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鄰字幫助法
即根據相鄰的字來推斷詞義。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詞是由兩個同義或反義的單音節語素合成的,它們可以分成兩種情況:一是同義複詞,一是偏義複詞。同義複詞是同義複用;偏義複詞,用義偏在其中一個語素上,另一個語素則隻起陪襯作用。
1.曹操之眾遠來疲敝
其中“敝”根據它與“疲”相鄰的特點,可以推斷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勞”。
2.今主上幼衝,賊臣虎據,雄才奮用之秋也
其中“衝”按常見義比較費解,如果由它的鄰居“幼”字來幫助理解的話,便可迎刃而解,可以推斷是“年幼”的意思了。
鄰字同義或反義在文言翻譯中很常見,尤其針對一些生字、偏字的翻譯比較實用,可由相鄰文字比較簡單地推測出實意。
五、對文見義法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數相同(或大體相同)、結構相同(或相似)的語句,各句在相對應的位置上使用同義、反義或意義相關的詞。因此,我們可利用這種對應關係,由已知的詞性、詞義來推測未知的詞性、詞義。例如:
1.忠不必用,賢不必以
其中的“以”單獨看令人費解,但是,隻要弄懂了與之對應的詞語“用”的意思,便可推斷出“以”也是“任用”的意思。
2.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其中的“族”與上句中的“滅”相對應,便可斷定“族”也是“滅亡、滅族”的意思。
3.選置師傅,銓簡秀士(2002年全國春招試題)
兩句結構整齊、對稱。由“選置”是“選拔”的意思,可以推斷“銓簡”也是“選拔”的意思。
另外,如果根據上下句對應的原則不能直接推測出詞義,還可根據詞語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詞性,由其詞性進而推知它的實詞詞義。
六、語法推斷法
盡管文言實詞的用法複雜多變,但句子的結構是固定的,組合是有序的,掌握語法規律,有利於我們認識某詞在句中的位置和功能,進而推斷詞義。考生隻需記住現代漢語的“主謂賓定狀補”,然後運用在文言文的具體語句中,問題就不難迎刃而解了。例如:
1.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其中“事”作為名詞處在謂語的位置上,後麵接了賓語“之”,因此,活用為動詞。“兄”處在主謂之間,是狀語,而現代漢語中名詞是不能直接充當狀語的,因此,它活用作狀語。
2.昌期少年,不閑吏事(2004年湖北高考試題)
其中“閑”字的含義,通過分析我們不難發現該句主語是“昌期”,後邊有賓語是“吏事”,根據語法可以推斷“閑”應該是一個動詞,由此初步推斷不應為“空閑”這種解釋,這裏應理解為通假字,通“嫻”,是“熟悉”的意思。
3.資生之業,靡不畢書(2006年安徽高考試題)
其中“資”由語法結構可以看出“資生”一詞應為動賓結構,“生”應為“資”的賓語,故這裏解釋為“資財”顯然有誤,應理解為“憑借、獲取,本文指用來謀生的方法”。
4.庭除甚蕪(2005年浙江高考試題)
從句子結構形式看,“庭除”是句子的主語,從而推斷“除”是名詞,解釋為“廢棄”顯然有誤。聯係《蘇武傳》可知“除”是“台階”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