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貨幣政策傳導機製的不同運行方式(2 / 3)

貨幣政策通過資產負債表渠道進行傳導,就是指貨幣政策能夠通過特定的方式,影響到借款人的資產負債表狀況,從而影響到銀行對其給予的授信,並影響到借款人的投資活動。我們不妨以中央銀行進行貨幣擴張時的傳導過程來說明。當中央銀行通過各種調控工具進行貨幣擴張時,首先可以由於利率的降低而減少借款人的利息成本和利息支出,減少現金流出;其次,利率的下調一般會導致資產市場上資產價格的上漲,相應增加了借款人的抵押品價格;再次,中央銀行進行貨幣擴張時,會引發消費者支出的增加,企業的收益會相應增長,現金流入增加。因此,從資產負債表渠道看,中央銀行的貨幣擴張政策通過上述幾個渠道直接影響到企業的投資活動,進而影響到宏觀經濟運行。

(2)企業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價格波動對貨幣政策有效性的製約。如上所述,貨幣政策通過影響資產市場的流動性、未來收益和預期等,對資產的價格產生全麵的影響,從而影響到總需求和名義國民收入的波動。在企業的資產中,股票和房地產是比較典型的,因而在發展中國家(如爆發東南亞金融危機的一些東南亞國家)以及一些資本市場不發達的國家(如發生過廣泛的泡沫經濟的日本),資產價格波動對貨幣政策的有效性的製約力度更大。

從理論角度說,資產價格的變動(如股票和房地產價格的波動)必然會對經濟活動產生多方麵的影響,主要是影響居民的淨財富、改變公司的融資成本、使公司的抵押品價格發生變化。其中對公司抵押品價格的影響一直受到金融界的忽視,但是,從現實的經濟金融運行看,特別是我們運用資產負債表分析中的方法來觀察,就會發現,對於資金流動來說,改變抵押品價格的影響更為重要,因為這會直接導致資產價格和信貸投入的迅速互動,即:資產價格上漲引起貸款擴張,貸款擴張又引起新的一輪資產購買,從而進一步引起資產價格上漲,導致新的一輪信貸擴張。事實上,日本泡沫經濟的形成和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爆發,在貸款過度擴張的機理上均是資產價格和信貸擴張的非良性互動造成的,其中外資的流入、國內資本市場的薄弱等是推動貸款擴張和資產價格上揚的重要外部原因。由於資產價格大幅上漲的內在風險對金融體係和宏觀經濟穩定形成威脅,因而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在貨幣政策中有意識地調節這種風險,如製定更為嚴格的金融監管條例;在資產價格大幅波動時,中央銀行要引導銀行體係對於以資產為抵押的貸款采取謹慎的態度。

從資產負債表傳導渠道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同等的條件下,在銀行沒有信用記錄的新借款人與那些在銀行有長期的、較好記錄的借款人相比,從銀行授信支持的角度看,其資產負債表狀況的穩定性更差,更為脆弱,外部麵臨的金融約束更為緊張。因此,在實施貨幣政策時,需要考慮到同一宏觀政策對於不同信用狀況的企業的影響,以免對經濟形成過大的衝擊。

(三)從貨幣政策傳導的信用供給渠道看貨幣政策有效性的提高

與傳統的利率傳導渠道相比,信用供給渠道立足於金融市場的缺陷,因而這一傳導機製的有效性實際上取決於現實經濟運行中金融市場的缺陷程度。因此,在比較完善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率傳導方式依然會占據主導性的地位。

由於我國市場機製的不完善,或者說金融市場的運行機製存在明顯的缺陷,從而使得貨幣政策的傳導主要依賴信用供給這一在發達國家一直是處於次要地位的傳導機製。立足於這一現實,為了提高我國的貨幣政策有效性,需要在宏觀調控時考慮以下的問題:

(1)由於中央銀行能夠不通過利率的變動影響金融中介的信用供給和社會信用總量,因而它應該將社會信用總量、金融中介機構(其中主要是商業銀行)貸款總額等經濟變量作為貨幣政策的重要監測指標。

(2)金融創新的推進是影響貨幣政策傳導有效性和貨幣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從貨幣政策傳導的角度看,這主要是由於金融創新會顯著影響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相互關係,同時金融市場的發展為各個經濟主體提供了更多的資金來源渠道。

(3)商業銀行對於貨幣政策意圖的反應對貨幣政策傳導的順暢進行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商業銀行在金融市場上的行為受到自身調整能力、金融市場發達程度、法定風險資本比例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4)貨幣政策存在明顯的分配性效應。在實施緊縮性的貨幣政策措施時,中小企業、在銀行沒有信用記錄的新借款人受到的衝擊力度會更大。

(5)從資產負債表傳導渠道看,資本市場的價格波動導致抵押品價格的變動對於經濟金融運行具有重要的影響,這主要表現在資產價格和信貸投入會形成互相強化的格局,在資本市場幼稚、對於外資依賴程度較大的經濟中,這一作用機製十分容易誘導泡沫經濟的形成和發展。

二、財富傳導機製的運行與貨幣政策有效性

在西方經濟學中,所謂財富就是指經濟主體所持有的所有未來收入的現在價值。在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論中,消費者的消費支出決定於消費者一生的資源,這些資源包括人力資本、真實資本和金融財富等等。中央銀行通過調節貨幣供應量,會相應改變經濟主體的實際財富數量,從而使經濟主體改變自己的意願支出,影響到名義國民收入的波動。在財富效應的傳導過程中,強調社會淨財富總額的變動對於宏觀調控的目標變量——最終支出的影響。這一影響過程在不同的市場上,其運作機製是不同的。

一般來說,中央銀行通過調整貨幣供應量,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式,從財富傳導渠道影響實際經濟運行:(1)貨幣市場;(2)資產市場;(3)商品市場。

(一)貨幣市場

在貨幣市場上,中央銀行改變貨幣供應量時,各個經濟主體擁有的財富會變化,從而影響其支出意願。在這種情況下,經濟主體一般有三種選擇:

(1)調整自身用貨幣在商品市場上的購買行為,改變購買的商品和勞務。這就是商品市場的傳導途徑。

(2)調整自身用貨幣在資本市場上的購買行為,這是資產市場的傳導途徑。

(3)調整貨幣需求,從而調整其持有的流動性。此時,中央銀行增減的貨幣供應量會被各個經濟主體吸收,表現為其閑置資金的增減,貨幣供應量的調整被貨幣流通速度的反向調整所抵銷。因此,僅僅從貨幣市場來看,雖然貨幣供應量的調整會導致各個經濟主體的財富擁有量的調整,但是反映在各個經濟主體上,隻是表現為流動性的變化而不是支出意願的變動。於是,在貨幣市場上,財富的變動對總需求、名義國民收入水平的影響是沒有效率的,或者說其影響途徑是堵塞的。因此,中央銀行通過貨幣供應量的調整無法單獨在貨幣市場上對總需求的波動發揮作用。

(二)資產市場(包括不同形式的金融資產)

在資產市場上,如果中央銀行增加貨幣供給量,一方麵,居民部門會因財富擁有量的增加而增加生利資產的持有數量,企業部門會利用新增貨幣擴充生產並相應減少債券和股票的發行,金融機構部門則會以此擴張貸款的發放。於是,中央銀行對於貨幣供給量的調整而產生的財富效應,引發各種生利資產和可貸資金的供求關係的變化,導致資產數量、資產價值和資產收益產生相應的變動。

從經濟運行的角度看,財富變動通過資產市場來影響總需求的有效性(或者說中央銀行通過財富效應的調控效率)主要取決於三個方麵的因素:

(1)現有資產數量的變動對總需求的影響程度,這就是我們將進一步研究的信用供給渠道。

(2)現有資產市場價格的變動對總需求波動(其中主要是消費行為)的影響程度。具體來說,這一影響程度的大小取決於資產價值的變動程度、以融資方式為來源的消費活動在整個消費中的比重、對於資產價值變動的持續預期等。一般來說,資產價值的變動程度越高,融資消費比重越大、資產價值變動的持續預期越短,資產市場價格的變動對於消費活動和總需求波動的影響就越大。

(3)資產收益率的變動對總需求波動的影響程度。首先,資產收益率和市場利率的變動會改變不同形式的投資行為,一般來說,長期投資比短期投資具有更高的利率彈性,私人投資比公共投資的利率彈性高,投資活動的外源融資比內源融資的利率彈性高。其次,資產收益率和市場利率的變動會改變資產持有者和資產發行者之間的利益分配和收入狀況,這一改變對於消費等實際經濟活動的影響程度取決於資產持有者和資產發行者之間的邊際消費傾向。

(三)商品市場的傳導途徑

在商品市場上,隨著中央銀行對於貨幣供應量的調整,各個經濟主體持有的財富數量會相應增減,一般來說,經濟主體手中持有的貨幣餘額與其用在商品和勞務上的貨幣支出之間存在著既定的理想關係。由於貨幣供應量的變動打破了經濟主體持有的貨幣餘額及其在商品和勞務方麵的貨幣支出的均衡關係,人們就會相應調整對商品和勞務的需求,從而影響到實際經濟運行。

三、資產結構傳導機製的運行與貨幣政策有效性

所謂資產結構,就是一係列具有不同收益率、風險性與到期日的資產的組合。中央銀行在采取貨幣政策措施、導致貨幣供應量的增減時,就會相應破壞原來處於均衡狀態的各個經濟主體的資產組合,從而使他們重新調整自己的資產結構,進行資產選擇,以使其所持有的各類資產在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等方麵的組合維持在其所願意的均衡水平上。資產結構決定於不同資產的特性,如資產的收益、風險、到期日以及資產持有者的偏好;資產結構的改變是由於市場情況、資產的特性、資產的數量以及資產持有者的偏好等因素的變化而引起的。在市場上,不同資產的關聯程度取決於各項資產之間的替代性與互補性;經濟運行中的資產結構選擇行為與最終支出之間具有十分明顯的相關關係。各個經濟主體的這種資產結構調整行為通過相應的傳導環節,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到金融資產的價格和收益,從而影響到投資和消費活動,進而影響到實際經濟活動的變化。

在資產結構傳導渠道中,並不強調財富總額變動對於支出的影響,而是假定在資產總額不變的條件下,通過經濟主體的資產選擇行為,影響到資產的價值、收益和數額等,進而影響到最終支出。因此,資產結構傳導理論圍繞資產結構的調整展開。目前,資產結構傳導理論已經成為研究貨幣政策作用過程的基礎性理論,盡管不同學派對資產選擇行為的分析還存在一些分歧。

(一)從凱恩斯主義與貨幣主義的爭論看資產結構傳導渠道的運行

雖然凱恩斯主義者和貨幣主義者在分析資產組合的調整過程時所運用的理論框架基本是一致的,他們都認為中央銀行運用特定的調控手段和政策工具,是通過資產結構的調整過程,來影響名義國民收入和實際經濟活動的,隻不過凱恩斯理論中的資產結構模式比較簡單,弗裏德曼理論中的傳導過程比較直接。

當然,這兩個學派的分歧依然是比較明顯的,主要表現在凱恩斯主義者認為貨幣與金融資產是相近的替代品,而貨幣主義者則認為貨幣與實物資產是相近的替代品。這反映了雙方對貨幣需求利率彈性的經驗上的分歧。從這一不同點出發,凱恩斯理論強調的是利率變動對於投資需求的影響,弗裏德曼理論中強調的是各種資產相對變動價格變動與名義國民收入波動的聯係,另外一位在資產選擇理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經濟學家——托賓的理論則重視的是各種資產的相對收益和利率結構變動對於投資需求的影響;貨幣主義認為貨幣供給變化會導致名義產出同比例變化,而凱恩斯主義則不強調這種嚴格的比例關係。進一步說,在凱恩斯主義學派中,強調貨幣作為一種資產與其他金融資產之間的高度替代性,貨幣資產的變動經過利率與相對收益率的變動影響到實物資產。在貨幣學派的資產結構傳導理論中,貨幣資產與實物資產有著更為緊密的替代關係,貨幣資產的變動影響到實物資產並不一定要通過資產相對收益的變化,而且可能直接發生替代關係。在貨幣主義的理論結構中,中央銀行通過調節貨幣供應量的變動不僅能夠影響經濟主體在貨幣和其他金融資產之間的選擇,而且也影響經濟主體在貨幣與各種消費品等實物資產之間進行選擇。貨幣資產的替代品除了其他形式的各種金融資產外,還包括耐用消費品、人力資本等等,因而中央銀行通過調整貨幣供應量能夠影響到一係列的資產、利率和支出。從弗裏德曼的資產選擇傳導角度看,其貨幣政策傳導理論具有兩個明顯的特點:(1)不重視利率在貨幣政策傳導機製中的作用,強調不同資產的相對價格的變動在貨幣政策傳導中的影響。(2)傳導機製本身較為簡單。弗裏德曼認為,貨幣供應量的變動影響總需求的方式和渠道十分繁多而且複雜,要想將這些途徑全部找出來是徒勞無益的,因而他滿足於從實證角度找出貨幣供應量與名義國民收入的相關性,而不具體探討貨幣供應量對於名義國民收入的作用方式或者影響過程。由於這個原因,一些西方經濟學家將弗裏德曼的資產選擇傳導機製指責為“黑箱式理論”:貨幣供應量的變動從黑箱的一端進入,名義國民收入的變動從黑箱的另一端顯示出來,但是人們並不知道這一傳導過程是如何進行的。從理論體係看,弗裏德曼將資產結構傳導理論用於完善地解釋傳導機製問題,就其分析方法而言,它也是凱恩斯主義者完全可以接受的。

(二)從托賓的資產組合調整理論看資產結構渠道的製約因素

隨著凱恩斯主義和貨幣主義在傳導機製問題上的爭論不斷深入,以托賓為代表的凱恩斯主義者運用資產組合調整理論(Portfoli o Adjustment)來解釋貨幣政策的傳導過程,形成資產結構傳導渠道的新領域,贏得了比較廣泛的認同。

1.資產組合調整的傳導機製。

理論上說,在一定的時點,各個經濟主體所擁有的財富如何分配於各種資產(包括金融資產和實物資產),即資產結構如何,主要決定於當期各種資產的利率結構、收益率水平、價格水平和預期因素。在均衡狀態下,所有資產收益率應該在邊際上相等,經濟主體所持有的實際資產結構與其意願持有的資產結構一致。當中央銀行采取相應的貨幣政策措施增加貨幣供給時,這種均衡態勢相應被打破。由於資產組合中包括了更多的貨幣,其他的資產相比較而言自然就會更具吸引力,因而資產所有者會增加持有其他相應的資產(如國庫券、商業票據等),貨幣的衝擊從一種金融資產波及到另一種金融資產,並且,還會從金融資產波及到實物資產,直到所有資產收益率在邊際上重新達到均衡。為了消除過多的貨幣餘額,恢複令其滿意的均衡的資產結構,各個經濟主體紛紛在貨幣衝擊下對現有的資產結構進行相應的調整。當貨幣供應量的變動從金融部門逐步擴散到實際經濟部門時,就必然對實際經濟運行產生影響,推動實際產出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