞動,卻無法改變人在生產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自動化生產體係是由人設計、製造出來,並由人在生產過程中調控、監督。直接體力勞動者越來越多的從事科技研究、程序設計、科學管理等腦力勞動,表明勞動者的素質提高,勞動的複雜程度和熟練程度提高,他們從事更複雜的勞動創造出更多的價值,這才是資本家獲得更多剩餘價值的真正源泉。③當一個部門的個別企業首先采用自動化生產條件,可以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獲得更多的超額剩餘價值。如果自動化生產條件在此部門普及時,就成為正常的生產條件,整個部門的資本有機構成提高,本部門創造的剩餘價值和資本量相比相對減少,但它可以占有其他部門轉移的剩餘價值。④當社會絕大多數生產部門都使用自動化生產線,從而導致整個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時,資本家還可以獲得相對剩餘價值。

總之,隨著生產自動化程度的提高,資本家加重了對雇傭工人的剝削,同過去機器的普遍使用一樣,生產自動化的設備也隻是作為加強剝削剩餘價值的手段,而剩餘價值的源泉仍然是雇傭工人的勞動。

五、資本主義工資

(一)工資是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

在資本主義社會裏,工人出賣勞動力給資本家,資本家給工人支付工資,所以工資實際上是勞動力這一特殊商品的價值的貨幣表現。但由於:①工人是在為資本家勞動後才取得工資的;②工資的多少又是按工人勞動時間的長短或產品數量的多少來計算的,工人勞動一天得一天的工資,勞動一小時得一小時的工資,幹一件活得一件活的工資;③工人的勞動複雜程度和熟練程度不同,又可以取得不同的工資。因而就產生了一種假象,似乎工人出賣的不是勞動力,而是勞動,工資不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而是勞動的價值或價格,是勞動的報酬,好像工人的全部勞動都得到了報酬。這就掩蓋了工人的勞動分為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有酬勞動和無酬勞動的區別。

馬克思的偉大功績之一,就是第一次區分了勞動力和勞動,透過工資的現象揭示了工資的本質,指出工資不是勞動的價值或價格,而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勞動力是人們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體力和腦力的總和,是存在於活的人體中的一種勞動能力;而勞動則是人們勞動力的使用或消費,是人們改造自然物,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活動。工人出賣勞動力,就是把一定時間勞動力的使用權轉讓給資本家,由資本家使用,勞動力的使用過程才是勞動。勞動不是商品,沒有價值也沒有價格,工人不可能出賣勞動。因為:①如果勞動是商品,它就必須在出賣以前就獨立存在。可是,當工人在市場上與資本家發生買賣關係時,存在的隻是勞動力,而不是勞動。勞動是在勞動過程開始以後才存在的,而這時勞動已屬於資本家,因而也就不能再被工人出賣了。②如果勞動是商品,它就應當有價值。勞動是形成價值的源泉和衡量價值量的內在尺度,它本身沒有價值。如果勞動有價值,就等於說勞動的價值是由勞動形成的,這是毫無內容的同義語的反複。③如果勞動是商品,按照價值規律的要求,必須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資本家應當付給工人全部勞動報酬。這樣資本家就得不到任何剩餘價值,從而以剝削雇傭勞動為基礎的資本主義製度就從根本上被否定了。

由此可見,工人出賣的不是勞動,而是勞動力,資本家付給工人的工資是勞動力價值的貨幣表現或是勞動力的價格。

(二)工資的形式

資本主義工資的基本形式有兩種:計時工資和計件工資。計時工資是按工人勞動時間支付的工資。例如,按月、按周、按日、按小時支付的工資等。計時工資的實質是工人按一定時間出賣的勞動力價值的轉化形式。由於勞動力總是按一定時間出賣的,因此,計時工資是資本主義工資最基本的形式。考察計時工資時,不僅要看計時工資數量的多少,還要看工作日的長短和勞動強度對計時工資數量的影響。計時工資運動的一般規律是:在勞動量已定的情況下,計時工資的多少取決於每小時的價格;在每小時價格已定的條件下,計時工資的高低取決於勞動量的多少。在日工資不變或提高的情況下,資本家可以通過延長勞動時間和增加勞動強度加強對工人的剝削:工作日延長,日工資、月工資不變,每小時的價格會降低;日工資、月工資提高,勞動日延長幅度更大或勞動強度增強,仍會降低每小時的價格。

在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中,工資的時間單位有日益縮短的趨勢。目前,一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一般采用小時工資製。采用小時工資製,一方麵有利於提高勞動生產率,加強單位時間內的勞動強度,另一方麵可以使工作日有一定的伸縮性,在經濟繁榮、商品供不應求時,便於延長工作日,使工人加班加點;在經濟危機到來或商品滯銷時,便於減少勞動時間,使工人處於半失業狀態中。計件工資是按工人生產的產品數量或完成的工作量計算和支付的工資。計件工資的基礎是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的單價,即每件產品的工資標準,以計時工資為基礎來確定。資本家把計時工資的日工資額,用工人每天生產的產品數量去除,就得出每件產品應支付的工資額,即計件單價。所以,計件工資無非是計時工資的轉化形式。計件工資是資本家加強對工人剝削的重要手段。資本家往往以勞動能力較強、技術較熟練的工人的產量為標準,來確定計件單位,這等於提高了工人的勞動強度。在實行計件工資條件下,工人勞動的數量、質量和強度都是由合格產品來控製,資本家可以借口產品質量問題克扣工人工資,並使資本家節約監督工人勞動的成本。資本家還可以用降低單位產品的工資單價壓低工人工資,加強對工人的剝削,而工人為了多得一點工資被迫提高勞動強度或延長勞動時間,為資本家生產更多的剩餘價值。

需要指出的是,工資這一經濟範疇與其他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範疇一樣,既體現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特殊性,又反映市場經濟和社會化大生產的一般性質和要求。資本主義工資既是資本家加強對雇傭工人剝削的重要手段和形式,也是市場經濟和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加強企業管理、實現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杠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工資還是實現按勞分配的重要形式。

(三)名義工資和實際工資

在資本主義製度下,工人取得的貨幣工資的數量並不能表明工人的實際生活水平,還必須區分名義工資和實際工資。名義工資是工人出賣勞動力所得的貨幣額,也叫貨幣工資。實際工資是指工人用貨幣工資能實際買到的生活資料和各種服務的數量。實際工資是反映工人實際生活水平的重要標誌之一。名義工資和實際工資之間有著密切的聯係。一般來說,名義工資多,能夠買到的生活資料數量也多,實際工資也就較高。但是,它們之間由於物價、稅收負擔等情況的變動,又經常不一致。如果名義工資不變,而物價上漲了或稅收負擔增加了,就會使實際工資下降。如果名義工資增加的幅度低於物價上漲、稅收增加的幅度,實際工資同樣也會下降。

資本主義工資的變動趨勢具有以下特征:名義工資一般呈增加趨勢,實際工資則呈現曲折上升趨勢。隨著社會勞動生產率的迅速提高,工人在相同時間內創造的社會財富增多,工人必要生活資料的範圍、種類和數量也擴大了,引起勞動力價值提高,從而使名義工資和實際工資增加。從資本主義發展的曆史過程來看,實際工資有時降低有時提高。在經濟危機和戰爭時期,實際工資是下降的;在經濟高漲時期,有所提高。從長期看,實際工資是提高的。特別是戰後以來,提高的趨勢更加明顯。但是,實際工資的提高並不意味著工人受剝削的程度減輕了。在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比實際工資提高更快的條件下,工人所創造的財富有更大的部分被資本家所無償占有,這意味著剩餘價值率的提高和剝削程度的加重。

資本主義國家的工資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這稱之為工資的國民差異。這種差異,主要是由各國的曆史條件和經濟文化發展程度不同等因素決定的。因此,工資的國民差異隻反映不同國家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和社會文化發展的狀況,並不能真正地反映勞動者社會地位的高低。

資本主義各國的工人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生存權利,反對資產階級的剝削,開展了爭取提高工資的鬥爭。這種鬥爭,對阻礙實際工資下降,提高工資水平;對提高工人階級覺悟,鍛煉工人階級的鬥爭意誌,加強工人階級的團結,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這種單純的經濟鬥爭也有其局限性,因為它不能觸動資本主義經濟製度,不能從根本上消滅無產階級受壓迫剝削的根源。因此,工人階級必須進行政治鬥爭,消滅資本主義製度,才能最終獲得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