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講座
作者:毛翔
指揮官借助事先約定意義的符號在地圖上進行標繪,以對軍事行動實施部署,這些符號就是最初的軍用標號。由於早期軍事行動的兵種、規模以及涉及地域都不大,這些符號都比較簡單。如一戰前,歐洲各國陸軍主要由步兵、騎兵和炮兵組成,步兵部隊用塗色的實心長方形來表示,當步兵部隊處於橫隊(營集結編隊)時,則用橫著的長方形來表示;如果其處於機動過程中,則以豎著的長方形來表示。騎兵部隊也采用長方形表示,但內部隻塗上一半色彩(以對角線為界)。至於炮兵部隊,則用一條豎線,其兩側再畫上兩根較短豎線來表示;如果是多門火炮組成的炮組或炮兵連,則用多個這樣的標號來表示。
一戰的爆發標誌著複雜的現代戰爭越來越成為常態,各個交戰國在戰爭中發現,原來的簡易符號根本無法適應複雜的戰爭,經過大量研究和實踐,各國逐漸形成了一整套科學的軍用標號體係,用來在地圖上圖形化地標示不同兵種、軍種,不同層級的部隊(位置、狀態等),以及各部隊之間的分界線和重要的武器裝備等。一戰期間,各國初創了各自的軍用標號體係,同時亦出現了問題,比如英、法兩國是緊密配合的盟國,但兩國的軍用標號體係並不統一,使得兩軍在配合作戰時因標號體係的差異而造成不便。實際上,就西方國家而言,這種情況一直持續至1949年北約成立之前。二戰結束後,美國憑借其在西方的霸主地位,以其軍用標號體係為基礎,經過適當修改和完善後,發展出了北約第一代統一的軍用標號體係。
本文將介紹英、法、德、蘇聯以及美國采用的軍用標號的曆史沿革。
英國和法國的軍用標號
英國陸軍自一戰首次製定其第一套軍用標號體係後,一直使用到1920年代,之後陸續進行了幾次修改和完善,這套標號體係一直沿用到二戰期間的1943年。
1943年,英國陸軍引入了一套更為複雜和全麵的標號體係,新標號係統借鑒了不少美國陸軍標號體係的製定原則及方法,但其大部分仍不同於美國陸軍的標號。比如,美軍的標號體係中將部隊層級類型或兵種類型標號視作最基本的標號元素,並用標號的大小來表示兵種部隊的層級;而英國係統中,則將大小較固定的標號視作最基本的標號元素,再在此基礎上添加兵種或類型標號,標示出不同層級不同兵種類型的部隊。1949年北約成立後,英國也采用了以美國陸軍標號體係為基礎的北約製式標號係統。
作為一戰中的盟國,法國和英國在一戰期間采用了相似的軍用標號體係,都用紅色表示己方軍隊,藍色表示敵軍,但在實際使用中,兩國的很多軍用標號在圖形選取、尺寸大小等方麵仍存在著較大差異。北約成立後,法國也采用了北約製式標號係統。
德國的軍用標號
一戰前,德國陸軍就發展出一套簡易的軍用標號體係,一戰戰敗後,德國國防軍在此基礎上不斷修改和完善,到二戰末期時,其陸軍的標號體係已成為一套相當完善、複雜的係統。其包含4類主要元素:部隊層級、兵種、部隊主要配備武器係統以及其機動能力(分為徒步、騾馬拖曳、半履帶牽引、卡車摩托化或全履帶機械化)。與其他國家僅將軍用標號應用於圖上指揮作業不同,德國陸軍的標號還廣泛應用於戰術標識、車輛、指揮旗以及各類作戰文書的圖例和表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