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納粹上台的不是民主製度本身,而是當時的德國人的政治觀點多是從個人處境出發,對他人的權利漠不關心。他們沒有社會公民意識。
所以與許多普通德國人一樣,納粹宣傳說通貨膨脹是猶太人造成的,他們就相信了。報紙上整天告訴他們,“猶太人是世界資本家”,“猶太人統治著英國”,“猶太人控製著俄國”。那位裁縫曾與記者談到毒氣室,說:“如果發生了那種事,那它是不對的,但我相信它沒發生過。”偏見使他隻相信官方媒體的宣傳,而不相信事實。即使發生了屠殺事件,他也認為領袖是好的,壞事都是周圍人幹的,是地方上的納粹濫用了黨的原則,領袖隻是受騙了。但當他自己每天看到猶太人佩戴象征恥辱的袖章時,卻視為理所當然。1938年11月10日,發生了猶太會堂縱火案,一群孩子從被砸的猶太人糖果店搬運糖果,警察和成人在旁邊看著。他們並不覺得這是在犯罪,因為他們從沒有聽說過托克維爾所說的“多數人的暴政”,也沒有聽說過漢密爾頓的名言:“先生,你們的‘人民’是一隻巨獸。”
為了鞏固對民眾的思想統治,納粹強調的都是一些非智性的品格,諸如忠誠、純潔、勤勞、簡樸和愛國等,並把喜歡思考的知識分子看成是不可靠的、有危害性的階層,這給那些不願思考的人提供了一個不思考的借口。對於如何解決社會問題,多數普通人隻有二選一的簡單思路,一位收賬員曾告訴記者,他最喜歡的希特勒的名言是:“要麼這樣,要麼那樣。”這給大多數德國人的選擇提供了一個解釋:為了實現國家富強,完全可以放棄維護個人權利。在這位美國記者看來,這些普通德國人不是不關心政治,而是缺少政治權利意識,總認為國家是崇高的,而個人無足輕重,因而對他人的苦難漠然置之,甚至主動參與迫害。
戰後,德國人開始了新生活,這十位普通人的生活又一度變得艱難,他們需要承擔比從前更多的個人選擇和責任,對此他們總是抱怨,覺得納粹曾經把一切都管理起來,統治得很好。這表明,他們從來沒有認為自己受過騙,他們以為他們在納粹統治下是自由的。事實上,他們渴望的從來不是自我實現的自由,而是想要擺脫“自由選擇的可怕負擔”(陀思妥耶夫斯基語)。這位美國記者由此得出結論,這是自由製度與不自由製度造成的價值觀之別。從一個習慣於凡事自主的美國人的角度看,這些普通德國人缺少的其實是公民意識和勇氣:“一種能夠使人既不被統治也不統治別人,而是能夠自我統治的勇氣”。
對於同一事物,不同的價值觀會導致截然不同的看法,這是現代世界分裂的主要原因。對於從前的許多德國人來說,納粹並不是一目了然的邪惡,隻有當他們從根本上改變了價值觀,具備了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公民意識與責任感,明白對他人權利的剝奪即意味著對自己權利的剝奪,才會真正認識到納粹的實質與危害。
(留 痕摘自騰訊網《大家》欄目,微信號i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