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市場結構的經濟學)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馬歇爾的完全競爭理論已經越發顯得站不住腳,很多市場並不是處於自由競爭或者壟斷的絕對狀態,因此人們迫切需要一種新的理論來解釋競爭和壟斷。
同一行業之間的企業究竟是競爭還是聯合的關係?壟斷真的有那麼可怕嗎?為什麼OPEC製定的價格聯盟無法約束各個成員呢?如果一個班裏的所有學生成立了一個卡特爾,目的是削減學習時間,你覺得這樣的卡特爾會成功嗎?本章將為你揭曉這些答案。
不論在哪一種商業或製造業上,商人的利益在若幹方麵往往和公眾利益不同,有時甚或相反。……一般來說,他們的利益,在於欺騙公眾,甚至在於壓迫公眾。事實上,公眾亦常為他們所欺騙所壓迫。
——亞當·斯密
市場就是戰場
是什麼阻止了麥當勞的提價?又是什麼讓汽車公司紛紛召回了他們的汽車以更換簡單的螺絲?既不是企業家們大發善心,也不是他們考慮到人們的安全。市場為我們給出了正確的答案。事實上,如果麥當勞不提供美味實惠的漢堡,人們立刻會走向肯德基、賽百味,如果通用、福特的汽車和售後服務不能令人滿意,人們會投向豐田、本田等其他競爭對手的懷抱。
競爭似乎具有一股懲戒的力量,在市場上,如果某個企業向自己的顧客提供拙劣的產品,那麼他的生意就有可能被那些好的產品搶走。最低的價格、優質的商品、良好的服務等等,幾乎所有企業提供的產品都具有這方麵的意識,遺憾的是,在很多壟斷的行業中,消費者卻無法得到應有的權利。
我要告訴你一個秘密,其實每個企業內心裏都是討厭競爭的。每個企業主的內心深處,都夢想著這樣的情況,市場上隻有他們一家企業,他們是完全壟斷者,價格可以自己製定,標準掌握在自己手中,沒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也不存在競爭威脅。
然而,正是競爭,才促進了社會的進步。蘋果,這個在車庫裏造出計算機的公司,卻能夠與IBM對抗了很長時間,這一點讓經濟學家們興奮不已。在個人計算機這個市場中,正是由於存在聯想、IBM、戴爾等眾多競爭者,才使每個企業不遺餘力地提高自己的效率,而這種由競爭引導的經濟增長具有強大的動力。
所有的企業在產品、技術、組織形式等領域展開了拉力賽式的競爭,他們不斷發明新的生產方式、更具競爭力的產品、有效的成本降低手段,並且這些創新迅速應用起來,這些創新就如同跨欄運動員的每個欄架,擋住了對手,卻讓自己更快。
在這場戰爭中,獲勝的還有整個社會。汽車取代了馬車,連鎖超市取代了百貨商店,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熊彼特稱這種動態競爭為“創造性毀滅”,並且雄辯地說,是競爭構成了經濟進步的核心。無疑,偉大的熊彼特是正確的,競爭在市場經濟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抽象地說,競爭之所以有價值,因為它是一種發現的過程,如果我們能夠預見競爭的結果,這種競爭就不存在了。如果是從激勵和約束的角度看,競爭還有更深刻的意義,資本的本質是一種毀滅性創新,如果新的產品能帶來超額回報,那麼資本就會成為動力,推動經濟發展。
比如說,現在你有一個產品,我可以發明比你更好的,發明更好的產品以後,我就可以占領市場,我的回報就會很高,於是,競爭就提供了激勵。競爭同時具有約束效應,如果我停滯不前,當別人進入以後,我就會失去很多的市場份額。因此,對所有企業,競爭是非常強的紀律,容不得偷懶。這不是賺更多錢的問題,而是落後就會被淘汰出局的問題。
為了使我們的討論更加具體,經濟學家們設想了這樣一個市場,在這裏有許多買者和賣者,他們當中任何個別人都不具有影響和決定商品價格的力量,而隻能是市場價格的接受者;每個人有充足的信息和知識,可以自由地選擇進入或者退出市場,經濟學家們把這樣的市場稱為自由競爭市場。
由於大量買者與賣者的存在,當某個賣者抬價,顧客就會去別的賣者那裏購買所需的商品;同樣,他降低商品的售價,雖然可招來顧客,卻不會對整個市場的價格帶來影響。當然,這樣的市場完全是經濟學家虛構出來的市場,就如同一塊沒有摩擦力的鋼板,完全是為課堂的學生們準備的,但這作為研究市場結構的起點足夠了。盡管實際中並沒有真正的完全競爭市場,但是像糧食、股票這樣的市場,還是可以看做接近完全競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