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個人金融發展基礎理論研究(1)(1 / 3)

3.1.經濟發展與個人金融發展

3.1.1.經濟發展與金融的關係

傳統的經濟理論認為,在金融與經濟發展的基本關係上,經濟發展對金融起決定性作用。金融是依附於商品經濟的一種產業,是在商品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並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發展的;商品經濟的不同發展階段對金融的需求不同,由此決定了金融發展的結構、階段和層次。這種決定作用說明了金融絕不能脫離經濟發展。隻有為經濟發展服務並與之緊密結合,金融的發展才有堅實的基礎和持久的動力。

同時在現代經濟中,金融對於經濟的影響表現為對經濟的促進和阻滯的雙重作用。

(1)金融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當金融健康、穩定、有序地得到發展時,它積極地保障和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分析:

1)貨幣的運用降低了交易成本、便利交換。

斯密認為,勞動分工即專業化是提高生產力的首要因素。專業化程度越高,工人越可能發明更先進的機器或生產方法。而金融的作用在於貨幣的產生大大降低了物物交換中因需求和時間的雙重巧合的困難而存在的用於評估商品品質、掌握商品信息的單位交易成本,便利了交換,從而實現市場範圍擴大專業化程度提高。隨著經濟貨幣化程度的提高、單位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仍會下降。這一作用更為加強。

2)金融能促進儲蓄和投資的增長,從而為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經濟發展需要大量資金推進,而儲蓄是提供資金的重要來源之一。特別是在經濟從不發達走向發達的過程,儲蓄率的高低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幾乎所有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都伴隨著儲蓄率的上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日本。日本在50-7O年代的高速發展時期,儲蓄率曾達到40%的水平。在促進儲蓄率上升的因素中,金融是最重要的一個。金融的特點在於資金融通,而利息率使當前消費轉化為未來消費、實物儲蓄轉化為貨幣儲蓄、儲蓄增值並轉化為投資成為可能,這就決定了它有條件吸收社會中的閑散資金轉化為儲蓄,從而為生產提供資金采源。此外,金融的特點又使它成為動員儲蓄和投資的最佳途徑:一方麵,把分散的儲蓄者用於投資或存儲的資金集中起來,運用大量信息分析找到投資渠道,從而發揮規模經濟的優勢,而流動性金融市場則能增強金融工具的多樣性和流動性、滿足持投資者持有多樣化證券組合的需要;另一方麵,動員儲蓄牽涉大量籌資企業與擁有剩餘資金的諸多投資者,金融中介能以最低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最大限度地動員儲蓄,有效避免信息不對稱的弊端。

3)金融發展實現了資金的合理流動,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本效率。

首先,金融能降低長期投資的流動性風險。高收益的投資項目需要長期的資金占用,為此儲蓄者必須承擔因資金長期被占用而產生的資金流動性風險,以致不願長期投資。而資本市場交易、各種金融工具的創新、金融中介的往來存款業務以及針對外部衝擊對流動性投資和非流動性投資進行的動態均衡組合,使得金融具有降低和分散流動性風險的能力,可以為希望回避流動性風險的儲蓄者提供最大限度的保險。這使更多資金可以流向周期較長的項目。其次。金融的存在能大大節約信息成本。金融中介具有比個體儲蓄投資者更強的獲取和處理眾多企業、管理者和經濟環境方麵信息的能力和專業評估技術。這使它為其成員提供投資信息服務的成本比個體儲蓄投資者通過個人努力獲取信息的成本要低得多。

再者,金融體係能降低監督成本,改進對資金使用者的監督。資金所有者在投資時需要核實項目質量和項目回報,這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會增加投資成本,同時資金使用者誇大投資收益、掩蓋經營問題的內在傾向又會使這種監督成本加大。為此,金融機構可以借助其專業技能和中介地位來代理資金所有者對資金使用者的監督。提高監督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