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他們為什麼支持希特勒(1 / 2)

他們為什麼支持希特勒

文明

作者:景凱旋

在對待曆史問題上,德國人的反思是深刻的,但這反思卻與民族性無關,而是因為有了公民政治意識。在戰後一段時間內,許多德國人對曆史的看法其實充滿謬誤,尤其在涉及納粹的國內政策和猶太人問題上。曆史是大人物創造的,但在大人物背後卻站著千千萬萬小人物,他們是納粹統治的民眾基礎,沒有他們,曆史就沒有體積。

正是由於這一點,二戰剛結束,美國記者邁耶就重返德國,在之後的十年間,他跟蹤采訪了十位普通德國人,了解到為什麼大多數普通德國人會擁護納粹,答案正如他為自己的書所取的書名:他們以為他們是自由的。

一戰後,德國背負了巨額戰爭賠款,新建的魏瑪共和體製一直處於混亂之中,192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更使情況雪上加霜:馬克大幅貶值,失業率高達30%,而各派政治力量卻整天互相攻訐、無計可施。希特勒上台前,這十位普通德國人都處於失業狀態,生活無著。在他們的回憶中,1933年納粹上台至1939年戰爭爆發前是德國曆史上最好的時光。納粹靠著使德國強大和富裕的承諾贏得選舉,上台後即大搞基礎建設,整頓社會秩序,迅速振興了經濟,恢複了公共服務。僅僅三年時間,德國的高失業率即下降為零,成為當時的經濟強國,並且實現了共同富裕,工薪階層也能和管理階層一樣去國外度假。

納粹之所以能迅速壯大,全靠大量工人、失業者、農民與中產人士的支持。在那段時間,這十位德國人的家庭生活都有了很大改善,不再受窮挨餓。一位裁縫告訴記者,1918年的共和使他父親變窮,是納粹給了他父親工作。他想要的就是安全保障、國家提供的工作,而且有保險和養老金,1935年他成為納粹成員後,這些夢想全都實現了。一位木工則說,納粹縮小了貧富差距,每個人都有了工作機會,而戰後雖然有了自由,但自由卻不能作為生活的替代品。

這表明,盡管納粹上台後就開始鎮壓反對派,迫害猶太人,但隻要讓民眾得到他們想要的物質生活,他們就會支持納粹。在他們看來,如果希特勒不發動戰爭,他就仍將作為曆史上振興德國的偉人而被載入史冊。

那位木工就覺得,納粹製度“有許多好處”:納粹打破了階級區分,使他與上層人之間有了同等地位,這在以前是從來沒有過的。在群眾組織“勞工戰線”中,他與一位教師成了戰友,大家完全平起平坐。那位裁縫曾給大學教授做衣服,他對此既自豪又忌恨,成為納粹成員後,他發現自己可以對教授們指手畫腳了,這使他感到極大的心理滿足。希特勒非常懂大眾心理,他爭取他們支持的辦法不是提高福利,而是增強他們翻身解放的意識。社會福利的增加畢竟是有限度的,而平等甚至在政治上比他人優越卻能使普通人獲得幸福感,哪怕他們的生活並不是太好。

實際上,這些普通人都是很勤勞的正派人,他們在納粹統治下沒有受過迫害,也不認識任何高層人士,甚至不知道大屠殺。即使他們知道一點也不會相信,認為那是猶太人的謠言。由於缺乏公民權利意識,他們總覺得猶太人太有錢,感到很不公平,認為剝奪猶太人的財產是應該的。那位裁縫就告訴記者,正是猶太人偷走了自己祖先的所有東西。一位銀行職員則認為,應當讓猶太人的經濟水平下降到與他們的人數成正比。他們渴望社會公平,但缺乏把各種事實聯係起來、把宣傳和事實分開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