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剩餘價值的生產(2 / 3)

(二)資本的本質、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

在揭示資本價值增值秘密的基礎上,我們可以進一步透過現象認識資本主義社會資本的本質。

在資本主義的現實生活中,資本總是表現為一定的物,如貨幣、機器、廠房、原材料、

商品等。但決不能認為,這些價值或價值物本身就是資本。正如馬克思所說“黑人就是黑人。隻有在一定的關係下,他才成為奴隸。紡織機就是紡織機,隻有在一定的關係下,它才成為資本。脫離這種關係,它也就不是資本了,就像黃金本身並不是貨幣,砂糖並不是砂糖的價格一樣。”生產資料是任何社會生產都必需的要素,單純的商品和貨幣在資本產生以前早就存在,它們並不表現為資本。

它們之所以成為資本,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所決定的,是因為它們為資本家占有,成為剝削工人剩餘價值的手段,是能夠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所以,資本不是物,它和貨幣、商品一樣,本質上都是人與人之間的生產關係,是在物的關係掩蓋下的人與人的社會關係,即資本家剝削雇傭工人的關係。

應當指出,這裏馬克思是把資本作為資本主義特有的經濟範疇來研究的,因而揭示了資本的本質是對雇傭勞動的剝削。而從現實的觀點看,資本是特殊性與一般性的統一,不僅具有資本主義的特殊性,而且具有市場經濟的一般性。

資本作為能夠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的一般屬性,主要表現

在以下幾個方麵:

①資本的價值性。資本首先必須是一種

價值物。貨幣、勞動力、生產資料、商品以及金融市場上的各種有價證券等,它們作為資本的物質表現形式,都具有或代表著一定的價值。

②資本的墊支性。生產

者為了取得剩餘價值,必須預先墊付一定的貨幣資本,包括用於購買各種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全部資本。這種墊支是必須的,否則就不能創造剩餘價值。

③資本的運動性。

資本的運動是價值增值的條件,沒有運動,資本也就停止了生命。資本隻有在不斷的運動中才能保存自己,實現價值增值。

④資本的增值性。資本是一種自行增值的價值,是能夠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資本所有者利用資本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或轉讓資本使用權,目的不在於使用價值本身,而在於獲得剩餘價值,使資本原有價值增值。

由於現實的社會主義仍然存在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仍然是商品,也要進入市場,因此,在社會主義社會還存在資本、剩餘價值等範疇。隻不過社會主義條件下的資本和剩餘價值是由社會主義企業和國家代表勞動人民來直接占有的,反映了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者的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之間的經濟關係。

在揭示資本本質的基礎上,馬克思依據資本不同部分在價值

增值過程中的不同作用,又區分了可變資本和不變資本。可變資本是指以勞動力形式存在的資本,勞動力在生產過程中可以創造出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這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發生了量的變化,發生了價值增值,所以把它稱為可變資本。不變資本是指以廠房、機器、原材料等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的資本,在生產過程中不發生價值增值。在生產過程中,生產資料的價值是隨著它的物質形態的改變轉移到新產品中去的,它的價值隻是再現於新產品的價值之中。由於這部分資本的價值量不會發生變化,所以把它稱為不變資本。不變資本雖然在生產過程中不能增加它本身的價值,但它是工人的活勞動的吸納器,是給資本家帶來剩餘價值的必要條件。

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劃分,進一步揭露剩餘價值的源泉和資本主義剝削的實質,剩餘價值不是由不變資本帶來的,是由可變資本帶來的。不變資本隻是可變資本增值的物質條件。可變資本之所以會發生價值量的變化,是由於在生產過程中勞動力的勞動創造的全部價值超過了勞動力價值。因此,勞動者的剩餘勞動是剩餘價值的惟一源泉。

三、剩餘價值生產的方法

(一)剩餘價值率

馬克思對可變資本和不變資本的區分,深刻地揭露了資本主義剝削關係。既然剩餘價值不是由全部資本帶來的,而隻是由可變資本帶來的,因此,要確定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就不應該把剩餘價值和全部資本相比,而隻能和可變資本相比。剩餘價值和可變資本的比率,稱為剩餘價值率,也叫剝削率。剩餘價值率準確地反映了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剝削程度。剩餘價值率用公式表示為:m′=m/v(m′表示剩餘價值率,m表示剩餘價值,v表示可變資本)。

資本家加強剝削,提高剩餘價值率的方法多種多樣,但概括起來不外是兩種基本方法: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生產。

(二)絕對剩餘價值生產

絕對剩餘價值生產,是在生產技術水平和工人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通過絕對延長工作日,從而絕對延長剩餘勞動時間,增加剩餘價值的剝削方法。工作日雖然是一個可變量,但它隻能在一定界限內變動。按照資本家的心願,工作日越長越好,但是工人的勞動時間畢竟受到人的生理與社會的道德的限製。人在一天內消耗一定數量的生命力,必須有時間休息以恢複其勞動能力,這是生理上的需要。同時,勞動者也需要有時間來滿足其精神生活和社會交往上的種種需要,這是社會道德的需要,這種需要的範圍由一國的經濟和文化發展狀況決定。所以,工作日不可能無限度地延長,它隻能在一定範圍內變化。曆史上,資本家過分延長工作日遭到工人階級強烈的反抗。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有著嚴重的局限,在科技革命和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的條件下,資本家越來越多地采用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方法。

(三)相對剩餘價值生產

相對剩餘價值生產是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對延長剩餘勞動時間,從而榨取更多剩餘價值的生產。

相對剩餘價值生產以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為前提。而必要勞動時間是工人再生產勞動力價值所必需的時間。因此,要縮短必要勞動時間,隻有降低勞動力價值,也就是降低再生產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價值。當然,資本家完全有可能在勞動力價值以下購買勞動力(或者說以低於勞動力的價值支付工人工資),但這樣做並不能真正降低勞動力的價值,而隻能是對工人必要勞動時間的侵吞,況且如果資本家階級都以低於勞動力的價值購買勞動力,隻能使勞動力在萎縮的狀態下進行再生產,這樣長期下去於資本主義的發展是無益的。要揭示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客觀規律,就必須在等價交換原則的基礎上分析說明問題。由於勞動力價值由維持勞動者及其家屬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所構成,而生活資料的價值與生產它們的勞動生產率成反比。因此,要降低再生產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價值,首先必須提高生產這些生活資料的生產部門的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這些產品的勞動耗費。其次,要提高為生活資料生產部門提供生產資料的生產部門的勞動生產率,降低這些生產資料的價值。這樣,就會間接地降低工人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總之,隻要是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都會使生活資料的價值下降,從而使勞動力價值下降,再生產勞動力價值的必要勞動時間就會縮短,剩餘勞動時間則相應延長,從而生產出相對剩餘價值。由此可見,相對剩餘價值是全社會勞動生產率普遍提高的結果。

在現實的經濟生活過程中,全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總是從個別企業開始的。個別企業采用新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直接動機,並不是降低勞動力的價值,而是追求超額剩餘價值。個別企業由於首先提高勞動生產率,使生產同類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商品的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價值,但仍按社會價值出售商品,就可以多獲得一部分剩餘價值即超額剩餘價值。超額剩餘價值是商品的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價值的差額。超額剩餘價值的源泉也是工人的剩餘勞動。因為,在個別企業采用先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時,這個企業的工人比一般企業的工人在同一時間內能創造更多的價值,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生產力特別高的勞動起了自乘的勞動的作用,或者說,在同樣的時間內,它所創造的價值比同種社會平均勞動要多。”超額剩餘價值實質上也是相對剩餘價值,因為它同樣是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對延長剩餘勞動時間的結果,是相對剩餘價值的特殊表現形式。

個別企業獲得超額剩餘價值,總是一種暫時現象。因為追逐剩餘價值的內在動機和競爭的外在壓力,必然促使其他企業的資本家也要采用新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一旦新技術被普遍采用,整個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就從原來的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原來先進企業的生產條件,變成了一般的社會生產條件;隨之,商品的社會價值也相應降低,原來的個別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差額就會消失,個別企業的超額剩餘價值就不複存在。不過,這時又會有別的使用更先進技術的企業出現,它又會得到超額剩餘價值。所以,從整個社會來看,超額剩餘價值總是持續不斷出現的。為追逐超額剩餘價值,各個企業的資本家競相采用新技術,也不會停止,正是這種此起彼伏追逐和實現超額剩餘價值的經濟過程,導致了社會勞動生產率普遍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普遍提高,就會使工人的必要生活資料的價值降低,勞動力價值就隨之下降,從而會使必要勞動時間縮短,剩餘勞動時間延長,使整個資產階級都能獲得更多的相對剩餘價值。可見,相對剩餘價值生產是在各個資本家追求超額剩餘價值的過程中實現的。追求超額剩餘價值是每個資本家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直接動機;而各個資本家追求超額剩餘價值的結果,是使資本家普遍獲得相對剩餘價值。

(四)兩種剩餘價值生產方法的關係

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生產既有聯係,又有區別。

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聯係在於:①從資本對雇傭勞動的關係來看,兩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不論是延長工作日,還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結果都延長了勞動者的剩餘勞動時間,提高了對勞動者的剝削程度,增加了剩餘價值的生產。②絕對剩餘價值生產是資本主義剝削的一般基礎,也是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起點。因為任何資本主義生產,都必須把工作日絕對地延長到必要勞動時間之上,否則就不能生產剩餘價值。同時,隻有以工作日分割為必要勞動時間和剩餘勞動時間兩部分為出發點,才能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延長剩餘勞動時間,生產相對剩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