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壁壘不僅限製了進口,同時也限製了出口。美國曾經對食糖征收配額,這使得美國食糖價格攀升到世界平均價格的三倍多,也迫使美國糖果生產商到其他國家尋求更低價格的食糖。實際上,當我們一個國家通過關稅、配額等限製國外商品進入的時候,其實也限製了本國購買外國產品的數量。因為貿易是雙方的,經濟學家阿巴·勒納(Abba Lerner)經過嚴格的證明得出了驚人的結論:禁止進口=禁止出口,這就是著名的勒納定理。美國對食糖的配額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國內的糖價攀升到世界平均價格的三倍多,結果糖果生產商紛紛將生產轉移到其他國家,以糖為原料生產的工廠大大減少了他們雇傭的員工。
美國政府2002年對鋼材采取的進口配額就生動地印證了這一點:配額使得鋼材進口額急劇下降,同時供給的下降使得美國鋼材的價格上升了30%,在這一高價格帶動下,國內的鋼鐵生產商擴大了生產和員工數量。結果次級效應是,貨車、汽車、重型機械紛紛漲價,生產這些產品的企業不得不減少產量、解雇工人,曾經占領世界市場的美國集裝箱生產商就因為鋼材價格而無法與國外的廠商進行競爭,結果敗下陣來。經濟學家經常開笑話說:“一萬個新工作崗位占據了報紙的頭條,而成千上萬個工作的流失卻不為人知。”美國為了留住受到進口競爭衝擊的產業中的一個崗位,所付出的成本高達6位數,這是工人工資的幾倍。可是至今為止,沒有任何一個消費者團體為了降低價格而提出過對自由貿易的要求。
瓊·羅賓遜夫人曾諷刺貿易保護主義說:“不能因為其他國家往他的港口扔石頭,我們也要往自己的港口扔石頭。”
像這樣“害人反害己”的例子不是沒有,日本就是最有意思的一個。20世紀50年代,日本和意大利簽訂了一項雙邊協議,將從對方進口的汽車限製在非常小的數量上。這項協議是由日本首先提出的,當時日本擔心國內的汽車無法與意大利的進口汽車競爭,而20年後隨著日本汽車工業的壯大,這項協議卻成了歐洲國家限製日本汽車出口份額的基礎。
這裏,我不得不感謝另一位傳奇式的經濟學家肯尼斯·加爾布雷思(John Kennerh Galbraith),他發明了一個生動的詞語“傳統智慧”,他把那些“雖然沒有切實證據證明,但卻因為被廣大精英和權威人士所傳揚而成為社會共識的觀點及信息”稱作“傳統智慧”。的確,經濟和社會行為極其複雜,試圖把握它們的全部信息會讓你筋疲力盡,所以人們總是會努力堅持那些能夠讓社會達成共識的方式和觀點。而這種“傳統智慧”必須簡單、方便,而且讓人們感覺舒服,雖然它的內容未必是真實的。
不過,假如你現在就斷定“貿易壁壘”是罪魁禍首,那麼你極有可能陷入另一種“傳統智慧”。
準備好自己的石頭
諺語說,每朵花下都有刺,每叢刺上麵都有花。自由貿易也不例外,盡管我們上麵幾乎將貿易壁壘說得“一無是處”,但是我還是建議你將“那塊扔向自己碼頭的石頭”先保留起來。
李嘉圖的確很偉大,但他的自由貿易理論似乎並不是問題的全部,想要明白全部的故事,讓我們回到19世紀初的時代。
當英國工業化的車輪滾滾向前時,德國仍然是個農業國家,停留在中世紀田園生活的時代,當時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和自由貿易學說正流行於世,英國人也以此要求德國人開放市場,然而一個偉大的德國經濟學家改變了德國的命運。他的名字叫弗裏德裏希·李斯特(Freidrich Liszt),他認為當時德國的生產力遠不及英國,貿然對英國開放,德國將更加落後,他因此主張,必須大力保護和加速發展德國的生產力,而後對等開放。
李斯特用他超人的智慧識破了比較優勢理論的陷阱,他認為,所謂自由貿易,反映的是英國作為先發國的利益;根據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各國應該按照其比較優勢發展,英國的任務是向全世界提供工業品,包括德國在內的其他國家的任務則是向英國供應農產品和原料。對此,李斯特深刻地指出:“在英國人此後所訂的各種商約中,都可以看到一種同樣的傾向。在表麵上他們總是以世界主義者、博愛主義者自居,然而就其目的與企圖來說,他們實際上始終是利益壟斷者。”這就好比當一個人已登上了高峰以後,就會把他登高時所使用的那個梯子一腳踢開,免得別人跟著他爬上來。
李斯特還驚人地發現,英國有一個秘不告人的準則,認為一個國家用工業品交換農產品,這樣的貿易,才能達到國家富強。所以他們要在一切國家擴展他們工業品的銷路。隨時設法用廉價銷售和長期貸款手段,摧毀英國的工業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