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市場經濟又叫有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這裏的宏觀調控最早主要指國家幹預的出現,從而改變了市場經濟運行單純依靠市場調節的傳統方式,是變一隻手的調節為兩隻手的調節。國家幹預和市場調節各有側重和互為補充。其中,國家幹預側重於宏觀領域,目的在於促使社會經濟均衡運行,彌補市場調節的不足;市場調節則作用於微觀領域,目的在於提高經濟運行效率,刺激經濟活力。與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國家幹預不同;現代市場經濟是有政府調控的市場經濟。而且,這種政府調控的職能正在進一步加強。一是政府作為市場的組織者幹預和調節市場,參與市場的發育、整合和市場機製創新;二是政府作為國家壟斷代表介入社會再生產過程和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影響資源配置,調節國民收入分配;三是政府作為經濟運行的調節者,製定計劃政策、指導經濟,運用各種手段調節社會經濟總量與比例關係,影響經濟運行的周期。即使如此,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仍然不能根本克服以往存在的固有矛盾和避免危機的一再發生。
當前,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社會製度下都存在的現代市場經濟,無疑是以商品經濟或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為標誌並具有其共同特征。大致是:①企業是擁有財產權的獨立的市場主體,是具有自主決策經營、自負盈虧乃至破產、自我發展約束、依法從事生產經營權利和照章納稅義務的社會法人;②建立起全國統一的市場,它不僅有高度發達的商品市場,而且有資本、技術、地產、信息、勞動力等齊備的生產要素市場,沒有地區性的分割,並同國際市場接軌的全方位開放的利於市場主體自由競爭的現代化市場體係;③健全的市場法律法規和保護其公正實施的市場環境,如確立市場主體地位和規範其行為的《公司法》、《公司登記條例》、《專利法》、《企業破產法》等,維護其公正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稅法等》;④政府對經濟實行宏觀管理,通過財稅、貨幣等政策引導和規範企業生產經管活動,采用計劃調節等手段調節宏觀經濟運行,以彌補市場經濟的某些缺陷和影響,促進宏觀經濟健康運行和穩定增長。
二、市場機製和市場經濟
(一)市場機製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值規律通過價格機製、競爭機製、供求機製起作用,形成了統一的市場機製,成為社會資源優化配置的基本規律。所謂市場機製,是指市場這一有機體內在的各種要素及其相互聯係、相互影響的關係和作用方式。
1.價格機製是市場機製的核心,它包括價格形成機製和價格作用機製。前者指的是價格形成過程中的各種因素及其相互製約、相互影響的關係,後者則是價格變動對社會經濟運動所發生的作用。由於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因而商品的價值和貨幣本身的價值,是商品價格形成的基礎。商品的供求關係不能決定價值,但對價格的形成起著重要的決定作用。此外,國家的經濟政策、國內和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等等,均會影響價格形成,在某些特殊場合,甚至對價格形成起決定作用。所以,價格的形成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價格機製與其他市場機製相配合,通過價格的變動引導和調節消費,調節商品的供求平衡,調節各種生產要素在各生產部門中的按比例配置。
2.供求機製指的是價格、競爭等市場要素與供求關係之間的內在有機聯係。供求是供給與需求的簡稱,前者指一定時期內提供到市場上的商品總量,後者雖然可以指一定時期內對市場商品的需求總量,但在事實上隻能指在一定時期內有支付能力的對市場商品的需求總量。供求經常是處於不平衡狀態的。商品供給超過對它們的需求,部分商品因找不到銷路而堆積,致使物價下跌,人們通常把這種對買者有利的市場態勢稱為買方市場;相反,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超過商品的供給,部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難以得到滿足,致使物價上漲,人們通常把這種對賣者有利的市場態勢稱為賣方市場。供求機製的作用具體表現為:如果一段時期內供給大於需求,價格就會下降,從而會刺激需求的增加,同時也會抑製供給;如果需求大於供給,價格就會上漲,從而會刺激供給的增加,同時也會抑製需求,通過這種變動,實現供求的相對平衡,實現生產要素在各部門按比例配置,使人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得到充分滿足。
3.競爭機製是競爭與價格、供求關係等各種市場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製約的聯係。經濟領域的競爭,是指市場主體之間為實現自身經濟利益最大化而進行的較量。競爭既包括買者與買者之間競爭、賣者與賣者之間競爭和賣者與買者之間的競爭,又包括部門內部的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競爭和部門之間的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競爭,同時還包括地域(地區、國家)內部競爭和地域(地區、國家)之間競爭,以及價格競爭和非價格競爭,等等。競爭的內在動力在於市場主體實現自身經濟利益的最大化,但對其他市場主體來講,必然表現為一種外部強製、外部壓力。這種動力和壓力,促進優勝劣汰,既是經濟發展的一種重要推動力,又能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調節,實現生產要素在各部門中合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