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資料是人們用來影響或改變勞動對象的一切物質資料,也就是把人的勞動傳導到勞動對象上的物件。勞動資料包括生產工具,也包括勞動過程中所必要的各種物質條件,如廠房、倉庫、道路、土地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生產工具,不論是原始社會的石刀、木棍、還是現代由電子計算機操縱和控製的自動化機器體係,生產工具對於生產力的發展都有著特殊的作用。人的生產與動物活動的區別是人類製造和使用工具。生產力的發展也首先從生產工具的發展變化開始,生產力發展的狀況集中表現在生產工具的發展與變化上,它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生產力性質的最主要的標誌,也是劃分經濟發展時期的主要標誌。馬克思說:“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產。”
物質資料的生產,就是人們以一定的方式結合起來,按照自己設想的目的,運用勞動資料去加工勞動對象,改變勞動對象的形狀、性質或地理位置,使被加工成的產品能滿足人們生產和生活的需要。除了人的勞動,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之和構成生產資料。生產過程是人的勞動與生產資料的結合過程。
人的勞動、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是勞動過程最一般、最基本、最簡單、從而是最具普遍適用性的要素,是任何勞動過程都必須具備的要素,否則根本不可能進行物質資料生產。但是隨著社會生產和勞動過程的發展,在“三要素”基礎上加入了新的要素,並開始在生產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如管理、信息、文化、教育等,特別是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廣泛應用,日益廣泛和深入地滲透到人的勞動、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之中,引起他們素質的變化,從而大大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此,鄧小平在馬克思生產力裏麵包含科學技術思想的基礎上,根據現代科學技術在生產力中的突出地位和關鍵作用,強調指出:“馬克思講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非常正確的,現在看來這樣說可能不夠,恐怕是第一生產力”“依我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說明在現代生產力中,科學技術已是首要的占據主導地位的要素。然而,這並不否定三要素的基本要素性質。
據此,在我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既要注重生產的基本要素,更要振興科學技術,加速科技進步。隻有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才能從根本上促使勞動者素質的提高,不斷改進和采用先進的機器設備和工藝,促使生產管理、工藝流程等的現代化以及擴展勞動對象的範圍,向生產的廣度和深度進軍。科學技術現代化是我國現代化的關鍵。
社會生產力狀況包括生產力性質和水平。生產力性質是指生產力質的規定,它是由勞動資料,特別是生產工具的性質所決定的;生產力水平是指生產力的量的規定,它主要是由各種性質的生產工具在社會生產中的數量和比例,生產力的分布、能源動力的利用程度等規定的。生產力狀況就是其質和量的統一。
三、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生產關係
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除了要和自然界發生關係以外,還必須以一定的方式結成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我們把這種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所結成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稱為社會生產關係,也叫經濟關係。這種關係本質上是人們之間的物質利益關係,因而是人們所有社會關係中最基本的關係。
人們的這種社會生產關係是一個多層次的體係。它的內容主要是:
(一)社會生產關係中最基本的生產關係
它包括著相互聯係和相互影響的三個方麵:①生產資料的所有製形式;②各種不同社會集團在生產中的地位以及他們的相互關係,包括互相交換其活動或產品的關係;③產品分配形式。其中,生產資料所有製是生產關係的基礎,它決定著生產關係的其他兩個方麵,決定著生產關係的性質。這是社會生產關係中最深刻的層次和最基本的關係,從而規定著社會基本經濟製度。
(二)社會生產運行中的生產關係,這就是在社會生產總過程中發生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關係
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是社會生產總過程內部的四個環節或主要方麵,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聯係和相互製約的辯證運動關係。其中,生產居於首要地位、起著主導的決定作用,一定的生產決定著一定的分配,交換和消費;而分配、交換和消費並不是消極被動地由生產所決定,它們又積極影響和反作用於生產,促進或製約著生產的發展。
生產對分配、交換和消費的決定作用主要表現為:①生產的社會性質決定分配、交換和消費的社會性質;②生產決定分配、交換和消費的對象;③生產決定著分配、交換和消費的水平與結構;④生產決定分配、交換和消費的具體方式。
分配、交換和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主要表現為:①分配適合生產,就能夠調動生產者的積極性,促進生產的發展;反之,則會阻礙生產的發展;②交換適應生產,就能夠有力地推動生產的發展,反之,則會使生產難以進行;③消費適應生產,使生產出來的產品最終得以實現;消費需求增長,還為生產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動力。反之,則會限製生產的增長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