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作為支付手段,解除了“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交易方式對商品的交易規模和生產規模的限製,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例如大宗的商品交易,其中很大部分都是以延期付款等方式進行的。即便是現金交易,交貨的時間和地點與付款的時間和地點也往往難以一致,需要銀行的介入,買賣雙方委托自己的開戶銀行代為收付款項。在這種大宗現金交易中,貨幣作為流通手段的職能並通過它的支付手段的職能來促其實現。假如沒有貨幣作為支付手段,商品經濟就根本無法順利運轉。

貨幣作為支付手段在促進商品經濟順利發展的同時,也會加深商品經濟運行中的矛盾。隨著支付手段的廣泛使用,在許多商品生產者之間會形成一係列錯綜複雜的債權債務關係,一旦某一債務人不能如期償還債務,就會引致一係列連鎖反應,使商品經濟的運行發生紊亂。在嚴重的情況下,還會形成金融危機,引致發生經濟危機。當然,這決不等於說貨幣作為支付手段必定會引發危機,但確實包含著引發危機的可能性。

(五)世界貨幣

世界貨幣是指貨幣越出一國流通領域並在世界市場上執行一般等價物的職能。當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商品流通便不可避免地超出一國的範圍,發展成國際貿易。貨幣在國際市場上發揮作用,便具有了世界貨幣的職能。離開了世界貨幣,當今國際市場上的貿易、投資、金融等大量的經濟往來,幾乎都是不可能的。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世界貨幣在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中,將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

執行世界貨幣職能的貨幣,一般是貴金屬的自然形式。但是在現代國際經濟中,少數經濟實力強大的國家的紙幣,在一定程度上也執行了世界貨幣的職能。貨幣作為世界貨幣,執行三個方麵的職能:一是作為國際支付手段,用於平衡國際貿易差額;二是作為國際購買手段,用以購買外國商品或勞務;三是作為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在國際間轉移,如輸出貨幣資本、支付各種賠款和進行財產轉移等。在貨幣的五大職能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最基本的職能,其他三種是在最基本職能的基礎上相繼產生的。

三、貨幣形式及其發展

(一)曆史上的貨幣形式

貨幣形式即貨幣的具體表現形式。從貨幣形成開始到出現紙幣經曆了三個發展階段,相應地,貨幣先後采取以下三種形式:

第一階段:非貴金屬貨幣形式。在貨幣形成初期,牲畜、皮毛、布、糧食、貝殼等非貴金屬都曾固定地充當過一般等價物,當這些非貴金屬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時,不再是一般物品,而是貨幣。

第二階段:貴金屬貨幣形式。由於黃金、白銀本身所具有的特殊自然屬性,使它們最適合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從而使它們在相當長的曆史階段獲得了代表貨幣的獨占權。

黃金、白銀作為貨幣形式,起初是條塊狀的,即大小不等的、重量和成色不一的、呈條塊形狀的金和銀。在每次交易過程中都要驗成色、稱重量,很麻煩,因此,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塊狀貴金屬貨幣便漸漸為鑄幣所替代。鑄幣是指專門鑄造的、有一定名稱、形狀、重量、成色的貴金屬貨幣。最初鑄幣由商人鑄造,後來才由國家鑄造。也有的國家用一般金屬如銅鑄造貨幣,用一般金屬鑄造貨幣時,鑄幣上往往會鑄上代表一定麵額價值的文字。

第三階段:紙幣。紙幣是用於代替鑄幣的貨幣形式。紙幣之所以能取代鑄幣,是因為鑄幣在流通中不斷磨損,致使其實際價值和麵額價值不一致,但它仍舊按原來的麵額價值流通。這就表明了,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不一定需要足值的,於是出現貴金屬鑄幣用價值符號代替的現實可能性。到商品流通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出現了由國家發行並強製流通的貨幣符號即紙幣。

紙幣產生之初,是有法定含金量的,並且可以隨時兌換黃金。可以說,它是附屬於黃金的,是黃金的替身。從1929~1933年世界經濟大蕭條以後到20世紀70年代初,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對貨幣製度進行重大改革,紙幣雖有法定的含金量,但不能兌換黃金,使紙幣開始擺脫對黃金貨幣的依附。20世紀70年代以後,各國政府漸漸不再公布紙幣的含金量,紙幣終於完全擺脫其母體——黃金的影響,成為完全獨立的貨幣形式。

(二)信用貨幣

商業信用的發展和銀行的出現,為信用貨幣的產生提供了必要和可能。信用貨幣是充當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信用證券。如銀行券、支票、期票、彙票、商業信用票據等。信用貨幣是在以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中產生的,既可作為支付手段發揮其職能,又可以作為流通手段在市場上流通。信用貨幣本身並沒有價值,它的流通是以信用為基礎,其流通範圍和接受程度,均取決於發行商人或銀行的信用條件。在現代商品或市場經濟比較發達的一些地區或國家裏,信用貨幣的使用範圍非常廣泛,凡是比較大額的支付,一般都使用信用貨幣。

銀行券是信用貨幣的主要形式。它是由銀行發行的、用以代替商業票據的銀行票據。銀行券主要是通過銀行貼現商業票據而進人流通的,是為了解決商業票據流通的局限性和銀行現金不能滿足商業票據持有人貼現需求的矛盾。

銀行券和紙幣雖然都是本身無價值的貨幣符號,但它們之間仍有著重要區別。第一,紙幣是從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中產生的,是價值符號的完成形式;銀行券是從貨幣的支付手段職能中產生的,是一種信用關係的新形式。第二,紙幣是由政府發行並依靠國家權力強製流通的;銀行券是由銀行通過短期商業票據貼現而發行的。第三,紙幣不能兌現,如果發行數量超過市場需求量就會貶值;銀行券不會貶值,並具有黃金和商業票據的雙重保證。如果銀行券停止兌現,就變成了紙幣,並受紙幣流通規律的支配。

(三)電子貨幣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現代信用製度的發展和電子技術的廣泛應用,貨幣形式從有形向無形發展,出現了電子貨幣——存貯於電腦中的貨幣。

電子貨幣的主要形式是各種銀行發行的信用卡。它儲存了持卡人的姓名、銀行賬號和在銀行的存款等信息,當持卡人發生交易時,隻需要將信用卡放入電腦的接口或終端機上,銀行就立即自動地記賬、轉賬、結算或繼續存款和換取現金等項經濟活動,既快捷方便,又可節約銀行處理大量票據的費用。現已成為發達國家貨幣流通的主要形式,並將在經濟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