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會生產關係的表現形式,即人們在社會生產中生產和勞動聯係的一般形式,這是社會生產關係的表麵形式

社會生產關係就是由基本製度關係、經濟運行關係和關係的一般形式所構成的有機體係,後兩個層次體現著經濟運行和經濟管理體製。在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僅僅強調其中的任何一層,而忽視其他方麵的研究都是片麵的,或者說是膚淺的。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對象,它並不專門研究生產力,而是以社會生產關係作為其特定的研究對象。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總的理論經濟科學,並不隻是專門研究社會生產關係中的某一局部、某一環節或某一層次,而是全麵研究社會生產關係總體的科學,因而是一切經濟科學的基礎、也可以說是一切經濟科學的“皇冠”。

四、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相互關係

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和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的對立統一,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對立統一過程。在社會生產中,生產力是社會生產的物質內容,而生產關係則是生產的社會形式。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有機統一,構成社會的生產方式。

在社會生產方式中,由於生產力是社會生產的物質內容,生產關係是生產的社會形式,因而其中的關係首先表現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有什麼樣的生產力,就有什麼樣的生產關係。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的性質,曆史上每一種生產關係的出現,都是由一定的生產力發展狀況所決定的,缺乏生產力基礎的生產關係是不能出現或不能維持長久的,一種生產關係在它所能容納的生產力尚未發揮出來之前,是絕不會退出曆史舞台的,生產關係是為了表現和實現生產力,是為生產力發展服務的,生產關係的性質、優劣與否歸根到底是看它能否最大限度地適應生產力發展。1992年初,鄧小平在視察我國南方的重要談話中提出的:“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即“三個有利於”的判斷標準是這一重要原理的具體體現。同時生產關係的發展變化也是由生產力決定的。首先,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的部分質變,在一定的生產關係的根本性質不變的前提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係的某些環節和局部出現不適應,通過改革和調整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變化,使生產關係出現部分質變。其次,生產力也決定著舊的生產關係被新的生產關係所代替。當一種生產關係從整體上或根本性質上不適合生產力發展時,這種生產關係就變成舊的、落後的生產關係,以至於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在這種情況下,代表社會前進方向的進步階級或社會集團就要通過社會革命的方式,變革舊的生產關係,建立新的生產關係,以解放生產力,實現社會的進步。最後,生產關係變化的程度和方向也決定於生產力。人們變革和調整生產關係的程度和方向最終受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狀況的製約,生產關係必須而且隻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性質和現有狀況而發展變化。如果不能反映生產力發展性質,將最終為生產力所拋棄,如果超越了現有生產力狀況,人為地過早地變革生產關係,也將限製甚至破壞生產力。生產關係的先進與落後、優越與腐朽最終是由它與生產力的關係證明的,生產關係的變革與調整最終是社會生產力的選擇。

在社會生產方式中,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這是最根本的方麵,但是,生產關係並不是消極被動地由生產力所決定,它對生產力起著巨大的反作用。當生產關係適合生產力發展性質和狀況時,就能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當生產關係不適合生產力發展性質和狀況時,就會對社會生產力起限製、阻礙、甚至破壞作用。因而,歸根到底,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的性質和狀況。生產關係不僅要適合生產力的狀況,更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的性質。在社會生產中,生產力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它是社會生產中最積極、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人類社會發展的全部曆史證明,生產力不會永久地、長期地停留在某一點上,而是處於經常的發展變化之中,具有不斷發展的性質。生產關係隻有充分地調動社會生產要素的活力,保持社會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結構上的優化配置,並不斷為生產力發展開辟廣闊的道路,提供良好的環境,容納更大的生產力,才能反映生產力不斷發展的性質,才是先進的、優越的生產關係。政治經濟學研究生產關係,以發展生產力為前提,就是指導人們去建立、維護和鞏固優越的生產關係。脫離了這一基本前提,政治經濟學就必然偏離科學的軌道,步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