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速增長經濟體發展實踐對經濟發展理論的影響(1 / 2)

高速增長經濟體發展實踐對經濟發展理論的影響

經濟視野

作者:劉國富

摘 要:自二戰結束後,世界範圍內出現了諸多高速增長的經濟體,這些經濟體對於經濟理論具有深遠的影響,其是經濟理論形成的基礎。世界經濟體製出現變動的同時,新的經濟理論也會應運而生。本文就高速增長經濟體發展實踐對經濟發展理論的影響做了深入探究,僅供參考。

關鍵詞:經濟體;發展實踐;發展理論;影響

理論發現的推動力一般來自於經濟的發展。二戰結束之後,出現了許多的獨立國家,其為了推動國家的發展,根據本國的國情製定了新的經濟體,這些新興的經濟體的出現,豐富了世界的經濟體,隨著經濟體的發展,新的經濟理論也隨之出現。

一、20世紀50年代的發展實踐與發展理論

20世紀50年代主要的經濟發展理論為大推進理論、計劃化理論、貿易條件惡化理論、中心外圍理論以及起飛理論。這些理論在當時的世界經濟發展中居於主導地位。在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國家就是蘇聯。

20世紀50年代,蘇聯的經濟發展經驗為許多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建設提供了參考依據。當時的發展中國家都參考蘇聯的經濟發展戰略,將GNP作為國家發展的主要目標。蘇聯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工業化發展戰略,發展中國家也紛紛效仿,這種經濟體的弊端就在於國家隻注重工業發展,而忽視了農業發展的要求。糧食的價格出現持續走低的狀況,並且國家對農業的補助也逐漸減少。很多的國家都采用進口糧食的方式來解決國家糧食的需求問題。然而這種經濟體以及經濟理論並不符合發展中國家的各項要素的需求,因此出現了很多的低效工業產業。

二、20世紀60年代的發展實踐與發展理論

從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結束,世界經濟體的發展主要以巴西和日本為主。其中,日本的發展最為典型。日本在二戰經濟重建工作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其對國家的經濟體製進行了徹底的改革,適應當時世界經濟的發展,並且依據其本國的國情,使得國民經濟總產值不斷提高,成為了世界上的第二大經濟強國。其發展的主要策略為:首先注重農業發展;其次,不斷擴大固定資產投資;再次,積極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並且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然後,重視素質教育,著重培養科技人才;最後,充分利用國外市場與資源,運用經濟計劃和產業政策發揮作用促進經濟的發展。在日本經濟發展的同時,這一時期的經濟發展理論也逐漸形成。

三、20世紀70年代的發展實踐與發展理論

在20世紀70年代,拉美問題逐漸受到了關注,並且東亞的經濟也在這一時期迅速的發展起來,這就促進了新經濟理論的出現。東亞地區的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黃金時期就是在70年代,最突出的經濟發展國家就是韓國。韓國在著一時期製定的發展戰略為:首先,開展新村運動,加強農業建設;其次,重視治理投資,開發人力資源;再次,注重社會各階層的發展,注重平等;然後,大力發展密集型勞動產業,增加就業率;最後,逐漸由進口貿易轉變為出口貿易,並且不斷引進先進技術,優化本國生產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