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實詞推斷翻譯常用技法
教學在線
作者:杜海瑛
正確把握文言文實詞含義不僅是我們解讀文言文內涵的關鍵,而且是每年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點之一。《考綱》要求掌握的實詞一共有120個,且每個實詞都是多義詞,要把這些實詞的用法和意思全部識記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那麼什麼方法可以減少這種難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除了我們平時注意積累,熟悉教材中的文言文,積累相關的文言知識,加大對一些古今通假、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偏義複詞的識記外,還需要培養學生對文言實詞的推斷翻譯能力,掌握一些推斷實詞的常用解題技法,做到有據可依,這樣便能在平時的閱讀或考場上做到遊刃有餘,應對自如。
一、本義引申法
古漢語經曆了一個由單音節詞轉變為多音節詞,由一詞一義演變為一詞多義的過程,因而一個詞的原始含義與其不斷擴展、豐富後的引申義之間是有密切聯係的。如果我們知道其中一個義項,便可以據此推想出其他相關義項。例如:
1.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其中“鄙”字本義是“邊疆、邊遠的地方”;邊疆地方的人遠離社會文明,見識不廣,此處“鄙”字又可引申為“庸俗、淺陋”之意。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其中的“私”字本義為“自私”,此處可由此引申為“偏私、偏愛”之意。
3.特拜陝西行台中丞(2006年重慶高考試題)
其中“拜”的含義,所給選項解釋為“拜:拜訪”,首先考慮到“拜”原指“古人表示敬意的禮節”,後又引申出“行禮”“拜謝”“拜見”“授予官職、任命”等含義。拜,用在表官職的名詞前麵,一般理解為“授職、任命”。故而此處講為“授職、任命”。
可見,掌握本義和引申義之間的關係,對於掌握文言實詞意義重大。
二、組詞翻譯法
古漢語一字一義,大多為單音字。因此,在諸多情況下,隻要將該字組詞,組成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詞語,便可順利準確地選出答案。在考場實戰中,“組詞法”用到的頻率頗高,多加訓練便會對答題產生“敏感”。例如:
1.不學禮無以立
其中“立”字,可由組詞翻譯為“立身處世”。
2.參之言足以其節
其中“節”字可由組詞翻譯為“氣節”。
組詞法可謂考場字詞翻譯中最便捷、最常用的方法了,如果能熟練掌握,可使考場文言翻譯變得快速而簡單。
三、成語推測法
成語是我國語言文化的精華,文言文中的許多單音節詞都被保留在成語中。做題時,我們可以借助常見成語(或詞語)的語素來推測古漢語實詞的詞義。例如:
1.薄暮冥冥,虎嘯猿啼
其中“薄”,與成語“日薄西山”中的“薄”意義相同,可翻譯為“靠近,接近”。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其中“假”與成語“狐假虎威”中的“假”義同,可翻譯為“憑借”。
3.慶封出獵,景公與陳無宇、公孫灶、公孫躉誅封(2005年北京高考試題)
其中“誅”字的含義,我們可以聯想到成語“口誅筆伐”中的“誅”是“討伐、譴責”的意思。
在考場上遇到難解詞語,聯想一下相關成語,有時便會使你茅塞頓開,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