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是關於人類社會,特別是關於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基礎,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而政治經濟學則是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內容。列寧高度評價了政治經濟學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係中的重要地位,認為“使馬克思的理論得到最深刻、最全麵、最詳盡的證明和運用的是他的經濟學說”。
那麼,政治經濟學到底是一門怎樣的科學?本章將概要地介紹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主要任務和學科性質以及學習研究它的意義。要求學生在掌握上述知識點的基礎上,重點了解生產關係的內容和經濟規律,特別注意從生產力方麵去把握生產關係。
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一、“政治經濟學”名詞的由來
英語中的政治(Politics)一詞由希臘文,是指雅典人商議公共事務的場所即城堡或後來的城邦國家,其延伸涵義是處理城邦公共事務的活動。
“經濟”一詞同樣源於希臘語economeco的意思是“家務”,nom的意思是“規則”或“管理”。英文Economics的原意就是“家政管理”。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色諾芬在公元前387~公元前371年間所著的《經濟論》中最早使用了“經濟”一詞,主要就是講奴隸主家庭的生產和生活的管理。而中國古代關於“經濟”的主要涵義則是“經國濟民”或“經邦濟世”。演化至今,“經濟”已是一個多義詞,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涵義,概而論之:一是指經濟活動,即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活動;二是指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的總稱,也包括國民經濟各部門,如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等狀況;三是指社會生產關係的總和或經濟基礎;四是節約、節省。
有人望文生義地認為,政治經濟學是既研究政治也研究經濟的學科,是政治加經濟的學問。另有一種誤解認為,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的專用語,似乎非馬克思主義隻用“經濟學”。還有人將政治經濟學曲解為替政治、政策進行辯護的經濟學。其實,這些理解都是錯誤的。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和發展逐步形成的。在經濟學史上,最早使用“政治經濟學”一詞的是法國重商主義的代表安徒萬·德·蒙克萊田,1615年他發表了《獻給國王和皇後的政治經濟學》一書,之所以用“政治經濟學”是因為該書已超出家庭經濟的研究範圍,而拓展為研究工廠手工業、商業、航海業乃至國家社會經濟問題和政策。之後直到19世紀,無論是古典經濟學家,還是庸俗經濟學家,大都將自己的經濟學論著冠之以“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也稱之為“政治經濟學”。
二、物質資料生產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
人類社會從最初至今,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而推動人類社會發展變化和決定人類社會麵貌的基礎和終極原因,就是物質資料的生產。
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是社會的主體,社會是由人及其關係組成的集合體,人作為生產者是有條件的,而作為消費者則是無條件的,人們要消費,就需要日益豐富的物質資料,而物質資料隻能通過物質資料的生產獲得;否則,人類就無法生存,因此,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基礎。不僅如此,物質資料的生產還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隻有物質資料的生產發展了,才有日益豐裕的剩餘產品,人類的經濟關係才會進步,也才會有日益豐富和不斷走向高級的政治、宗教、教育文化等關係和活動,社會才會全麵進步,人才能獲得全麵發展,人類的麵貌才會根本改觀。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最基本的經濟活動,因而是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
物質資料生產就物質內容而言,是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從自然中獲取物質資料的過程。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也就是勞動過程,勞動過程有三個簡單要素:人的勞動、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
人的勞動就是具有一定勞動經驗和勞動技能的人體力和腦力的耗費的總和。人是生產活動的主體。人在從事生產活動時,必須消耗體力和腦力,所以生產勞動過程,就是勞動力的支出過程,是人的腦、肌肉、神經、手等等的生產耗費過程。沒有人的勞動,任何先進的機器設備和豐裕的自然條件,都不能形成現實的社會生產力。同時,人的勞動又是生產力諸要素中惟一能動的因素,因此,它是生產活動和管理活動的核心和關鍵。
勞動對象就是人把自己的勞動加於其上的東西。不管人們有多麼高的勞動能力,離開勞動對象,就不可能形成生產力。勞動對象有兩類:一類是沒有經過人類勞動加工的純自然物,如開采中的礦藏、原始森林等;另一類是經過勞動加工的勞動產品,如紡紗用的棉花、冶煉用的礦石等,這一類稱之為原料或材料。勞動對象的種類範圍和狀況反映了人類生產的廣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