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個人金融發展基礎理論研究(1)(2 / 3)

此外,金融業為社會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並促進經濟全球一體化的發展。這些都不同程度地為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

(2)金融對經濟發展的阻滯作用

金融在經濟運行中所處的重要地位不僅體現在其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金融危機的爆發對整個經濟體係正常運轉的衝擊也顯示出它對經濟的負麵效應。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以及最近一次的2008年華爾街金融風暴更加使人們深刻認識到金融的穩健發展對於全球經濟與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性。

1)金融活動中的不確定性令金融風險客觀存在在經濟生活中,隻要存在不確定性,風險就存在。

金融業是高負債經營的產業,銀行資本就其物質形式來看,大部分是由虛擬資本組成的。自有資金所占比重小,資金來源主要依靠將其對零散儲戶的流動性負債轉化為對借款人的非流動性債權來實現。但這有兩個前提條件:一是儲蓄者對金融機構有信心;二是金融機構對借款人的篩選和監督高效準確。由於不能確定這兩個條件能否滿足,金融風險就客觀存在:一方麵,由於市場信息不對稱性和市場經濟主體對客觀認識的有限性,即使銀行經營穩健,儲戶能認識到全體不擠兌更利於集體利益,但在麵臨“囚徒困境”時仍可能為降低預期風險而參與擠兌;另一方麵,由於市場經濟主體存在機會主義傾向,金融機構管理者趨於采用高風險、高收益的投機策略,以致金融資產質量下降。同時貸款者也可能采用不正當手段,如欺騙、違背合約以及鑽製度的空子來不合理占用資金,致使金融機構對借款人的監督有限。

2)金融對經濟運行的廣泛滲透性、擴散性使金融風險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和延伸性。

首先,金融機構作為儲蓄和投資的信用中介組織,它的經營失策必將連鎖地造成眾多儲蓄者和投資者蒙受損失。其次,銀行創造存款貨幣擴張信用的功能也令金融風險具有數倍擴散的效應。再者,銀行同業支付清算係統把所有銀行聯在一起,任何一家銀行的支付困難都可能釀成全係統的流動性風險。最後,信息不對稱會使某一金融機構的困難被誤認為全金融業的危機,從而引發恐慌。金融的這些特殊性令其風險相對於其它產業而言更加具有快速、麵廣的特點。使局部性金融困難可能迅速演變成全局性金融動蕩甚至經濟危機。

3)金融資產的高度流動性、金融風險的隱蔽性以及金融危機的突發性令金融風險易於演變成金融危機並嚴重危害經濟

全球經濟金融一體化、國際金融市場的迅猛發展以及科技進步令各地區金融資源融合和互動的規模加大、速度加快,一國或一地區的金融風險能很快擴散到別國或別的地區。與此同時,信用所具有的有借有還、借新還舊、貸款還息等特點以及銀行壟斷或政府幹預等外在因素又很容易將其掩蓋,使其得不到及時解決並日益嚴重。這種金融風險逐漸累積到一定程度爆發時,就已演變成金融危機,並加劇對經濟和社會的破壞。

對於發展中國家,由於受到體製和市場化程度的影響,狀況顯得更為複雜。為此,麥金農和肖麥金農(ronalde mckinnon)和肖(edwardshaw):美國斯坦福大學經濟學教授,1973年分別出版《經濟發展中的貨幣與資本》和《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深化》首次提出金融深化和金融壓製的概念。提出的金融深化論和金融抑製論以發展中國家為研究對象,重點探討金融與經濟發展之間的互相作用問題。並提出了相應的政策主張。該理論及對策被認為是對發展經濟學和貨幣金融理論的重要貢獻。麥金農和肖認為,發展中國家金融發展的現狀與特征主要體現為:貨幣化程度低下,金融發展呈現二元結構即現代與傳統金融機構並存,金融市場落後尤其是資本市場發育不全,政府對金融業實行嚴格管製等。在該理論中第一次提出了“金融深化”和“金融抑製”的概念:現代經濟社會中金融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關係。當金融業能夠有效的動員和配置社會資金促進經濟發展。而經濟的蓬勃發展加大了金融需求並刺激金融業發展時,金融和經濟發展就可以形成一種互相促進和互相推動的良性循環狀態,這種狀態可稱作金融深化。政府對金融業實行過分幹預和管製政策,人為壓低利率和彙率並強行配給信貸,造成金融業的落後和缺乏效率從而製約經濟的發展,而經濟的呆滯反過來又製約了金融業的發展時,金融和經濟發展之間就會陷入一種相互摯肘和雙雙落後的惡性循環狀態,這種狀態就稱作金融抑製。從經濟發展的角度而言,解除金融抑製是發展中國家繁榮金融已達到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發展中國家要實現金融深化首先應具備兩個前提條件:第一,政府放棄對經濟活動特別是金融體係和金融市場的幹預和管製;第二,政府允許市場機製特別是利率、彙率機製自由運行。衡量一國金融深化程度的指標主要有四個:1.利率、彙率的彈性與水平;2.金融資產的存量和流量;3.金融體係的規模和結構;4.金融市場的運作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