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特種部隊”思維(1 / 1)

“特種部隊”思維

文明

作者:馮侖

我發現一個規律,二戰以後,世界上很多大公司的CEO都來自軍隊,出身軍隊的CEO比出身哈佛的多。從組織變革的角度來說,企業的很多變革和軍隊的變革其實是有相似之處的。

“9·11”事件發生以後,布什政府麵臨的首要選擇就是立即開戰。但是,如果按照傳統的方式,在阿富汗集結、部署軍隊需要三個月到半年的時間,等後勤、給養以及所有準備工作都做好,才能開始軍事行動。但對於美國這樣一個超級大國來說,這是不可容忍的事情。人家打了你一巴掌,你卻說半年以後再報仇。除非像中國人說的那樣,“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先給自己找個台階下再說。但是,依美國的性格,是不可能這樣做的。你給我一拳,我立即要十倍奉還給你,否則我這個“大哥”就沒法兒當。

但如果真的馬上打,除了原子彈,其他的辦法都很慢。因此,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提出一個建議,說他們不能用常規戰爭的方法打,必須用特種部隊打,用特種部隊立即開戰,宣布戰爭開始。大家無法想象,布什宣布開戰後,到阿富汗本土去作戰的美軍一共隻有120多人,結果這場戰爭不到兩個月就結束了,塔利班被趕走了。事後,美國掀起了軍事變革和組織變革的熱潮。我們來看看他們的特種部隊的運作模式是怎樣的。

他們的特種部隊的基本組織架構是三個人組成一個戰鬥小組,這個小組就是前端的執行人員,非常厲害。在如今的互聯網時代,信息已經實現了互通互聯,一個單兵的能力相當於傳統的一個營的能力。這三個人,一個是專門組織打仗的戰鬥專家,一個是通信專家,負責處理所有的信息,還有一個是武器專家,負責炸藥、導彈等。這三個人到了阿富汗以後,所有北方聯盟的人都不相信,說美國人說大話辦小事,就來三個人,這仗我們怎麼打?美國人跟他們講,你們不用著急,不用你們打仗,你們看著我們打就行。這幫人還是不信,美國人就說他們隻需三個小時就可以成軍。

他們大概看了一下這幫人的身體素質、高矮胖瘦等,然後通信專家把每個人的數據收集起來,發了封郵件出去。三個小時後,所有裝備就空投過來了,一人一包,衣服、褲子、鞋、帽子……什麼都有。可見,這三個人背後有強大的供應鏈在支持。

這樣,北方聯盟的人就全副武裝起來了。美國人讓他們帶路往前走,結果看到了很多塔利班的人,他們很害怕。美國人說你們不用動,在這兒看著就行,然後就拿出紅外掃描儀掃描,鎖定敵人的位置(其實就是進行衛星定位)。鎖定以後,武器專家就開始在電腦上算武器的配比。如果你用威力過大的爆炸武器,把人炸得血肉橫飛,衛星照片一拍,聯合國一看,全世界都會譴責你。但如果武器的威力不夠,沒把敵人炸死,你就完成不了任務。所以,他要選擇性價比高(太貴了也不行,有預算)而且爆炸以後剛好能把敵人都炸死的武器,這樣就可以避免受到國際社會輿論的譴責。算完以後,武器專家發出信息。這時候,在天上等著的美軍飛機就根據指令選擇彈藥,然後在幾十公裏外發射炸彈,炸彈剛好在塔利班頭頂上爆炸。看到這一幕,北方聯盟的人都蒙了,說這是天兵天將。

現代戰爭基本上都是這種模式,也就是前端非常機動、非常分散,靠互通互聯調動中央和後台,而後台的支持係統和指揮係統非常龐大。大到什麼規模呢?像這樣的三人小組,後台的支持係統大概需要5000萬美元,每個人配的裝備大概是20萬美元,這就是現在特種部隊的基本配置成本。

事實上,企業也是如此,以往是前台特別大,比如銷售撒出去一大幫人,天天跟客戶吃飯喝酒,但後台的支持、分析係統並不大,老板在後麵拍一下腦袋就完了。現在,美國的大公司已經逐步開始“特種部隊化”,因為信息技術發達,互通互聯,所以前台單個人的決策、指揮、行動能力在增強,更重要的是後台的數據處理,成本大部分都發生在後台。這樣可以保證組織的活力,防止組織因規模龐大而變得效率低下。

(宇 澄摘自湖南人民出版社《行在寬處》一書,黎 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