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分 政府工作人員也要學習大慶精神(1 / 3)

在其位謀其政責任,對於各級政府職能部門的所有工作人員來說,無疑都具有重要意義,不僅能夠檢驗他們的向心力、執行力,也能夠檢驗他們的工作是否有成果,是否有意義。

1999年元旦剛過,大家仍然沉浸在節日的喜慶氣氛中,但是就在這時,發生在重慶市綦江縣的“虹橋垮塌事件”卻給這美好的日子注入了悲劇氣氛。

虹橋工程是綦江縣的重點工程之一。按照相關法律規定,整個工程必須經過立項審批、規劃設計、工程招投標、質量監督、施工許可、承擔施工任務單位和個人的資格檢查以及監督、工程驗收等法定環節,而且這一係列的工作都必須由相關行政權力的行政主體嚴格依照法律法規做出。

然而,事實上,綦江縣政府及其各級職能部門卻沒有依法采取相應的措施,結果導致虹橋工程成為不折不扣的“豆腐渣”工程。

在虹橋工程竣工後,正式通車前,已經有不少熱心群眾向該縣政府及有關職能部門提出意見,認為它有嚴重的質量問題,要求有關職能部門盡快處理。但是,這些部門卻沒有履行各自的法定職責,終於導致了慘案的發生。

很明顯,導致這一嚴重後果的原因正是政府工作人員責任感的缺失。

責任,對於各級政府、職能部門的所有的工作人員來說,無疑都具有重要意義,不僅能夠檢驗他們的向心力、執行力,也能夠檢驗他們的工作是否有成果,是否有意義。

而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執行起來就比較有難度。需要各級政府、職能部門等所有的政府工作人員自覺樹立起高度的責任感,把紙麵上的任務變成行動方案、認真執行。

在這一點上,大慶人的做法十分值得借鑒:

大慶石油會戰初期建立了生產管理製度,大慶領導機關根據石油化工生產具有高溫高壓、易燃易爆、生產連續性強、自動化程度高等特點,要求生產指揮係統必須做到生產不停,指揮不斷,1年365天辦公,1天24小時管生產。它的主要做法是:從大慶生產指揮部直到各基層小隊,領導幹部都輪流住在辦公室值班管生產,負責處理日常生產事務,掌握生產情況,並向上級彙報。大慶生產指揮部、二級指揮部和大隊的三級調度係統24小時值班管生產。每一個值班組就是一個配套的生產領導機構,負責夜間查崗,了解生產進度,組織工序銜接。供應、運輸、機修等後勤工作部門24小時為生產服務。哪裏有會戰,哪裏就有後勤服務;會戰打到哪裏,生產服務就跟到哪裏。不管是節假日還是平時,無論白天還是夜晚,無論好天氣還是壞天氣,全油田各個生產指揮崗位上都有人在負責組織、指揮生產。這種生產管理製度,對解決難題,確保各項施工正常進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作為一條成功經驗一直沿用至今,使企業日常生產管理井井有條。

大慶人的這種“一年365天辦公,一天24小時管生產”的高度負責精神不僅企業要學,政府工作人員更要學習。

曾經有不少人最大的夢想不是當科學家、企業家、富翁,而是當公務員。他們說,前三類人,固然有名有利,但卻是個累人的苦差事;而當公務員就不同了,隻要不犯大錯誤,就可以高枕無憂、名利雙收。於是,有人把公務員和以前的國有企業職工並稱為終身不用擔心失業的工作。在國有企業工作是“鐵飯碗”,而在政府機關工作就是“金飯碗”,就好像有了護身符,進了保險箱。然而,隨著我國新《公務員法》的出台,“金飯碗”卻已經變成了“泥飯碗”,隨時都有打破的危險。

《公務員法》還規定:公務員在執行公務時,認為上級的決定或者命令有錯誤的,可以向上級提出改正或者撤銷決定或者命令的意見;上級不改變該決定或者命令,或者要求立即執行的,公務員應當執行該決定或者命令,執行的後果由上級負責,公務員不承擔責任;但是公務員執行明顯違法的決定或者命令的,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

盡管新《公務員法》已經出台,但是有些政府工作人員仍不以為然,認為有些工作馬馬虎虎就可以蒙混過關,殊不知一丁點兒的不負責,就可以造成車毀人亡的慘劇。

孫克是一位火車後廂的刹車員,因為他聰明、和善,常常麵帶微笑而受到乘客們的歡迎。

一天晚上,一場暴風雪不期而至,火車晚點了。孫克抱怨著,這場暴風雪不得不使他在寒冷的冬夜裏加班。就在他考慮用什麼樣的辦法才能逃掉夜間的加班時,另一個車廂裏的列車長和工程師對這場暴風雪警惕了起來。

這時,兩個車站間,有一列火車發動機的汽缸蓋被風吹掉了,不得不臨時停車,而另外一輛快速車又不得不拐道,幾分鍾後要從這一條鐵軌上駛來。列車長趕緊跑過來命令孫克拿著紅燈到後麵去。孫克心裏想,後車廂還有一名工程師和助理刹車員在那兒守著,便笑著對列車長說:“不用那麼急,後麵有人在守著,等我拿上外套就去。”列車長一臉嚴肅地說:“一分鍾也不能等,那列火車馬上就要來了。”

“好的!”孫克微笑著說,列車長聽完了他的答複後又匆匆忙忙向前部的發動機房跑去了。但是,孫克沒有立刻就走,他認為後車廂裏有一位工程師和一名助理刹車員在那替他扛著這件工作,自己又何必冒著嚴寒和危險,那麼快跑到後車廂去。他停下來喝了幾口酒,驅了驅寒氣,這才吹著口哨,慢悠悠地向後車廂走去。

他剛走到離車廂十來米的地方,才發現工程師和那位助理刹車員根本不在裏麵,他們已經被列車長調到前麵的車廂去處理另一個問題了。他加快速度向前跑去,但是,一切都晚了,在這可怕的時刻,那輛快速列車的車頭,撞到了自己所在的這列火車上,受傷乘客的嘶喊聲與蒸氣泄漏的噝噝聲混雜在了一起。

後來,當人們去找孫克時,他已經消失了。第二天,人們在一個穀倉中發現了他。此時,他已經瘋了,在憑空臆想中叫喊著:“啊,我本應該……”

他被送回了家,隨後又被關進了精神病院。

事實上,任何人卻不可能脫離責任而生存,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我們對社會負有責任,作為政府工作人員,我們對人民負有責任;作為家庭成員,我們對家人負有責任……所以,責任無論是對社會,對國家,對人民,還是對自己,任何時候都是不可逃脫的,作為政府工作中的一員更應該肩負起自己的責任,像大慶人那樣“一年365天辦公,一天24小時管生產”。

閱讀思考題:

1.作為國家公務人員,最大的責任是什麼?

2.責任,對於各級政府、職能部門的所有工作人員來說,都有哪些重要意義?

“三老四嚴”與“四個一樣”:

培養一個好作風

《石油工作部關於大慶石油會戰情況的報告》中指出:“工作作風很重要。一個隊伍,沒有好作風,鬆鬆垮垮,馬馬虎虎,稀稀拉拉,是辦不好事的,一個好作風的實質,就是把革命精神和紮紮實實的工作態度具體化,作為人們日常行動的準則。”

“三老四嚴”即:對待革命事業要當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對待工作要有嚴格的要求、嚴密的組織、嚴肅的態度、嚴明的紀律。這是大慶石油職工在會戰實踐中形成的優良作風。

“三老四嚴”這一好作風,來自實踐,是在大慶領導的反複倡導和精心培養下,通過實際工作的磨煉,逐漸在職工隊伍中形成的。搞石油工業,地下作業多、隱蔽工程多、間接獲取資料多,同時,大會戰是幾萬人,150多個工種,分散在上千平方公裏的草原上,班組作戰,單兵頂崗,晝夜施工,四季不斷,又要協同配合,必須有高度的集中統一和對各方麵的嚴格要求。當時會戰隊伍來自四麵八方,雖然有革命幹勁,但也帶來了一些舊習慣和壞毛病,不適應大規模的石油會戰。因此,會戰一開始,大慶領導就提出培養革命作風,強調嚴格要求,首先從領導嚴起。在平時的工作中,事事講作風,時時講作風,處處講作風,人人講作風。凡是好作風,就大力表揚和提倡。對常見的、大量的、具體的不良現象,如“一粗、二鬆、三不狠”,“馬虎、湊合、不在乎”,則反複進行批評教育,加以糾正。經過大慶會戰時期的培養和實際工作中的磨煉,使“三老四嚴”在幾萬人的職工隊伍中形成了風氣。這一作風是大慶人高度的主人翁責任感和科學求實精神的具體表現。它增強了隊伍的組織性和紀律性、生產中的主動性和科學性、執行製度的自覺性和嚴肅性,起到了單靠領導工作和生產管理製度不能完全起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