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2月,在1205隊鑽井進尺向200萬米大關突破的關鍵時刻,井架立管油壬突然刺漏。井架立管油壬就像人的動脈血管一樣,一旦受到損傷,鑽井液就不能正常循環。這時井已打到1000米的下部油層,如果不及時修複,不僅迅速突破200萬米進尺大關的計劃泡湯,還將造成卡鑽的嚴重事故。李新民帶領幾名技術骨幹立即成立搶修小組,迅速查出刺漏原因,馬上組織排除故障,可是在油壬旋緊的過程中遇到了困難。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這時,隻見李新民係上安全帶爬上井架,雙腿盤住槽鋼,一隻手抓住保險繩,另一隻手掄起十幾斤重的大錘奮力砸緊油壬。戴手套用不上力,他就甩掉手套,在凜冽刺骨的寒風中一下一下地砸著。20多分鍾過去了,油壬終於被砸緊了,鑽機開鑽了,可李新民的雙手已經凍得麻木了。工人們勸他休息一下,可他二話沒說,又投入緊張的鑽井生產之中。
2005年4月份,1205隊在大慶油田南一區勝利村鋼材大市場院裏打井。由於連續幾天下雨,加之地麵翻漿嚴重,給搬家工作帶來了較大的困難。井場上的地麵設備,包括活動房、爬犁等都深深地陷在泥水裏,掛不上繩套。李新民第一個蹚進泥水裏,把手伸到淤泥裏,摸索著把一個個繩套掛好。泥水浸透了工鞋,濕透了衣裳,他全然不顧。職工們看到隊長如此果斷,也都紛紛下到泥水裏拖拉設備,使整個搬遷工作贏得了主動,保證了施工順利進行。
擔任隊長後,李新民把全部心血傾注到工作上,堅持常年駐隊。有時打井的地方即使離家很近,他也仍然與當班的工人一起吃住在井場,共同勞動。特別是每逢節假日,他都盡量安排職工回家休息,而自己卻盯守在井場上。
2003年5月,1205鑽井隊安裝全公司第一部變頻鑽機,廠家來人把設備安裝完就離開了。沒有操作經驗,李新民就帶領大家按圖紙邊琢磨邊操作。為了盡快熟練掌握操作規程,他一直住在井隊,一個多月沒有回家。多日見不到他身影的兒子和妻子來到井場看他,他隻是利用午休時間領著他們到附近商場買了些吃的,就打發他們回去了,自己又急忙回到井隊。
井隊做過統計,一年當中,李新民有270多天守在井上,有2800多小時跟班作業。
正是憑借對鐵人王進喜“實幹”精神的傳承,李新民帶領1205隊榮獲“全國青年文明號”單位、全國青年文明號“十年成就獎”等稱號。李新民榮獲集團公司“十大傑出青年”、中央企業勞動模範、全國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
職場中有很多人都渴望贏得成功,獲得榮譽,但又不願意付出自己的努力,這些人都希望工作輕輕鬆鬆、一帆風順,可是天下哪種那麼便宜的事?在當今競爭十分激烈的時代,實幹不是越來越不重要,恰恰相反,要想在職場中獲得成功,必須保持實幹的工作態度,要像大慶人那樣鼓足幹勁並兢兢業業地工作。
2000年,為實現“三化”的新目標,已走過五十多年曆史的一汽集團決定正式啟動“一汽大財務管理信息係統”項目,以代替原有的、標準不統一的各種財務管理軟件。
負責這個重點科技項目的是畢業於吉林工學院計算機及其應用專業的宋國華,他是此次項目的總體方案設計者及實施戰略規劃、係統軟件研發和推廣實施應用的項目經理。
接下重擔的宋國華沒有一句怨言,他帶領項目組的成員經過三年的拚搏和奮鬥,終於在2002年12月28日研發出了“一汽大財務管理信息係統”一期工程——小閉環軟件。
2003年初,試點工作開始試行。經過一年的推廣,試點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效果。2004年,集團公司決定在集團全資子公司和職能處室範圍內73家單位全麵推廣實施小閉環,並且集團公司領導對宋國華鄭重要求:“隻許成功,不許失敗。”
在如此艱巨的任務麵前,宋國華沒有退縮,但有三大難題擺在他的麵前:
一是人力資源嚴重不足。
二是實施能力十分薄弱。
三是實施經驗非常匱乏。
眾多的困難,令許多人都搖頭、歎息,說這事想都不敢想,更別提完成了,這根本就不可能。他們紛紛勸宋國華不要接這個任務或者對領導說明困難,延長時間,但宋國華依然堅持自己的選擇:勇敢麵對,迎難而上。
宋國華經過幾天幾夜的分析和整理,頭腦中終於有了清晰的工作思路:他決定在公司內部和社會公開招聘,按照實施要求對招聘人員進行超常規魔鬼式培訓和訓練。有了思路後,宋國華立即著手實施。通過五次招聘,共招近120人,並按照要求對這些人進行了魔鬼式的培訓和嚴格管理。
解決了人員和技術問題,宋國華開始帶領項目組一百四十多名員工全麵實施推廣任務。在推廣實施中,各種問題接踵而來。由於之前各單位管理基礎薄弱,因此,賬實不符、往來賬不清、編碼混亂等現象比較嚴重。為了保證賬實相符,項目組人員進行了長達兩個月的反複核對與盤點。
在小閉環財務管理信息係統推廣實施的日子裏,項目組成員麵對著各有困局的基層單位,每天都要工作12小時以上。作為項目經理,宋國華更是身先士卒,“幹”在前頭。
每天深夜,隻要有項目組人員加班的地方,都會看到宋國華不知疲倦的身影。在長期的超負荷工作中,身體本來就不是很好的他病痛更加多了,但他從來不告訴周圍的同誌,每天都笑容滿麵地麵對大家,而他辦公桌上的藥瓶卻日益增多。
在宋國華的帶領下,“大財務管理信息係統”項目組實施人員在無數個夜以繼日的努力下,靠著信念、意誌和智慧、勤勉一步步地邁向成功的終點,硬是在人們認為“不可能”的條件下,超額完成任務,在業界創造了一個奇跡。項目組因此被授予“第一汽車卓越團隊”,而宋國華本人也被評為“第一汽卓越員工”。
你要想提升自己,讓自己脫穎而出,就讓大慶人的實幹精神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要知道企業需要的不是嘴上說得漂亮的人,而是踏踏實實肯幹的人,嘴上說一千遍,永遠比不上行動,認真實幹的人,才是走到最前麵的人。
閱讀思考題:
1.談談實幹和回報之間的關係。
2.“如果你想讓自己脫穎而出,就要勤勞實幹”這種說法對嗎,為什麼?
精打細算,勤儉節約
精打細算、勤儉節約的敬業精神使企業充滿蓬勃向上的朝氣;精打細算、勤儉節約的敬業精神是個人發展與公司壯大的動力與根源,成為社會與文明進步的真正動力。
采油二部機械廠哈文良小組,發揚“一厘錢”精神,精打細算,為國家節約每一寸鋼板,被人們稱為“愛財迷”。
這個小組處處注意勤儉節約。一次,鍛工班做鍛爐的爐鼻子和爐門,需要長15米、直徑18毫米的鋼筋和兩塊30多厘米厚的鋼板。哈文良他們看過料單後,想到廢料堆裏還有一些鋼筋頭可以利用,便不怕麻煩,你一根,我一截,找來了一些指頭長的鋼筋頭,一根一根焊接起來,很快解決了15米鋼筋材料問題。他們把兩截管子頭用氣焊割開,然後燒紅展平,代替了所需的兩塊鋼板。
一天,這個小組的材料員祁忠榮要下130個水井鏡孔板的料。他按圖紙要求,找來一塊鋼板。第一次按尺寸畫圈時,發現鋼板不夠用,他沒有馬上下料,又重新計算,合理布局,這樣發現鋼板四周還剩一點點餘邊。第二次畫圈時便向外擴了擴,剛好能下130個料。按說祁忠榮這樣做,也夠節約了。但他不肯罷休,決心再節約一點。他想,鋼是國家的寶貴財產,是人民的血汗,能節約一點就再節約一點。他又蹲下來,前看後看,邊看邊琢磨,發現原來的下料法是圈對圈,橫豎成行,圈與圈之間空隙大;最後,他改用圈對空的環套下料法,結果節約了1.3平方米鋼板。
在大慶像這樣精打細算、勤儉節約的事例還有很多很多。發生在這些石油工人身上的事雖已時過境遷,但今天讀來仍感人至深,對我們每一個人仍具有很強的現實教育意義。現在的生活條件,與石油大會戰時期不可同日而語,但是生活條件再變,物質再豐富,也不能丟掉精打細算、勤儉節約的本色。
精打細算、勤儉節約從來就是我們民族的美德,從現代企業的觀念來看,不僅是美德,同時也是企業提高經濟效益的一個重要方麵。一個能夠精打細算、勤儉節約的人或企業,在麵對紛繁複雜的競爭和未來的不確定時,能具有更強的實力,有更大的獲勝幾率。
被稱為“塑膠大王”的王永慶是中國台灣的巨富之一。他曾高居美國《福布斯》雜誌華人億萬富翁榜首位,世界富豪排行榜第1位。顯赫的地位和巨大的財富與他白手起家的經曆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王永慶成為國際工商界傳奇人物的曆程並不像電影中描繪的那樣富有傳奇色彩,甚至說起來還很平凡,他的致富經驗用兩個字就可以概括——勤儉。
60年前,王永慶隻不過是一家小米店的店主。由於當時脫粒技術不過關,米裏麵很容易混進一些雜物,王永慶就一粒一粒地將混雜在米中的雜物揀幹淨,但他從不因此而感到辛苦或者麻煩。有時為了一分錢的利潤,王永慶深夜冒雨把米送到客戶家中。勤儉使王永慶的米店日漸紅火,為日後的創業打下了基礎。1954年,他創建了中國台灣第一家塑膠公司(台塑),成為台灣最大的民間綜合性企業。
王永慶說:“多爭取一塊錢生意,也許要受到外界環境的限製,但節約一塊錢,可以靠自己努力。節省一塊錢就等於淨賺一塊錢。”在降低成本方麵,王永慶不遺餘力。1981年,台塑以3500萬美元向日本購買了兩艘化學船,實行原料自運。在此之前,台塑一直租船從美國和加拿大運原料。如果以5年時間來計算,租船的費用高達1.2億美元,而用自己的船隻需要6500萬美元,從中可以節省5500萬美元。台塑把節省下來的運費用在降低產品價格上,從而使客戶能買到更具實惠的台塑產品。
王永慶認為,最有效的摒除惰性的方法就是保持節儉。節儉可以使企業領導者和員工冷靜、理智、勤勞,從而使企業獲得成功。
王永慶曾經說過:“如果我們能夠對一些細節進行研究,就能細分各操作動作,研究其是否合理。如果能夠將兩個人的工作量減為一人的,那麼生產力會因此提高一倍;如果一個人能兼顧兩部機器,那麼生產力就會提高三倍。”王永慶的經曆向世人揭示了其成功的秘訣:憑借節約,盡自己的能力努力創造財富。
精打細算、勤儉節約的敬業精神使企業充滿蓬勃向上的朝氣;精打細算、勤儉節約的敬業精神是個人發展與公司壯大的動力與根源,已成為社會與文明進步的真正動力。
閱讀思考題:
1.談談節約的重要性。
2.“精打細算、勤儉節約”會給企業和個人帶來哪些好處?