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隻有偏執狂才能生存 (1)(2 / 3)

機會成本暗含了另一個重要的概念:偏好。偏好事實上也來自於效用的概念,因為我們每個人對同樣事物的效用是不同的,也就是說在我們對選擇進行了效用的排序以後,機會成本自然就能估計出來了,所以偏好是影響機會成本的重要因素。機會成本似乎已經演變成了一個哲學命題,美國大詩人羅伯特·福羅斯特用詩人的哲思啟發了我們對機會成本的思考:森林裏有越來越遠兩條的道路,而我——我選擇了較少人走過的那一條路,這就造成了根本性的差別……

誰來當頭

既然企業經營要麵臨如此多的風險和各種各樣的選擇,那麼誰有勇氣成為企業的帶頭人呢?

事實上,最初的企業家都是那些敢於承擔風險成本和機會成本的“冒險家”。這些自信的冒險家是這樣一群人,他們首先發現了市場的需求,然後以自己一定的收入作為付出,以此換取員工的勞動,而他們自己具有對最終生產結果的分配權力,當他們成功了,他們便成為最初的企業家。

似乎這樣童話般的敘述充滿了想象的成分,但是企業家的確是個特殊的階層,他們最初的確承擔了很多複雜的工作:預測未來的產品,對員工的工作進行指導、控製生產流程等等。在今天,企業生產的商品幾乎都不是為自己生產的,他們是為市場而生產的,因此生產者承擔了預測消費者需求的責任,而由於風險成本的存在,使得企業家在決策時候承擔了更大的風險。

從倫理學的角度來說,一個人保證另一個人行動的特定結果是有條件的,並且讓他人服從也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坦率地說,企業家是通過付酬做到的,他們向員工支付了有保證的工資,並以此控製他人的生產行為,這就是最初的雇傭關係。

事實上,企業家們的核心工作聚焦在兩個方麵:經營和管理。經營是預測市場的需求,購買生產要素,並將生產的商品進行銷售;管理則要依據價格進行反應,控製內部的員工進行生產的組織安排。

維也納最出眾的情人

我們今天真正理解的企業家精神,完全要歸功於100多年前一位著名的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的發現,請不要吝惜你的讚美之詞,事實上今天的人們怎樣稱頌他都不為過。

當熊彼特還隻是維也納一個朝氣蓬勃的年輕人時,他為自己樹立了三大理想: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經濟學家,奧地利最瀟灑的騎士,維也納最出眾的情人。

當年24歲的熊彼特身材高大,眼神憂鬱,充滿了貴族氣質,吸引了比他大12歲的茜芭,他們很快墜入情網而結婚。雖然無法成為優雅的騎士,但才華出眾的熊彼特很快實現了成為經濟學家的諾言,1901年,28歲的熊彼特出版了奠定他一生學術基礎的最重要著作《經濟發展理論》,創立起以創新思想為基礎的動態發展理論,當絕大多數學者還在苦於積累的時候,熊彼特已成為奧匈帝國曆史上最年輕的教授。

熊彼特把企業家看做是資本主義的“靈魂”,他基於創新思想提出了著名的企業家理論。熊彼特認為“創新”是將原始生產要素重新排列組合為新的生產方式,以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一個經濟過程。在熊彼特建立的經濟模型中,能夠成功“創新”的人便能夠擺脫利潤遞減的困境而生存下來,那些不能夠重新組合生產要素的人會最先被市場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