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引信結構簡單,裝定容易,但計時誤差較大,對藥盤裝藥工藝和引信存儲條件要求較高,而且夜間裝定不夠方便。
九四式代用彈
九四式代用彈是一種供八九式重型擲彈筒訓練和演習使用的輔助彈種。全彈基本結構和八九式殺傷榴彈相同,彈體結構也一樣,但彈體內裝的是砂子,隻是在雷管周圍裝有一個小型藥包,目的是在著地後顯示炸點,不會產生過多破片而造成誤傷,比較安全。
其他訓練用彈
八九式重型擲彈筒配用的其他射擊訓練用彈,還包括木質操練彈和空包彈。其中操練彈由整根圓木車製出彈體和引信室形狀,主要用於訓練射手安裝引信以及練習裝填動作,不能實際發射。其彈體內部不裝填任何物質,頭部引信為整體車製出來,隻具外形而無實際功能,但其上可以安裝保險銷,用以模擬實彈發射前拔除保險銷的動作。
空包彈則是一種可供八九式重型擲彈筒以及十年式擲彈筒發射的特殊訓練彈,整體外形很像九一式三用手榴彈,隻是彈體頂部為平頂,無突起的引信部分。其底部為細圓柱形,內裝底火和發射藥,上部為較粗的圓柱形,主體為空心圓筒,內裝多層厚紙板,頂部有加強板和薄金屬衝壓成的加強帽。上下兩部分中間有一個木質連接座,然後利用衝壓成的圓筒連接成一體。連接座頂部有一個小型藥室,內裝少量黑火藥,兩側各有一個裝有延期藥的傳火孔。當底火擊發後,發射藥筒內的發射藥被點燃,火藥燃氣衝破四周密封錫片,進入發射筒,將彈體發射出去。在發射的同時,連接座內傳火孔中的延期藥也被點燃,當彈體飛行出40m左右時,延期藥點燃連接座上部的黑火藥,黑火藥燃燒產生的燃氣將彈體前部的紙板拋散出去,因此不會造成誤傷。
綜合評述
由於八九式重型擲彈筒口徑仍為50mm,因此除了能發射上述彈藥外,還能發射九一式三用手榴彈以及十年式擲彈筒、十年式燃燒彈、十年式信號彈和十一年式發煙彈等各種彈藥,隻是效果不及專門設計的“小炮彈”係列。總體說來,八九式擲彈筒彈結構設計緊湊,彈種相對較多,能夠滿足不同環境下的使用要求,特別是殺傷榴彈的威力比同口徑的迫擊炮彈要大,而且線膛身管的射擊精度更高,加上其高低壓發射原理和可調節長短的發射杆設計,後坐力得到有效控製,射程調節也更加方便和準確,使該型擲彈筒在西方獲得了“膝上迫擊炮”的稱號(當然並非真的可以在膝上發射,發射必須保證後坐鈑駐地)。
日軍之所以設計和裝備擲彈筒,主要是想獲得一種攜行方便且火力精準的步兵伴隨武器。但不可否認的是,八九式擲彈筒彈結構較複雜,加工和裝配均比較繁瑣,比起同等口徑及體積的鑄造迫擊炮彈來說,其對工藝和材料的要求要高得多,引信、彈帶的製造也要耗費較多銅材,盡管後來八八式瞬發引信改為鋼製,但對於日本這樣一個資源較為匱乏的國家來說仍不是很合適。另外,盡管八九式重型擲彈筒身管設有膛線,但其並沒有設計支撐腳架,射擊角度要靠射手自行掌控,隻能曲射而不能平射,瞄具設計也比較簡單,實際精度更多地依賴射手技術;而在實際戰鬥中,特別是在對方火力的壓製下,射手往往不能有效瞄準。再者,八九式重型擲彈筒的最大射程較近,擲彈筒射手往往必須進入對方迫擊炮和重機槍的火力範圍內才能使用。
正因為存在一些固有缺陷,因此除了日本外,廣泛應用擲彈筒這種武器的國家屈指可數,更多國家還是選擇50~60mm口徑的滑膛迫擊炮。
不過進入1970年代以後,以美國M79為代表的新一代直瞄榴彈發射器相繼興起,在八九式重型擲彈筒彈上得以成功應用的高低壓發射原理煥發生機——這並不排除美國人參考了其設計的可能,因為早在二戰期間,美國就對繳獲的日本八九式重型擲彈筒進行了詳盡深入的研究。此外,擲彈筒輕便的優勢也被部分特種作戰武器生產廠商看好,結合對發射痕跡消除技術的研究,一些新型的“三無”榴彈彈射器相繼出現,比如比利時研製的NR8111榴彈彈射器以及我國的QLT89榴彈彈射器,它們都是新一代“擲彈筒”的升華。
盡管日本八九式重型重擲彈筒及其配用的係列彈藥已經成為曆史,但就技術來說,“小炮彈”獨特而巧妙的設計原理和結構方式還是獲得了各國的認可,並以新的方式在現代輕武器設計中得到了傳承與應用。(全文完)
編輯/鄭雙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