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個人金融是擺脫經濟衰退,規避金融風險的法寶,也是我國加入WTO後金融業的競爭焦點
當今市場競爭越來越慘烈,隨著金融創新的不斷推進,金融衍生品也越來越多,這是金融市場的雙刃劍,在便利客戶的同時,也使得金融市場風險不斷加大,崩盤、信用鏈條斷裂等金融風暴點在大企業和超大企業更容易出現,而麵對金融風險,發展個人金融業務是最好的化解方式。
從歐、美的情況看,上個世紀由於受周期性經濟衰退的整體影響,尤其是電信、網絡公司收縮,使得那些主要依靠安然和世界通信公司投行業務的金融機構轟然倒閉,原本發展迅速的並購業務大為受損,以基金管理為主的金融機構利潤也大幅萎縮,2002年,美國金融業進入周期性低迷期,商業銀行借貸損失比率升至曆史新高,其中銀團貸款比率由上年的9.4%攀升至12.6%;銀行撇帳總額由上年的80億美元激增145%,達到196億美元,其中4成撇帳來自電訊及網絡公司;在歐洲,因為經濟恢複緩慢,壞帳堆積,貸款緊縮,那些經營不善的銀行紛紛成為被並購的對象,促使歐洲金融業重新洗牌。麵對新的經濟環境和行業、客戶的困惑,歐、美等發達國家紛紛加大發展個人金融的力度與範圍,他們都發現了另一個欣欣向榮的市場-理財、經紀、谘詢業務以及與之相關的個人金融業務,這一市場將帶來比較長久的利潤回報,成為背靠基礎性業務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據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公布的數據,2002年第三季度,花旗集團的全球消費銀行占淨收益總額的59%,全球公司及投資銀行占52%,全球投資管理占11%,自營投資業務占-3%,公司業務占1%資料來源: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摩根大通銀行的投資銀行為淨收益總額的-79%,零售銀行及中小客戶金融服務占248%,資金與證券業務占65%,投資管理與私人銀行占30%,風險投資業務占-87%,公司業務為-78%資料來源: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美洲銀行的零售及商業銀行占淨收益總額的71%,全球公司及投資銀行占19%,其他公司業務占14%,資產管理業務占3%,股權投資業務占-7%資料來源: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
從我國的情況看,對個人金融更應該有一個明確的認識。首先由於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帶來了個人資產的迅速增長,據統計資料顯示,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居民金融資產的存量增長了200多倍,年均名義收入增長率達30%,遠高於GDP平均增長速度。至2002年底,居民持有的儲蓄、現金、股票、債券等個人金融資產已突破20萬億元,占全部金融資產總數的比重已由20世紀90年代的初的40%左右上升到60%以上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國家統計局“首次城市家庭財產調查”報告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GDP年均增長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國家,全體國民創造出了巨大的社會財富,這是世界經濟史上的一個奇跡;與此同時,全體居民共享改革成果,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家庭財產由無到有,由少到多,跨越了溫飽、小康兩個生活階段,逐步向富裕邁進。全體居民共享改革成果,家庭財產由無到有,由少到多,逐步向富裕邁進”。該報告同時談到,“我國經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國民生產總值快速增長。以此為基礎居民收入也穩定增長,這種增長呈現一種普遍增長的態勢,各個階層均獲得了改革開放帶來的實惠,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如10%最低收入戶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年比1988年增長2.9倍,10%最高收入戶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年比1988年增長5.4倍。高、低收入階層的收入均獲得了較大幅度的提高。”從絕對水平看,“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344元增加到2000年的6280元,提高了17倍(名義增長)”,“截止到2002年6月底,城市居民家庭財產戶均總值為22.83萬元,有48.5%的被調查戶家庭財產在15萬—30萬元之間,有34.8%的被調查戶家庭財產在15萬元以下,有16.7%的被調查戶家庭財產在30萬元以上。”資料來源:中國國家統計局《城市家庭財產調查報告》2005年與此同時,我國恩格爾係數也不斷下降,2002年已下降到37.9%資料來源:中國國家統計局,很多城市已達到富裕或中等富裕水平。由於我國的經濟現實所決定的發展不平衡,財富的集中化趨勢明顯,實證研究表明,20%的人掌握了80%的金融資產,因此從我國個人資產的角度出發,個人金融發展的市場空間巨大。第二,我國金融業麵臨WTO,加入國際金融體係、按照國際慣例管理金融活動、運行金融機製迫在眉睫,我國金融與國際金融的聯係也會隨著WTO的逼近而日趨緊密。所幸的是,這一次從美國發源的金融風暴中國金融行業尚有自身體製屏障和國內巨大內需的背景。但是,如果沒有了自身體製保護,中國金融隻有與歐、美等發達國家一樣,選擇發展個人金融業務規避市場風險。另一方麵,國內金融行業在麵臨的競爭中,大的公司業務因為計劃經濟中與國內金融行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早已被國內金融機構尤其國有商業銀行瓜分,外資金融機構突破還需要假以時日,而我國個人金融市場本身就待開發,針對這方麵的業務,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金融市場已有相當成熟的業務模式和眾多的金融產品可供選擇,其操作技巧明顯高於中資金融機構,因此,個人金融市場必是爭奪之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