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中國製造的日子
2004年的聖誕節,美國人薩拉·邦焦爾尼突發奇想,決定從2005年1月1日起,帶領全家開始嚐試一年不買中國產品的日子,從而誕生了《離開中國製造的一年》這本暢銷書和一次有趣卻又充滿挫折的冒險:4歲的兒子不得不擁有標價68美元的“意大利”鞋;廚房的抽屜壞了,可找不到工具修理;購買生日蠟燭竟成了折磨人的頭痛事,雜貨店除了中國蠟燭,啥也沒有;能到手的最“美國”的燈,也用了中國製造的關鍵零件,是一盞混血台燈;丈夫去法國旅行買的紀念品艾菲爾鐵塔鑰匙鏈也是中國製造……
作者經過一年的艱辛嚐試,證明中國製造在美國普通人的生活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在今天,中國製造的產品已經行銷全球,全世界70%的電風扇來自中國,55%的電熱水壺來自中國,服裝、玩具、家用電器等等更是充滿世界各地,有兩百多類中國產品銷售量位居第一,中國的市場規模和經濟實力意味著中國的經營模式將很快成為全球效仿的標準,這在商業上被稱作“中國價格”。
勞動力工資水平低就是中國最主要的比較優勢,在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勞動力資源非常充分,資金卻非常匱乏,最終的結果是,勞動力的報酬低,而資本的利潤率高,正是這一點,吸引了大量的外國資本,這也是中國的比較優勢。
然而,歐美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者總是聲稱:中國的工資水平比我們這裏低得多,他們能夠以非常低廉的成本生產玩具、服裝、皮鞋等等,我們應該保護我們本地的生產商,對中國的產品征稅,或者發布禁令。美國的確是這樣做的,借助“反傾銷法”阻礙進口中國產品,用以維護美國公司的利益,他們這麼做的理由是保護本國的產業。
這種荒謬的觀點其實曲解了比較優勢的真正含義。美國的工人受過良好的教育,擁有嫻熟的技能和大量的資本設備,這些因素促成了他們擁有更高的生產力和比較優勢,而這正是他們高工資的來源。在中國這樣的國家,低工資正是低生產力的體現。這種貿易保護真正的受害者是那些千千萬萬個普通的家庭,薩拉·邦焦爾尼用她的親身體會為我們描述了一幅離開中國製造的生動畫麵。
相反,很多事實總被她們忽略,在中國國家環保總局公布的汙染企業名單中,包括百事、惠爾普、博世等一些世界500強企業赫然在目,事實上,大部分上了汙染企業名單的跨國公司在環保方麵都擁有良好的口碑,但他們進入中國以後很快就“入鄉隨俗”,降低了環境標準。
外資往往把高汙染、高能耗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以逃避本國或發達國家嚴厲的環保法令限製,造成了中國大量資源消耗,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環保總局的一位官員曾深有感觸地說:“什麼是世界工廠?就是用自己的資源替發達國家生產低級工業品,用自己的身體去承受汙染,所賺取的不過是微薄的加工利潤”。
事實上,中國之所以被如此重視還有著更深刻的原因,不僅因為這裏有大量熟練的技術工人,大批的工廠、設備,更關鍵的是這裏有巨大而蓬勃發展的消費者市場。中國是威脅,中國是顧客,中國也是機會,任何人都不能忽視中國。無論什麼行業,中國必將成為主要的競爭對手和消費市場,這才是世界離不開中國的原因。
矛盾的經濟學
關於貿易自由和貿易保護的爭論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古典經濟學家認為,自由貿易可以通過分工和比較優勢來增加貿易雙方的財富,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是今天自由貿易的理論基礎,它極大地推動了英國的資本積累和生產力發展,他的思想至今仍影響著人們。
但是,李斯特告訴我們貿易也具有一種破壞力,而這樣的貿易會把那些處於比較劣勢的國家置於更加不利的地位。李斯特建立的貿易保護學派提出的在德國國內實行自由貿易,同時對進口製成品征收高關稅的做法,使德國在很短的時期內就趕上了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
事實上,經濟學真正的目的不在於認識這些公式,分析這些陡峭的曲線,而在於理解經濟的規律,並指導我們朝正確的方向努力。因此,無論是自由貿易還是貿易保護都有其優勢和劣勢,似乎這已經不是經濟學家的問題了,而是政治家需要考慮的。往自己的港口扔石頭肯定是不明智的,但是沒有一塊石頭也是件可怕的事情,似乎最佳的做法是:準備好一塊自己的石頭,時刻等待著往別人的港口扔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