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字形分析法
漢字是表意性質的,象形、會意等造字法可以幫助我們從字形推知詞義。例如:
1.必躬造左公第
其中從“造”字的結構看,有“走”字底,這就與“走,往,到”有關,稍具文學常識,就可避免諸如釋為“建造”之類的笑話。
2.冀得一歸覲
“覲”字較生僻,但從這個字的構成成分大體可“猜”出與“見”有關,借助上下文語境,可推斷這是“拜見父母”的意思。
3.郡不產穀實,而海出珠寶,與交阯比境,常通商販,貿糴糧食。(2004年全國高考試題)
其中“糴”字對於大多數考生而言都比較陌生。如果觀察字形我們不難發現,這是一個由“入”字和“米”字組成的會意字,故其本意應為“買進糧食”,與“糶”相對。
此外古漢語中的通假字絕大多數為形近通假,故而借助字形還可以幫助我們識別通假字。例如:
今若遣此婦,終老不複取(娶)(《孔雀東南飛》)
屈平既絀(黜)(《屈原列傳》)
召有司案(按)圖(《廉頗藺相如列傳》)
八、語境推測法
文言文實詞含義豐富,大都存在一詞多義的現象,要想對其準確界定、理解,需要我們借助上下文的語境進行推斷。
根據上下文義來串聯、梳理,是推斷古漢語意思的常用方法。例如:
1.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
“卒”在此解釋為“死”或“最終”似乎都通,但聯係、照應上文中的“始”,隻能作“最終”講。
2.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六國論》)
“舉”譯為“全部”的話,僅從前後文看,不易發現其弊,若結合全文看,就錯了;因為楚、魏、韓並未將自己的土地送給秦國,怎能說“全”?故應譯作“把”“拿”,其後省略了“之”(本地)。
3.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質人田券至萬畝(2005年重慶高考試題)
其中“質”字的含義,從這一段的上下文來看是說那些富人不擁有“田籍”卻要向百姓收稅,由此看來“質”與“質問”之間顯然沒有什麼關係,而應理解為“抵押”。
九、遷移聯想法
近幾年的高考文言文趨於淺近,且貼近生活,貼近課本。因此,在揣測實詞含義時可以遷移聯想,從而對這些實詞作出正確的援引解釋。
1.環堵之中(2006年四川高考試題)
對於聯想到高中語文課文《促織》中有“於敗堵叢草處探石發穴”的句子,這裏的“堵”,就是“牆”的意思。據此,可以推斷出此處“堵”的含義為所給選項“院子”的說法顯然有誤。
2.使老弱女子乘城(2001年全國高考試題)
其中“乘”的含義,聯係高中課本第三冊《氓》一文中“乘彼陒垣,以望複關”一句,這裏的“乘”字應理解為“登上”,從而排除“巡視”這一錯誤選項。
在考試過程中,如果能靈活運用這些方法,文言實詞的解釋、句子的翻譯就能很好地得到解決。但這幾種推斷方法的靈活運用還要依賴於比較好的語文基礎。在此基礎上單獨運用或者綜合運用以上幾種方法來解題,就比隻憑識記來應對簡單多了。
【作者單位:山東省郯城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