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分 大慶精神是企業的效率之源(2 / 3)

“推磨子不如打碾子,幹活兒不如想點子”。實幹不是傻幹、蠻幹,巧幹也不是亂幹、胡幹,否則要麼事倍功半,要麼一事無成。經營企業就得“狼狽為奸”——既有要狼的勇敢、團隊精神,還得有狽的鬼點子、好主意。

作為華人首富,李嘉誠的名字家喻戶曉,他之所以能成為首富,也並非偶然:從打工的時候起,他就是一個找方法解決問題的高手。

李嘉誠的父親是一名老師,他非常希望李嘉誠能夠考個好大學。然而,父親的突然去世使這個夢想破滅了:家庭的重擔全部落到了才10多歲的李嘉誠身上,他不得不靠打工來維持整個家庭的生存。

他先是在茶樓做跑堂的夥計,後來應聘到一家企業當推銷員。幹推銷員首先要能跑路,這一點難不倒他,以前在茶樓成天跑前跑後,早就練就了一副好腳板;可最重要的,還是怎樣千方百計把產品推銷出去。

有一次,李嘉誠去推銷一種塑料灑水器,接連走了好幾家公司都無人問津。一上午過去了,一點收獲都沒有,如果下午還是毫無進展,回去將無法向老板交代。

盡管推銷得不順利,他還是不停地給自己打氣,然後精神抖擻地走進了另一棟辦公樓。他看到樓道上的灰塵很多,突然靈機一動,沒有直接去推銷產品,而是去洗手間往灑水器裏裝了一些水,然後將水灑在樓道裏。經他這樣一灑,原來很髒的樓道一下變得幹淨起來。這一來,立即引起了主管辦公樓的有關人員的興趣,一下午,他就賣掉了10多台灑水器。

李嘉誠這次推銷為什麼成功了呢?原因在於把握了推銷的一個訣竅:要讓客戶動心,就必須掌握如何使他們受到影響的規律:“聽別人說好,不如看到怎樣好;看到怎樣好,不如使用起來好。”老講自己的產品好,哪能比得上親自示範,讓大家看到使用後的效果呢?

在做推銷員的整個過程中,李嘉誠很重視分析和總結。在幹了一段時間的推銷員之後,公司的老板發現:李嘉誠跑的地方比別的推銷員都多,成交的也最多。

他是如何做到這點的呢?

原來,他將香港分成幾片,對各片的人員結構進行分析,了解哪一片的潛在客戶最多,有的放矢地去跑,這樣一來,他獲得的收益自然要比別人多。

縱觀李嘉誠的奮鬥史,其實就是一部用“巧幹”來改變命運,書寫成功的曆史。

打井需要的不僅是實幹更重要的是那股巧勁兒,企業同樣也需要那股巧勁兒,實幹加巧幹,是提高效率的不二法則。

閱讀思考題:

1.談談實幹與巧幹二者之間的關係。

2.試著講一下你通過巧幹提高工作效率的例子,並說說從中你得到了怎樣的啟發。

立即停鑽,用原鑽機試油:

果斷決定,速度製勝

古語講“兵貴神速”,速度和效率的問題不解決,是絕對不能成就大事業的。

1959年秋,鬆基3井打到1000米以後,多次出現油氣顯示;後來在取心中又取到了含油砂岩,說明地下可能遇到了含油氣層。是立即停鑽試油,還是按設計要求繼續打下去?一個必須趕快抉擇的問題,尖銳地提到了大家的麵前。

獲悉喜訊火速趕到哈爾濱的石油工業部副部長康世恩,聽了現場技術人員的彙報,又仔細觀看了岩心和電測錄井資料,非常高興。他對在場的我國專家、工程技術人員和特意從北京趕來的蘇聯專家說:“我們打這口井的目的是為了找油。一旦見油氣顯示,就要馬上把它弄明白,不然就要耽誤時間。從這口井的資料看,希望很大。應當停鑽試油,盡快確定有無開采價值。”

一聽說要停鑽,來訪的蘇聯專家、蘇聯石油部總地質師,通訊院士米爾欽柯立即表示反對。他說:“按照打基準井的規定,必須堅決按設計要求取心到底。然後再由下而上地逐層試油,不能中途改變計劃。”一聽這話,在場的中國同誌心裏都“咯噔”一下。他們清楚,鬆基3井設計井深3200米,越往下越不好打,取心到底,得到什麼年月呀!康世恩微笑著對專家說:“這口井全井取完心,起碼還得半年。井身浸泡時間長了,有油恐怕也試不出來了。如果馬上停鑽試油,證明有開采價值,就可以立即開采了。”

米爾欽柯對中國石油事業很熱心,理解中國同誌的心情,但對不按設計辦事還是有意見。他說:“搞勘探要講程序,基準井要完成基準井的任務,完鑽後才能試油。”“你們要著急,可以再搬來一部鑽機,在附近另打一口中深井,專打這一層,打完了可試油。”康世恩接著說:“那樣就更耽誤時間了。我們按程序辦事是為了找到油,現在能有油,就應改變一下程序。你的建議提醒了我們,就是說鬆基3井停鑽後,沒完成的基準井任務可以移到另一口井去完成。”

經過康世恩等耐心的解釋、說服,米爾欽柯等蘇聯專家也同意了停鑽試油的意見,最後果斷地決定立即停鑽,用原鑽機試油。基準井的其他任務改由附近的葡1井去完成。

這樣,鬆基3井提前在建國10周年大慶前夕的9月26日噴出了工業油流,向人們宣告了大慶油田的發現。了解情況的人都說:“虧得部領導勇於打破框框,辦事機動靈活,果敢決斷。要不然這一天不知要被推遲到哪一年呢!”

古語講“兵貴神速”,速度和效率的問題不解決,是絕對不能成就大事業的。

“兵貴神速”要求,在進行戰鬥時,行動要迅速,反應要敏捷,要果敢地進攻、果斷地撤退,不能有絲毫猶豫和拖延。在戰場上,一旦戰機出現,就應果斷地決策,並迅速行動,這才是取勝之道。

石油工業部副部長康世恩的果敢決斷,就是“兵貴神速”的最完美表現,他為石油會戰贏得了時間,保證了速度。

事實上,“兵貴神速”不僅適用於戰場上,更適用於商場上。

蒙牛集團是中國食品行業中的奇跡。1998年,蒙牛創始人牛根生和他的團隊帶著大家籌措到的1000萬元殺入了市場格局已基本穩定的乳品市場。當時的鮮乳市場由於保鮮問題得不到解決,基本是各地用各地企業生產的產品,而隨著國人生活質量的提高,飲食結構發生了變化,鮮奶的需求每年以幾何級數的速度增長。

牛根生一方麵看到了這種市場需求,另一方麵,他迅速抓住了市場的另一個“機會”,做出了一個果斷的決定:發展奶製品的保鮮技術。

鮮奶產品很重要的是保鮮。這時,國外生產的保鮮奶產品“利樂”進入中國市場,用利樂包裝紙進行包裝,可以使原來隻能保鮮6小時的鮮奶製品延長至保鮮6個月。

6小時對6個月,一個原本隻能在當地市場銷售的產品有望行銷全國了。

蒙牛抓住這一契機,把“來自草原的鮮奶”送到了遍布全國的消費者手中,也以每年10個億的速度增長著蒙牛的財富。

據有關數據統計,由於伊利、蒙牛和光明等全國性企業的興起,使中國乳品行業進一步集中,由蒙牛起家時的3000家企業,減少到2004年的不到300家。這個市場基本成為一個寡頭市場,後來者基本沒有了進入的機會。

隻有果斷決定,才有機會;隻有贏得速度,才能在市場中生存。

有人說:“現代企業的競爭,就是速度的競爭。”這話雖然有些絕對,但也不無道理,因為大家都在追求速度,隻有具備比競爭對手更快的速度,企業才能獲得真正的價值和額外利潤。

台灣頂新集團原來主要是生產食用油脂產品的。1990年,頂新集團在北京投資建廠,利用其先進的製油技術、豐富的生產經驗,先後生產了“頂好”清香油、“頂好”健康油、“頂好”純香油等一係列食用油,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經過很多努力後,頂新集團發現在食用油脂市場上要有大的突破幾乎不可能了,京城食用油市場上,“金龍魚”、“綠寶”等產品已經占領了較大的市場,自己這個後來者要想“居上”實屬不易。

頂新集團的決策層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在食用油上已慢人一步,未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開辟另外的市場,並且先聲奪人。

經過市場調研後,頂新集團決定生產高質量的方便麵。當時,僅北京一地就已擁有60多條方便麵生產線,他們分屬於不同的廠家,產品資源雖然豐富,但其品質低下、包裝簡陋,而且這些廠家既不注重產品宣傳,也不注重創新。頂新集團果斷決定:打一場方便麵競爭戰。

然而就在他們準備出擊時,他們又得到消息,台灣食品業公認的“龍頭老大”TE集團也要打方便麵的主意。頂新決策層清楚地知道,像這樣有實力的集團,如果讓其先己一步,在大陸打開市場,那麼頂新更難有大的作為。

於是,他們以最快的速度推出了一種名為“康師傅”的方便麵。“康師傅”方便麵品質優良、湯料香濃,杯裝麵和袋裝麵一應俱全。更重要的是與此同時,他們還在廣告、包裝、營銷等環節上以大手筆亮相,令眾多對手望而卻步。就這樣,“康師傅”以“光”的速度迅速占領了京城市場。戰勝對手,在京城取得成功後,頂新集團隨即四麵出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大舉占領全國市場,並在濟南、天津、上海等地建廠,日產“康師傅”方便麵達30多萬包。

遲到一步的TE集團隻好以“貴族”身份出現,希望以此提升自己的品牌競爭力,但此時“康師傅”已深入人心,盡管TE集團加大了廣告宣傳力度,並且不斷追加成本,但收效遠不及“康師傅”。

綜觀“康師傅”在大陸市場上的成功,正是對果斷決定、速度製勝最好的證明!

在石油大會成時期,最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一定要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

“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是對過程實施的保證,有個基本底線:去完成領導要求的內容。這種完成,是在這個底線上進行的。所以,考驗完成任務,第一個標準,的首要標準,是過程;第二標準才是質量標準。在油田開發過程中,第一個標準,是所有人、所有鑽井隊都要嚴格遵守的標準,完成任務不能講任何條件。但是,對質量標準,則不同的人、不同的鑽井隊有不同的要求。

這種不追求完美而追求過程的“行動文化”,使大慶人組成的團隊成為最有執行力,也是最有效率的組織。

閱讀思考題:

1.談談你對“果斷決定,速度製勝”的理解。

2.工作中,你做事總是猶豫不決還是總能果斷決定,這兩種做法會給你帶來怎樣的結果?

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

目標是事半功倍的成長法門

中國有很多優秀的人才,這些人才好比一顆顆珍珠,需要一根線把他們聯結起來,組成一串美麗的項鏈。這根線是企業的奮鬥目標,這個目標能引導大家共同去追求、去努力。

組織的使命不同,組織的性質也各異。即使所有組織成員共同認可了價值觀,要想使每一個成員都能夠高效地履行職責,就必須為不同時期的組織設置出明確的奮鬥目標。

“為國分憂、為民爭氣”宗旨的確立,使大慶人有了個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不變的前進方向,使這個組織可以朝著這個方向,永無止境地前進。但不同的時期,不同的階段,在具體完成這個使命的方式上,組織有著不同的具體目標。

組織不同階段的具體目標是完成使命和組織宗旨的載體,是隨著環境、時間以及條件變化而不斷調整變化的。對組織來說,宗旨是共同目標;對組織成員來說,共同目標是組織階段需要到達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