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時期,拉美國家所麵臨的主要問題有:①失業率大增;②國家貧富差距過大;③隱性失業與非正式職業的存在;④城市人口集中等。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拉美的經濟體發展出現了一定的轉變,其在發展中落後於西方國家,所以經濟體製的製定不能夠與發達國家相一致,因此出現了新的經濟體,從而引發出了新的經濟發展理論。
四、20世紀80年代的發展實踐與發展理論
在20世紀80年代,由於次債危機的影響,使得世界各國的經濟在發展上受到了一定的限製。損失最嚴重的要屬第三世界國家。拉丁美洲的人均收入下降了11%,非洲國家的經濟出現停滯不前的現象。在次貸危機的影響下,人們認識到外部均衡和內部均衡的重要性。其外部和內部均衡發展,能夠有效解決次貸危機,促進經濟的平穩發展。
在這一時期出現了東亞奇跡,東亞各國為了促進經濟的發展,紛紛製定了不同的經濟發展策略,如中國的改革開放、亞洲四小龍的人力資本投資戰略、各國的市場化改革、出口導向與自由貿易。這些策略的製定使得東亞各國的經濟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並沒有過多的受到次貸危機的影響。隨著東亞各國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新的發展理論,主要包括:內生技術增長;人力資本與技術轉移的關係;新製度經濟學與製度的功能。這些理論豐富了世界經濟的發展格局。
五、20世紀90年代的發展實踐與發展理論
在20世紀90年代是東亞各國發展的黃金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國家有中國、印度和韓國等國家。其中,中國的經濟在90年代增長率達到了9.6%。中國加強了市場經濟的發展,並且運用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對市場經濟的發展進行有效控製,加強了對外貿易,發展外向型經濟,使得經濟的發展出現了穩步增長的局麵。
在1990年,由於東亞各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使得世界上出現了新的經濟發展理論,主要包括:製度的內生性、市場和政府的角色、華盛頓共識等等。在這一時期。東亞經濟發展的合理化,對於世界經濟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在20世紀90年代的發展目標為製度建設和政府職能調整。在這一時期,亞洲的金融危機使得多數的國家重新恢複了對市場經濟發展的控製,隨著經濟的發展,東亞各國開始注重國民的基本需求,在健康、衛生、教育上加大了投入力度,對社會福利建設提供了發展的條件。
六、結論
近60多年以來,發展實踐、發展理論、發展目標和戰略之間是緊密相互依賴的和不斷演進的。每一個時期的主流發展戰略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當時高速增長經濟體發展實踐的影響。經濟的發展帶動了經濟發展理論的產生,高速增長經濟體發展實踐對經濟發展理論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林毅夫.新結構經濟學——重構發展經濟學的框架[J].經濟學(季刊),2011(01).
[2]陳樂一.日本經濟的增長與波動[J].現代日本經濟,2005(06).
[3]胡鞍鋼,胡琳琳,常誌霄.中國經濟增長與減少貧困(1978~2004年)[J].當代中國史研究,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