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把斧子=1件上衣=3公斤茶葉=1隻羊=若幹其他商品=1克黃金

貨幣形式是價值形式發展的完成形式,也是商品內部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在貨幣形式出現以後,整個商品世界就分為兩極:一極是作為使用價值存在的各種各樣的商品,並總是要求轉化為價值,實現為貨幣;另一極是作為價值化身出現的貨幣,並隨時可以轉化為任何一種有使用價值的商品。這時,原來商品內部使用價值與價值的對立統一關係,則外化為商品與貨幣的對立統一關係。一切商品都必須轉化為貨幣,它的價值才得到實現。貨幣的出現,解決了物物直接交換的困難,極大地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關於價值形式問題,在馬克思以前沒有人係統地論述過,馬克思通過對四種價值形式發展過程的分析,既從理論上概括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幾千年曆史進程,又揭示了貨幣的起源和本質。今天,一切商品的價值都由貨幣來表現,貨幣可以同一切商品直接交換,擁有貨幣就意味著占有相應的商品或社會財富。這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結果,並不神秘,其實貨幣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貨幣是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它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經濟關係,這就是貨幣的本質。

二、貨幣的職能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貨幣逐步具備了五種職能,即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

(一)價值尺度

價值尺度是指貨幣充當衡量一切商品所包含價值量大小的社會尺度。

由於商品的價值量不能直接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計量,而隻能在交換過程中通過等於多少貨幣來間接表現。所以,貨幣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就是表現商品價值的外在尺度。

商品的價值通過一定數量的貨幣表現出來,就是商品的價格。也可以說,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當我們利用貨幣為商品規定價格時,並不需要現實的貨幣,隻需要為商品寫個價格標簽。這就是說,貨幣是以想象或觀念的形式執行價值尺度職能的。

貨幣作為價值尺度的職能,是通過製定價格標準來實現的。為了衡量各種商品價值量的大小,必須先給貨幣本身確定一個代表一定金屬重量的計量單位,這個單位又分為若幹等分。這種被確定的貨幣單位及其等分就叫價格標準。貨幣本身的價格標準與貨幣作為價值尺度的職能是兩個不同的範疇。兩者既有聯係又有區別。從聯係來說,貨幣的價值尺度是通過價格標準來實現對商品價值大小的度量;價格標準是為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而做出的技術規定。從區別來說,價值尺度是用來衡量各種不同商品的價值量,價格標準則是對代表商品價值的一定金屬的重量進行度量;價值尺度是在商品經濟中自發產生的,價格標準通常是由地方政府或國家以經濟形式規定的;價值尺度本身具有價值,並隨著生產金屬貨幣材料的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變化,價格標準則同勞動生產率的變化無關。

(二)流通手段

貨幣的流通手段是指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商品流通就是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隻是觀念上表現了商品的價值。而商品價值的實現,則隻有通過商品流通。執行流通手段職能的貨幣,必須是現實的貨幣。最初,貨幣采用金屬條塊的形式,每次商品交易都須鑒定其成色和份量,十分不便。隨著商品交換,為了方便,貨幣的金屬條塊形式發展為鑄幣形式。鑄幣由於在流通中的磨損,份量減輕,出現不足鑄幣,但這種不足值鑄幣,也和足值鑄幣一樣流通,這說明金屬鑄幣由價值符號來代替是可行的,於是產生了紙幣。紙幣是由國家發行並強製流通的價值符號。

商品流通過程可以用一個公式來表示:W-G-W,其中W代表商品,G代表貨幣。由於貨幣媒介商品流通的過程,造成賣和買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分開了,如果市場上出現隻賣不買的情況,就必然會使另一些人的商品賣不出去,從而產生了生產相對過剩危機的可能性。不過,在簡單商品經濟中,這僅僅是一種可能性,隻有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相對過剩危機才具有全麵爆發的現實性。

在商品流通過程中,貨幣不斷在賣者和買者之間轉手。於是會產生與商品流通W-G-W相伴隨的貨幣流通。貨幣流通以商品流通為基礎,並為商品流通服務;商品流通推動貨幣流通發展,並為貨幣流通規律的產生準備了條件。所謂貨幣流通規律即決定一定時期內商品流通中所需貨幣量的規律。就一定時期而言,一個國家的商品流通需要的貨幣流通量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這一時期的商品價格總額,即各種商品的價格與商品量的乘積;另一個是貨幣流通速度,即同一時期內貨幣在賣者和買者之間轉手的次數。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與商品價格總額成正比,與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這就是貨幣流通的一般規律。用公式表示:M=PQ/V。M表示貨幣需求量,P代表商品價格,Q代表流通中的商品數量,V代表貨幣流通速度。

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能否及時得到滿足,取決於貨幣的供應。在金屬貨幣作為流通貨幣的時期,貨幣供應會自動調節。在紙幣和信用貨幣作為流通手段的條件下,貨幣供應量的調節由處於流通過程之外的政府貨幣管理機構來進行。然而,政府貨幣管理機構發行紙幣和信用貨幣必須遵循貨幣流通規律,如果超額發行或發行不足,則會造成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

(三)貯藏手段

貯藏手段是指貨幣退出流通領域,當作獨立的價值形式或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來的職能。執行貯藏手段職能的貨幣,必須是足值的金屬貨幣或金屬塊。這種對金銀等貴金屬的貯藏在曆史上曾經是貨幣貯藏的最主要形式。現在,世界各國的貨幣已割斷了與金銀的法定聯係,但是由於金銀具有很高的價值。不易被自然損壞,而且便於保存,所以無論個人還是國家仍然以金銀當作最保險的貯藏手段。

當今最為普通的貨幣貯藏方式是銀行儲蓄存款,這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貨幣貯藏,它與金銀貨幣貯藏是有區別的。當貴金屬貨幣從流通轉入貯藏,意味著流通領域中商品供應量的縮減和貨幣供應量的相應縮減,這就是貨幣流通史上的自動調節機製。貨幣貯藏好比一個蓄水池,當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減少,部分貴金屬就退出流通,變成貯藏貨幣;當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增加,貯藏貨幣就會重新投入流通,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所以,在金屬貨幣流通的條件下,不會出現通貨膨脹。

儲蓄存款形式的貨幣貯藏,從貯藏者個人的角度看,則是現期商品索取權的延期,譬如為購買汽車、住宅等大宗支付做準備,或為防病、養老儲蓄等等;從整個社會的角度看,它們會通過銀行等金融機構轉化為貸款,是現期商品索取權在不同社會成員之間的再分配,並形成現期的商品購買力。

(四)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是指貨幣在商品賒購賒銷過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於清償債務或支付賦稅、租金、工資等職能。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交換過程中出現了用賒欠方式購買商品、延期支付貨款的現象。到了買賣雙方約定的期限,商品的購買者用貨幣向商品的出售者清償賒欠貨款時,貨幣不是執行流通手段職能,而是執行支付手段職能。貨幣作為支付手段最初隻是清償賒購商品欠下的債務,以後又擴展到用於支付工資、利息、房租、地租和稅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