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貨幣的起源和本質

價值形式,就是商品價值的表現形式,也就是交換價值。商品既然有使用價值和價值二因素,也就具有兩種表現形式。使用價值的表現形式是商品的外觀和用途。價值的表現形式是交換價值,因為價值是抽象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隻有在商品與商品的交換中才能表現出來。作為價值形式的交換價值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係。

貨幣是商品的價值形式長期發展的結果,是商品內在矛盾運動的必然產物。與商品交換的發展相適應,價值形式的發展經曆了四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簡單的價值形式

簡單價值形式是一種商品的價值簡單的或偶然的表現在與他相交換的另一種商品的使用價值上。這種價值形式是在原始社會後期,出現在氏族之間發生的物物交換之中。由於當時還不存在商品生產,人們隻是把極少量的多餘的產品拿來交換,因此交換帶有偶然性,價值表現形式也帶有偶然性,故又稱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用等式表示就是:

1隻羊=2把斧子

在這個等式中,1隻羊的價值通過2把斧子表現出來。不過,這隻羊的價值隻是相對地表現為一定量的其他商品,在這裏被稱為相對價值形式;而2把斧子在這裏卻是充當了一定量的另一種商品的等價物,被叫做等價形式。處於相對價值形式的商品,之所以能夠將自己的價值表現在處於等價形式的商品的使用價值上,是因為這兩種商品都是勞動的產物,都凝結著抽象勞動。但這隻是一種相對的價值表現,而不是絕對的價值表現。

處於等價形式的商品,作為反映另一種商品價值的等價物,具有直接交換的性質,它有三個特點:一是使用價值成為價值的表現形式,成了價值的化身;二是具體勞動成為抽象勞動的表現形式;三是私人勞動直接成為社會勞動的表現形式。

從上麵對簡單價值形式表現為相對價值形式和等價形式兩極的分析中,不難看出一種商品是作為使用價值存在,另一種商品隻作為價值存在。在這裏,我們第一次看到了商品內部的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矛盾,通過兩種商品發生的簡單或偶然的交換關係,就外化為分別處於相對價值形式和等價形式的兩種商品的對立。

簡單的價值形式是不充分的,還沒有表現出價值是一般的人類勞動這一本質。原始社會末,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第一次社會分工的出現,商品交換變得經常了,一種商品已經不是偶然地和另一種商品相交換,而是與許多商品經常交換。這樣,價值表現也就由簡單價值形式發展到擴大的或總和的價值形式。

(二)第二階段:擴大的或總和的價值形式

擴大的價值形式是一種商品的價值表現在與它相交換的一係列商品上。實際上是許多個簡單價值形式的總和或簡單價值形式的擴大。用等式表示就是:

1隻羊=2把斧子=1件上衣=3公斤茶葉=1克黃金=若幹其他商品。

從擴大的或總和的價值形式中處於相對價值形式上的商品來看,它的價值表現在其他許多商品上,這每一種商品都成為反映它的價值的等價物。這樣,一種商品的價值才真正表現為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同時它也表明,這種商品的價值與之借以表現出來的使用價值的特殊形式沒有關係。

擴大的或總和的價值形式與簡單的價值形式相比,價值表現的範圍擴大了,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但它仍有明顯的局限性,就全體商品而言,還是沒有一個統一的價值表現形式,自然會妨礙商品生產者自由交換。這種局限性,在世界上的個別地方,一直存在到離我們很近的時期。一個歐洲人曾敘述他在19世紀末去有“東非高原水鄉”之稱的內陸國家烏幹達旅遊,在布尾奧羅集市上聽到賣牛奶的人喊:“買牛奶的拿鹽來!”賣鹽的人喊:“買鹽的拿矛來!”而賣咖啡的人喊:“買便宜咖啡的拿紅珍珠來!”試想,如果手持紅珍珠的所有者不要咖啡而要牛奶,而賣牛奶的人又不需要紅珍珠,同時又找不到其他中介,這個市場上的交易就會遇到困難。商品交換的範圍越是擴大,這種矛盾就會表現得越突出。擴大的或總和的價值形式的缺陷,決定了它會被一種新的價值形式即一般價值形式所取代。

(三)第三階段:一般價值形式

一般價值形式是一切商品的價值都統一地表現在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充當一般等價物的某種商品上。物品直接交換的困難,產生了一種客觀要求,就是需要從商品世界中分離出來一種商品,能直接與其他各種商品交換,而其他各種商品的價值都通過這一種商品來表現,於是擴大的或總和的價值形式便過渡到一般價值形式。用等式表示就是:

2把斧子=1件上衣=3公斤茶葉=1克黃金=若幹其他商品=1隻羊

一般價值形式與擴大的或總和的價值形式相比,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商品的價值形式現在隻表現在一種商品上了。一切其他商品都有了統一的價值表現形式。這時,處在等價形式上的商品,成了其他一切商品的表現材料,成了其他一切商品的共同等價物即一般等價物。處在等價形式上的商品的使用價值成了其他一切商品的共同的價值形式;生產它的具體勞動,直接當作一般的人類勞動而存在;耗費在它身上的私人勞動直接取得了社會勞動的形式,當作一般社會勞動而存在。由於在價值形式的這一發展階段上,商品價值的表現是統一的,即隻通過一種商品來表現,所以,這一階段的商品價值的表現形式稱為一般價值形式。起一般等價形式作用的商品就是一般等價物。

一般等價物的出現,克服了擴大的或總和的價值形式的局限性,大大促進了商品交換的發展。但是,在一般價值形式上,一般等價物還是不固定的,有時是這種商品,有時是那種商品;有的地方是這種商品,有的地方是那種商品,仍然限製和阻礙著商品交換的自由進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第二次社會大分工,即手工業從農業和畜牧業中分離,商品生產出現了,用於交換的商品品種和數量增多了,商品交換的地區也擴大了,這種狀況就在客觀上要求有一種固定的商品來充當一般等價物。這時,一般價值形式就過渡到貨幣形式。

(四)第四階段:貨幣形式

當某種商品和其他商品分離開來,固定地起一般等價物的作用時,這種商品就成了貨幣商品,這種價值形式就是貨幣形式。

在曆史上,牲畜、皮毛、布、糧食、貝殼等都曾固定地充當過一般等價物。後來,在商品交換的過程中,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材料逐漸由貴金屬即金和銀代替。這並不是由於金銀有什麼神秘之處,而是因為金銀等貴金屬本身也是商品,具有價值。同時,貴金屬還具有最適合充當貨幣材料的自然屬性:一是體積小,價值大,便於攜帶和收藏;二是不易變形和磨損,便於長期保存;三是硬度小,質地均勻,利於分割和合並。所以,馬克思指出:“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這種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貴金屬就是貨幣。貨幣形式用等式來表示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